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劉解龍:全面築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生態根基

2024-01-29新聞
□劉解龍(湖南省生態文明研究與促進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湖南省人大財經工作咨詢專家庫專家)
剛剛進入2024年,1月11日釋出了【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後稱【意見】),令人振奮和期待。黨的十八大以來,在推進中國生態文明建設中,這是繼【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 】(2015年4月25日)和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2015年9月21)的第三個具有全面性、戰略性的重要檔。【意見】明確提出,要加快形成以實作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為導向的美麗中國建設新格局,築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生態根基。那麽,怎樣才能更加有效地築牢這個「生態根基」呢?必須緊緊抓住一個「全」字。
美麗中國建設進入「四全」時代
黨中央的每個重大決策都充分體現了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與時代特點的有機結合,將治國理政的方向明確性、政策連續性和現實針對性統一起來,既目標明確、又循序漸進,彰顯出對「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建設美麗中國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目標,是實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內容」等發展理念與戰略思想的一以貫之的堅守和與時俱進的創新。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說,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持之以恒地開展了一系列開創性工作,決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態文明建設從理論到實踐都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域性變化,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這些成就概括為「四個重大轉變」,說明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顯著成就,支撐美麗中國建設來到了一個新時代。這個時代,必須以更高站位、更寬視野、更大力度來謀劃和推進新征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譜寫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新篇章。時代之新,篇章之新,新在【意見】中的「四全」,【意見】中說得明確:
全領域轉型。大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加快能源、工業、交通運輸、城鄉建設、農業等領域綠色低碳轉型,加強綠色科技創新,增強美麗中國建設的內生動力、創新活力。
全方位提升。堅持要素統籌和城鄉融合,一體開展「美麗系列」建設工作,重點推進美麗藍天、美麗河湖、美麗海灣、美麗山川建設,打造美麗中國先行區、美麗城市、美麗鄉村,繪就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美麗中國新畫卷。
全地域建設。因地制宜、梯次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全域覆蓋,展現大美西部壯美風貌、亮麗東北遼闊風光、美麗中部錦繡山河、和諧東部秀美風韻,塑造各具特色、多姿多彩的美麗中國建設板塊。
全社會行動。把建設美麗中國轉化為全體人民行為自覺,鼓勵園區、企業、社區、學校等基層單位開展綠色、清潔、零碳引領行動,形成人人參與、人人共享的良好社會氛圍。
顯而易見,這個「四全」告訴我們三個方面的重大意義。
一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實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執著追求,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就明確提出要將生態文明建設貫穿經濟社會各方面與全過程,這是時空全覆蓋、關系全滲透,協同推進降碳、減汙、擴綠、增長,推進發展方式、生活方式與思維方式的深刻轉變,這就體現了生態文明建設並不只是解決生態環境問題,而是要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進一步突出了把美麗中國建設擺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突出位置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的重大意義。
二是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是循序漸進、步步為營的,由於「決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是前所未有的,「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的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特別是歷史性、轉折性、全域性變化」。我們知道,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已進入加快綠色化、低碳化的高質素發展階段,生態文明建設仍處於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因此,「四全」即是巨大成就基礎上的繼續向新階段的發展,仍然具有諸多以創新拓展解決難題的內容與任務,是「決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的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在新征程上的堅持與深化。
三是生態文明是建立在工業文明基礎上的更加美好的文明,在中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行程中,越來越明確地突出生態文明建設是推進工業文明社會向生態文明社會的社會轉型升級,中國的新型工業化,一方面是要適應世界經濟發展中的「綠色低碳」要求,跨越已開發國家設定的「綠色低碳」門檻或「生態鴻溝」,在走向世界的行程中,拓寬發展空間,贏得未來機遇,這對中國發展是極其嚴峻的考驗與挑戰,可我們突破了、跨越了,作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中國式現代化語境中的美麗中國建設,實質上就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
