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專訪張占斌: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更好服務新質生產力

2024-07-19新聞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王峰 北京報道 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於2024年7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舉行。全會審議透過了【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

風雨兼程,大道無垠。改革開放以來,黨的歷屆三中全會都是研究改革。這一次,緊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主題,對圍繞中國式現代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總體部署。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向何處發力,在何處突破?面對紛繁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面對人民群眾新期待,繼續把改革推向前進,要牢牢把握高質素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國式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張占斌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專訪時表示,新質生產力和新型生產關系的提出,為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統全域性部署作了重要的理論準備和實踐探索,為尋求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動力吹響了號角。以「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構建新型生產關系」來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將是未來中國創新發展的重要主題之一。

改革進入「深水區」

【21世紀】: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透過【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16個部份、60項具體任務、336項重大舉措。當這些改革目標任務總體如期完成,改革進入「深水區」之際,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繼續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結合當前形勢,改革應該如何錨定這個總目標?

張占斌: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既著眼於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這一根本基石,又致力於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宏偉藍圖,其科學內涵深刻而豐富。

從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來看,要求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範、執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以制度優勢提升國家治理效能,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提供堅實制度保障。圍繞以財稅、土地、金融、國企為代表的基礎制度改革為重點,平衡央地關系,完善稅收制度;最佳化土地要素流通,建立統一建設用地市場體系;重塑資本市場生態,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做強國有資本,最佳化國資布局。不斷深化對制度建設的認識與實踐,透過改革不斷創新和完善制度體系。

從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來看,要進一步理順政府與企業、政府與家庭,乃至政府之間的收入分配關系,加快推進政府職能轉變,構建「市場—社會—政府」良性互動的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堅持和完善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不斷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範化、程式化,更好把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圍繞經濟現代化、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文化現代化、社會現代化、美麗中國建設等方面,不斷最佳化治理結構,完善治理機制,提升治理能力,確保國家治理既充滿活力又富有效率,既穩定有序又開放包容。

當前,改革已經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改革的道路上依然布滿荊棘與挑戰,高質素發展之路並非坦途,深層次體制機制問題仍如磐石般橫亙在前,成為制約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瓶頸。要直面改革路上的各種挑戰與障礙,明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的重要指向,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結合,堅決破除落後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著力破解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和結構性矛盾。

打通堵點、痛點和卡點

【21世紀】: 高質素發展需要新的生產力理論來指導。應該如何理解全會提出的「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

張占斌: 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一個新」而是「兩個新」,一個是新質生產力,另一個是新型生產關系。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有新型的生產關系與之相配套,這「兩個新」要配合好。這也就提出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命題,要求我們在全面深化改革上有更大的創新和更大的作為,透過新型生產關系的構建來更好地服務新質生產力。這涉及深化經濟體制、科技體制、教育體制和人才體制等方面改革,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的各種堵點、痛點和卡點,為新質生產力的快速發展開辟廣闊的道路和空間。

透過體制機制創新構建能夠適應新質生產力的新型生產關系,主要體現為經濟體制和科技體制兩個方面。

一方面,全面深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透過區域協調發展、全力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方式,將新質生產力的新知識、新技術、新數據等創新型生產要素和商品,以橫向縱向的方式向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等領域延伸,構建新型生產體系、分配體系、流通體系、消費體系。

另一方面,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新質生產力生於科技、長於科技,不僅要對之前不適應的體制機制進行調整和改革,更要根據新質生產力的內涵、特征、要求等,實作科技體制創新。從頂層設計、總體布局出發,加強黨統一領導下的科技統籌規劃。辨識重復、冗余、惡意競爭的科技專案,協調各行業、各領域相互合作。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最大程度協同研發和套用新質生產力。

【21世紀】: 新質生產力的顯著特點是創新,既包括技術和業態模式層面的創新,也包括管理和制度層面的創新。應該如何認識科技創新與體制創新的關系?

張占斌: 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這就要求不斷透過改革創新,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充分發揮出來。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健全新型舉國體制,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使原創性、顛覆性科學技術成果競相湧現。

同時,推動科技創新離不開體制機制創新,比如科技體制、教育體制、人才體制等方面的配合。新型勞動者和創新人才的作用相當重要,能夠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人才支撐。只有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體制機制並形成良性迴圈,才能夠增強新質生產力的動能,才能把人才的積極性調動起來,才能真正將人才紅利發揮好。

抓住改革的重點方向

【21世紀】: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將經濟體制改革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也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下一步,應該如何圍繞「現實需要和最緊迫的事情」進行經濟體制改革?

