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居正,嘉靖四年(1525年)五月初五出生於荊州府江陵縣(今湖北荊州),幼名白圭,字叔大,號太嶽,明朝著名政治家、改革家,萬歷新政的主導者。
嘉靖十五年(1536年),十二歲的張居正開始參加童試;嘉靖十九年(1540年),十六歲的張居正透過鄉試成為舉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中進士,名次二甲第九名,授庶吉士。
一、官場中,論有一個好老師的重要性
張居正是嘉靖二十六的進士,這一年是丁未年,因此這一科也叫丁未科。主持這一科的主考官是徐階,當然徐階也就成了張居正的恩師。雖然張居正僅僅位列二甲第九名,前面還有十一名仁兄,但是徐階卻對這個年輕氣盛、才華橫溢的小夥子頗為喜愛。
明英宗之後,按慣例,科舉進士一甲三人授予翰林院修撰、編修,二甲中選取年輕而才華出眾者授予翰林院庶吉士,其余的人都外放為官。因此,這裏面也就衍生出兩種不同的晉級之路,一種是在翰林院修撰文史、侍奉皇帝一段時間後,出任九卿的一個,之後下放地方任巡撫,然後回京任各部的左右侍郎、尚書,之後進入內閣;一種是外放為官,表現優異的回京任職,後再外放為一方大員,之後再回京任各部的侍郎、尚書等,但是無緣進入內閣。因此,第一種路子是登閣入士的正經路子,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
翰林院作為歷朝的儲才之地,匯聚了每一科進士的精華,當然也會為他們配備資深的教習,教導他們經邦濟世的理論知識。徐階就是其中一位很有重量的教習。張居正也在這段時間和徐階建立了深厚的師生情誼,學習到了很多治國理政的道理。
彼時,內閣是夏言和嚴嵩的戰場,張居正對於內閣鬥爭,冷眼旁觀,明哲保身。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為躲避紛擾,張居正請病假回到家鄉江陵。休假的三年裏,他遍遊名山大川,走訪鄉間百姓,對民生疾苦又有了深層的認識,他看到田賦不均,貧民失業,民苦於兼並,也為他日後實行一條鞭法下定了決心。要說以前,這官員也是好,一請假能請三年,真是讓人羨慕。
嘉靖三十六(1557年),遊歷歸來的張居正回翰林院供職。彼時,他的老師徐階已經在五年前入閣,位列次輔,和首輔嚴嵩共事。面對嚴嵩的權勢滔天,張居正模仿老師徐階的為官之道,對內堅定理想信念,樹立遠大理想,不與奸佞同流合汙;對外不與人爭鋒,順其自然,韜光養晦;同時靜待時機,相機而動。
張居正隱藏在徐階背後,為其出謀劃策,不遺余力;徐階也對張居正青睞有加,十分愛護,視他為自己的接班人,即使是在他與嚴嵩爭鬥的最厲害的時候,也沒有把張居正放到前面。
嘉靖四十一年(1564年),徐階正式取代嚴嵩,成為內閣首輔。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在徐階完全掌控局勢之後,開始為張居正鋪路,讓張居正成為右春坊右渝德兼國子監司業。這兩個職位可了不得,前者是東宮輔佐太子的,後者就是現在的國立大學副校長。同時徐階還推薦張居正成為了裕王朱載垕的侍講侍讀,也就是裕王的老師,裕王也就是之後的隆慶帝。徐階這兩步,可謂眼光之毒辣。前者為張居正提前布局,先登上下一任皇帝的戰車,要知道古代,非常註重師徒名分,給未來皇帝當老師,將來皇帝扶正了,那怎麽可能不重用自己的老師;後者為張居正開啟了人脈,國子監的監生將來都有可能進入官場,這無論是誰,見到你,可都得叫一聲校長好,這可是都是人脈啊。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明世宗朱厚熜去世,徐階在張居正的幫助下,起草遺詔,糾正了世宗時期修齋建醮、大興土木的弊端,恢復受嚴嵩迫害而獲罪的勤勉朝臣官職,受到了朝野上下的普遍認同。