「四全」的全過程謀劃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70多年,之所以能夠創造經濟持續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這兩大奇跡,與我們長期以來堅持編制中長期規劃和「五年規劃」有著重要關系,「規劃機制」「規劃優勢」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社會持續協調發展的具有積極作用的獨特因素。這個【意見】是對美麗中國建設的前所未有的具體明確的規劃與部署,「四全」所概括的內容,都是以具體的時空關系體現出來的「兩全」內容與要求,因而還有體現時間關系的即「全過程謀劃」和體現空間關系的「全方面協同」,這個「兩全」是緊密相關的缺一不可的。
就「四全」的全過程謀劃而言,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個方面:從實作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的角度進行全過程謀劃三階段。【意見】分別在時間上選擇了「2027年、2035年、本世紀中葉」三個節點,然後分別對應著美麗中國建設的具體目標,即「美麗中國建設成效顯著--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作--美麗中國全面建成」,體現了實踐發展要求與事物邏輯規劃的統一,有利於推動生態環境質素改善從量變到質變。這就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第二個百年奮鬥行程階段與目標任務有機統一起來,更加突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生態根基的築牢行程與目標要求。【意見】提出:
2027年,綠色低碳發展深入推進,主要汙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生態環境質素持續提升,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得到最佳化,生態系服務功能不斷增強,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國家生態安全有效保障,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更加健全,形成一批實踐樣板,美麗中國建設成效顯著。
到2035年,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後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全面形成,生態系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顯著提升,國家生態安全更加穩固,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作,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作。
展望本世紀中葉,生態文明全面提升,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形成,重點領域實作深度脫碳,生態環境健康優美,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全面實作,美麗中國全面建成。
第二個方面:立足於「生態環境改善」這基礎性的主題主線,從未來五年規劃的關聯性角度進行全過程謀劃的三個五年規劃:「十四五」深入攻堅,實作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十五五」鞏固拓展,實作生態環境全面改善;「十六五」整體提升,實作生態環境根本好轉。三個「五年規劃」確定了三個具體依次遞進的目標,即「十四五、十五五、十六五」,對應著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鞏固拓展、全面改善」,由此可以相信,「五年規劃」的積極作用,必定會在三個「五年規劃」中充分體現出來,呈現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越來越美麗邁上的三大台階,支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生態根基就會構築得更加堅固強大。
到2035年,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作。對於這一點,黨的二十大對於「基本實作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總體目標從八個方面進行了較為明確的論述,其中第七個方面的論述是: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後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作。「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作」不是一個簡單的階段性目標達成,而是有著極其豐富的內涵和極其重大的意義。眾所周知,中國是一個大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大國,是一個透過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實作現代化的大國,是一個東方大國在實作民族復興行程中創造的人類文明新形態。大國的特點是全方位的變革具有獨特的艱難性,大有大的特點,大有大的難處,大有大的優勢,向「美麗中國全面建成」的目標,就具有更大的影響力。
由此可見,「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作」,這一點特別重要,對於中華民族和人類的發展,都有著極其重要而特殊的意義。
一是我們這樣一個大國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作,就是從根本上為人類闖出了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成了一種人類文明新形態。
二是我們實作的「美麗」,不是一個美麗地區,不是一個美麗行業,也不是一個美麗時刻,是全方位立體性的美麗社會,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整體性實質性方向性的美麗,是建立在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基礎上的美麗。
三是有了這樣的美麗基礎,就是生態文明社會的總體上已經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體形態與主流力量,這是一種質的變化,那麽,進一步的美麗勢態,就會形成一種不可逆轉的強勁力量。
因此,無論是「2027年、2035年、本世紀中葉」,還是「十四五、十五五、十六五」,都要高度重視「全過程謀劃」,每一個「五年規劃」,五年規劃中的每一年,都要體現方向堅定、目標明確的總體要求,同時要重視行程中的階段性質特點與要求,確保循序漸進、有條不紊的秩序最佳化與有序執行。要加強這方面的制度、機制與技術的力量建設,避免出現美麗中國建設事業執行發展中的參差不齊和相互矛盾的現象。