張占斌: 要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健全推動經濟高質素發展體制機制,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就具體領域改革而言,新一輪的財稅體制改革、金融體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等是「現實需要和最緊迫的事情」。這些領域的改革關乎中國經濟發展的全域,關乎中國式現代化的整體布局,是中國改革的重點方向。

新一輪的財稅體制改革應該在高質素發展的框架下進行系統謀劃,要立足於中國所面臨的人口規模巨大、老齡化程度加深、國際形勢錯綜復雜等現狀,把握好政府與市場的邊界和調整力度,統籌好整個財政資源,更好地服務於中國現代化的發展全域。

金融體制改革要找準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切入口、著力點,加大對重大戰略、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服務於金融高質素發展的全域。同時,金融體制改革要把促進投融資動態平衡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進投資端改革,壯大「耐心資本」,要制定實施金融市場支持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行動方案,加大力度支持鄉村振興、養老托幼、高校就業等薄弱環節和關鍵技術、核心科技等重點領域。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快形成第三次分配的體制機制。透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強經濟發展的動力,進一步擴大內需,打通經濟迴圈的堵點,構建新發展格局。

總之,要透過解決「現實需要和最緊迫的事情」,抓住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難點問題,尋找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開啟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局面。

【21世紀】: 全會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發展新質生產力,如何加強體制保障,堅持人才引領驅動,啟用人才第一資源?

張占斌: 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體制保障並調動人的積極性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從多個方面入手,綜合施策。要最佳化政府管理體制,制定相關政策,對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提供支持和引導,包括財政政策、稅收政策、產業政策等,為企業和個人提供更多的發展機遇和空間。要建立高標準市場體系,創新生產要素配置方式,讓各類先進優質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順暢流動。要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在全球配置先進優質生產要素,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營造良好國際環境。

這裏有一個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創新的問題,要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迴圈,完善人才培養、引進、使用、合理流動的工作機制。要根據科技發展新趨勢,最佳化高等學校學科設定、人才培養模式,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素發展培養急需人才。要健全要素參與收入分配機制,激發勞動、知識、管理、技術、資本和數據等生產要素活力,更好體現知識、技術、人才的市場價值。

民生是改革的底線

【21世紀】: 抓改革、促發展,歸根到底就是為了讓人民過上更好的日子。你特別倡導要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實作「三個倍增」,這對於統籌好經濟發展和社會民生之間的關系有何意義?

張占斌: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促進經濟長遠發展,同時要保障民生,不能顧此失彼,也絕不能兩失,這是改革的底線和原則。民生問題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只有符合人民利益的改革才符合我們改革的初心。

「三個倍增」,是指到2035年,中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等收入群體規模和經營主體數量實作倍增,朝著實作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紮實邁進。從2020年到2035年這15年時間,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萬多元增長到6萬多元,中等收入群體由4億人左右增長到8億人左右,對於下一步支持擴大內需戰略落地,構建新發展格局,形成超大規模的國內市場具有重要意義。市場主體數量由約1.4 億個增長到約2.8億個,能夠推動中國形成高水平市場經濟,增強市場的活力和韌性,對實作以上兩個倍增意義十分重大。經濟以外的其他領域改革應該牢牢把握好民生問題,才能從根本上推動經濟社會的全域性變革。同時,也只有遵循民生的發展規律,才能推動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成功落地。

【21世紀】: 推動實作「三個倍增」的發展動力來自哪裏,其又能撬動哪些領域的改革?

張占斌: 實作「三個倍增」,要始終堅持「兩個毫不動搖」,把公有制經濟鞏固好、發展好,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其中包括發揮好民營經濟生力軍作用。要發揮好民營經濟的積極性,改善和增強民營經濟的發展預期,調動好千百萬民營經濟投資發展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為中國式現代化、為中國經濟的高質素發展、為人民有更好的美好生活作出貢獻。

對於民營經濟發展中遇到問題的解決,一是要從政治的高度來看待,充分信任、尊重、依靠、愛護、理解民營企業家,二是要進一步激發民營經濟的活力,做好頂層設計,深化改革和制度創新,改善輿論環境和民營企業預期,三是加強營商環境建設,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構建源頭防範和治理腐敗的體制機制,健全涉企收費長效監管機制,持續營造關心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社會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