二、內閣裏,雛鳥振翅變雄鷹
隆慶元年(1567年),張居正被提拔為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進入內閣,參議朝政,後又改任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隆慶二年(1568年)七月,徐階因年邁致士,然而張居正並沒有再進一步。因為徐階的老對手、皇上的首席老師高拱重回內閣當首輔,兼任吏部尚書,掌控了內閣大權。
說起高拱和張居正的關系,只能用亦敵亦友來形容。
高拱給朱載垕當老師比張居正還早,缺少父愛的朱載垕視高拱如師如父,關系遠非張居正可比。張居正當國立大學副校長的時候,高拱正巧是校長,資歷自然比張居正要深厚。嘉靖四十五年,高拱經徐階推薦入閣,當時徐階就看到高拱入閣必不可免,索性送了個順水人情。但是高拱並不買賬,我行我素,沒辦法,後續較量中,高拱被徐階踢出了權力圈。現在回來,作為政敵徐階學生的張居正自然不好過。
彼時,嘉靖時期的各種弊端紛紛顯現,內部吏治腐敗,國庫空虛,災禍頻發,流民四起;外部,韃靼頻繁入侵,土司爭權。張居正深諳徐階為官之道,知道此時接手並不明智,況且他的的手段也不足以應付紛亂的朝局,震懾內外的宵小。而高拱這種雷厲風行的能吏風格,正適合這種大刀闊斧的改革。由此,張居正轉變策略,甘居人下,努力修復和高拱的關系,對於高拱決定的事也不加阻攔;同時專註做好自己的事務,致力於戶部改革,為自己上位推行一條鞭法做準備。
高拱在位時,整飭吏治,重視軍備,勵精圖治,政績斐然。對內,他主張對吏部實行大刀闊斧的改革,一是精簡機構,裁撤冗官冗員;二是劃分職責,並將具體任務分工包保到人;三是創新考核機制,實行日記錄、周匯總、月總結的制度,完改善了京察、巡查制度考察周期長、流於形式的弊端。透過改革,大幅提升了機構辦事效率。對外,對於俺答可汗歸順,重開邊境互市的提議,也予以大力支持,一路開綠燈,基本解決了北方多年來兵戈相向的局面。
但高拱為人盛氣淩人,不能容物,專橫跋扈,時常對犯錯的下屬怒目而視,惡言惡語。高拱的性格導致於內部雖懾於他的威勢,卻也招來物議。隆慶帝在時,高拱聖眷正隆,倒也無妨,但也為自己的下場埋下了隱患。
張居正不肯久甘人下,一直在暗地裏想發設法想要把高拱整下台。
但是張居正也知道隆慶帝在位時,不可能實作,於是就把目光放到了下一代朱翊鈞身上。彼時,朱翊鈞的貼身太監馮保一直和高拱有隙。馮保最初在朱載垕身邊貼身伺候,朱載垕登基後,對外,依靠高拱;對內,就想把貼身太監馮保提拔為司禮監掌印太監,但是高拱知道後,向朱載垕進言說馮保權力心太重,不能幹司禮監掌印太監。出於對高拱的信任,這事也就不了了之。之後又有幾次朱載垕想提拔馮保,都被高拱阻止,二人由此也就結下了梁子。後來馮保算是想明白了,有高拱在,自己怎麽也不可能做到司禮監掌印太監的位子,就向朱載垕請旨,其伺候下一任繼承人朱翊鈞了。