特別是在推進「雙碳」任務的如期達成方面,形成了協同的力量。中國碳達峰的時間是2030年,是「十五五」規劃的重要目標,更是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歷程中最具有標誌性的事件從此後,碳排放總量將持續下降,並向2060年的碳中和目標邁進。因而在「碳達峰」之後五年的2035年,「實作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的目標是科學可行可信的,美麗中國建設的全過程謀劃是總體協同的。
以上將中長期規劃具體分解為五年規劃,是中國在社會主義建設中探索積累的成功經驗與優良傳統,是基於堅實基礎和明確方向的科學發展,必將在美麗中國建設中發揮重要的引導與保障作用。
「四全」的全方面協同
「全」字型現著美麗中國建設達到了新層次,對於美麗中國建設的行程謀劃與成效評價,都要將「全」貫穿好。
在社會經濟發展中,專業化社會化分工越來越精細,各行各業的關系越來越密切,而且這樣的精細化與密切化也越來越具有復雜性與不確定性,「四全」所涉及的內容是極其廣泛的,可以說,將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都納入其中,這就要求「四全」的有效落實,必須能夠將全社會各行各業的關系協調好。
現代社會的執行發展,是由多個子系統構成的龐大體系的運動,美麗中國建設中的「四全」,如果融入社會發展體系之中,就是另一種「多形態生態根基」結構體系方式表達,立足「多形態生態根基」推進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使中國生態環境保護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壓力得到根本緩解,這樣才能更好築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生態根基。
一是一般意義上的生態根基。築牢生態根基的題中應有之意是,現在面臨的各種生態環境問題的「人為」部份得到根本性改善,同時能夠根據人們對於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實質性要求,進行最佳化改善,提升生態系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同時在更加科學的層次上,能夠預知越來越多的自然災害,提高大自然對人類的偶然性威脅的預知與應對能力。要以人類對大自然的更加深入系統的了解和更加科學有效的保護,築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生態根基。
二是經濟角度的生態根基。生態根基並不是為傳統意義上的發展方式提供更加有能力的自然生態環境條件,而是要全方位形成有利於生態環保的發展方式,碳達峰碳中和,實質上都是以發展方式為主要內容的具體要求,進一步具體地說,是越來越先進的科技能夠將「經濟發展與生態環保」的矛盾解決好,高質素發展與高水平保護統一起來。眾所周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具體行程,就是要探索出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這條道路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為基礎,因此,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生態根基,必須是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和諧統一,2030年之後,經濟持續發展,而碳排放總量則必須逐年下降,並且在2060年實作碳中和。要以發展方式的革命性轉型,以綠色發展方式築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生態根基。
三是科技角度的生態根基。解決工業化以來形成的人與自然的矛盾,必須走科技創新之路,新型工業化,是依靠科技創新和制度安排相統一的經濟發展方式與社會發展形態的重大轉變,因此,必須進一步依靠科技創新解決好發展與生態安全的矛盾問題,以科技力量築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生態根基。
四是生活角度的生態根基。人類的生產與生活是一體兩面的關系,生態文明美麗中國建設的實質,都是人與自然的關系最佳化問題。如果說,綠色發展方式是從生產角度築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生態根基,那麽,只有倡導綠色生活方式,才能從消費角度築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生態根基。
五是社會角度的生態根基。如果從「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角度評價,人類最為魯莽的歷史就是工業化的歷史,短短幾百年,人類在工業文明中走向了相當廣泛深刻的「大自然的對立面」,從長遠與本質而言,這樣的文明隱藏著無窮的「自毀根基」的隱患。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根本上說是要突破西方工業文明的根本問題與致命缺陷,走出自己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社會發展道路,即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因此,要註重從社會發展角度築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生態根基。
六是文化角度的生態根基。文化發展史,本質上是人與自然共存的歷史。只有那些屬於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範疇的文化,才能在人與自然的千萬年復雜關系中得以傳承和發展。否則,就必定會由於不利於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而被淘汰,至於那些反自然和自然規律的文化,不可能進入主流文化,不可能得以流傳。從這樣的角度來說,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夠成為人類文明發展史上唯一沒有中斷而發展到今天的文明,最根本的原因是這種文明在基因層次上具有一種獨特的品質,這種獨特品質的本質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因此要從文化發展的角度築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生態根基。
由上可知,「四全」任務與目標,在縱向協調上,必須處理好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的階段性關系,處理好三個「五年規劃」的遞進性關系;必須在橫向協同上,從生態、經濟、科技、社會、生活、文化等各個方面協同關系,保障社會大系統執行的有序有效,始終如一、眾誌成城地築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生態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