鑒於目標一致,利益不發生沖突,張居正和馮保也就一拍即合,密謀把高拱整下去。隆慶六年(1572年),朱載垕這小體格子因為長期在女人身上勞作,最終病死,年僅9歲的朱翊鈞即位。張居正和馮保終於看到了曙光。彼時,神宗朱翊鈞剛即位,高拱就曾放言,一個9歲的娃娃哪裏懂得治理國家。這種蔑視聖上的言論不久就透過馮保傳到了朱翊鈞生母李太後的耳中,李太後本身出身不高,因為按照老朱家的家訓,他的子孫選物件要從小勢力、小家境的人家選擇。高拱這種口無遮攔的厥詞,觸動了李太後敏感的神經。孤兒寡母,剛繼承大統,最怕這種權勢滔天的大臣弄權。隨後,李天後就下懿旨,以專政擅權的罪名把高拱打發回老家了。
當年六月,張居正擔任了首輔;八月,加封左柱國,進中極殿大學士,至此,張居正正式掌控了朝局,放開手腳準備大幹一場。
三、朝堂上,媳婦熬成婆
張居正掌權後,正式開始他的改革之路。他的改革方案涉及省議論、振紀綱、重詔令、核名實、固邦本、飭武備六個方面,中心思想是 整飭吏治,富國強兵,史稱萬歷新政。
其實說白了,張居正的改革主要在兩個方面,一是整飭吏治;二是富國強兵,整飭吏治是為了更好地富國強兵。整飭吏治是前提、是手段,富國強兵是結果、是目標。因此主要就體現在征收賦稅,充盈國庫這一塊。
整飭吏治這塊,張居正在延續高拱工作方法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考成法,用內閣控制給事中六科,六科控制六部,明確職責,層層考核,。簡單來說,就是層層壓實責任。這種方法提高了各部門的辦事效率,使得朝政政令雖萬裏外,朝下而夕奉行。
萬歷四年(1576年),張居正對地方官員下達要求,征收稅賦達不到九成的官員,一律處罰。同年十二年,張居正就處罰了30名官員,其中革職11人,降級19人。這讓地方官員不敢懈怠,勤勞公事,督促完成征稅任務。這種做法,有效改善了拖欠稅糧的狀況,讓國庫逐漸充盈,扭轉了長期財政赤字的狀況。萬年五年,全國歲入435萬余兩,對比隆慶平均歲入250萬余兩,增長74%;對比嘉靖平均歲入200萬余兩,增長117%,由此可見考成法雖是政治改革,卻對增加國家財政收入方面有巨大的推動作用。
考成法逐漸見效後,張居正開始推行一條鞭法。所謂一條鞭法, 就是把田賦、徭役以及其他雜征綜合為一條,合並征收銀兩,按畝數折算繳納。一條鞭法能夠極大簡化稅制,方便征收稅款;同時有效降低地方官員貪墨,增加財政收入。
一條鞭法最重要的事就是要清丈土地。彼時,張居正面臨最大問題有兩個,一是貴族、士紳隱瞞田地數量,偷稅漏稅,他們是丈量土地的最大阻力;二是地方官吏縮短弓步,溢額求功;也有地方官吏勾結豪紳富戶,隱瞞田地數量。但是張居正加大打擊貴族士紳的力度,嚴格懲治不法官吏,全國土地丈量工作還是基本完成,田地的數量大大增加。萬歷八年,全國土地701萬頃,對比隆慶五年的233萬頃,增長了200%。
萬歷九年(1581年),張居正正式在全國推行一條鞭法。一條鞭法上承唐代的兩稅法,下啟清代的攤丁入畝,是中國田賦制度史上一次重大的改革,它改變了當時社會極端混亂,嚴重分配不均的賦役制度,減輕了農民的負擔,限制了胥吏的舞弊。特別是取消了農民諸多苛重的徭役、力差,讓農民能夠有更多時間從事農業生產。但一條鞭法也有弊端,那就是沒有規定征收總額的規定,給了胥吏多征多收得機會。
萬歷十年(1582年)六月,張居正病逝,享年五十八歲,贈上柱國,謚文忠。但是去世不久,明神宗朱翊鈞就下令抄家,並把他的封號宮佚削除,褫奪文忠封號,家屬流放。據野史流傳,朱翊鈞這是發泄對張居正和其生母李太後不正當關系的不滿,但謠言爾爾,姑且聽之。
圖片素材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