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去台灣旅遊是怎樣一種體驗?

2017-02-27新聞

在我記憶的畫卷中,有一次獨自的旅行,它帶我穿越了海洋,抵達了一個充滿魅力的地方——台灣。

那是幾年前的事了,我以自由行的身份,從北到南,遊玩了這個寶島大概一個星期。

台灣的每一面,都給我留下了不錯的印象,它的魅力,遠超過我之前在香港的體驗。

從香港出發,我乘坐飛機直飛台北。飛機在南海上空劃過,大約兩小時後,我看到了那片遼闊的海岸線。

心中的激動難以言表,我終於要踏上這片令人向往的土地。當我從機場走出,真實地踏上台灣的土地時,內心充滿了期待跟好奇。

有一說一,當我乘坐機場大巴到達台北車站時,眼前的景象讓我有些意外。我所看到的,是一排排低矮又陳舊的建築。

如果不是事先對台灣有所了解,我可能會感到失望。台灣的建築,大多是多層或小高層,註重實用、抗震和防風。

這跟島內復雜的地質和多變的氣候有關。還有,台灣的城市發展比較註重提升民生水平,並非大規模的拆建。這種城市面貌跟內地有著明顯的差距。

了解了這些背景後,我開始以更開闊的視角看待台灣。這個島嶼並非如某些片面看法所言,已經沒落。相反,它有著自己的發展路徑跟魅力。

走進台灣,我感受到了當地人的素質。台灣實行垃圾固定投放制度,街道通常幹凈整潔,這對我來說是一個新鮮的體驗。

無論是地鐵工作人員、青旅服務人員,還是便利店和餐館的員工,他們對我這位遠道而來的旅客都表現出了禮貌和熱情。

這種待客之道,跟我在香港的體驗形成了鮮明對比。在香港,我感受到了一些人對內地客的優越感,而在台灣,無論是哪個階層的人,都顯得更加友好和熱心。

台灣人的生活,他們的最低薪金標準是5680元。這可能是他們面對內地人時,偶爾流露出的優越感的來源。當我說起內地在很多方面已經超越台灣時,我卻遭到了一些不屑的眼神。

大多數台灣人居住的房子是那種狹小又老舊的,這跟內地寬敞的住宅相比,不言而喻。

不得不說,台灣的地理面積雖小,但你想去哪都方便又快捷,從南到北可能只需要幾個小時的高鐵路程。

這對一些在台北讀大學的學生來說確實方便多了,他們可以輕松回家,減少了對家的思念。同時,這也讓在台灣旅遊變得異常的便捷,無論是乘坐火車、高鐵還是大巴,都能輕松到達目的地。

站在中山公園,眺望夜幕下的台北,只有台北101等寥寥幾棟摩天大樓矗立在天際線上,其余大部份是低矮、歷史悠久的居民樓。這種城市面貌的形成,跟台灣省土地私有化的政策有關。在這樣的政策下,城市的拆遷和改造變得很難,所以很多上世紀的老房子現在仍屹立在這座城市中。

在支付方式上,台灣省的移動支付並不像內地那樣普及。在這裏,主要還是使用現金。雖然一些大型商場跟連鎖便利店能接受內地的移動支付方式,但在,台灣人更喜歡傳統的現金支付,這種習慣已經根深蒂固。

在台灣的商店中,老板們總是以親切的態度招呼顧客,不管最後交易是否成功,他們總是保持著禮貌和熱情,這讓我這個初來乍到的旅客倍感溫馨。

在台北市的捷運站內,我體驗到了一種不同於內地的公共文化。就算是人流密集的車站,也不會聽到大聲的說話聲音。

他們在說話的時候,非常自覺保持低聲,避免打擾到他人。當捷運列車到站時,他們會有序地等待,先讓車廂內的人下車,然後再上車。

台灣省的人口老齡化問題比較嚴重。走在街道上,經常能看到很多老年人在散步或者是曬太陽。在公交車上,他們還特別設定了大量的「博愛座」,有時甚至占據了一輛公交車座椅總數的一半以上。

這些座椅專為老弱病殘者準備,我註意到,即使車廂內人數眾多,大家也寧願站立,而不會占用這些博愛座,整體感覺比較文明有素質。

我還見到了很多公交車采用低底盤設計,方便殘障人士乘坐。當有殘障人士需要乘坐公交時,司機會主動幫助他們上下車。

斑馬線旁的柱子上刻有盲文提示,還配備了聲音提示系統,幫助視障人士安全過馬路。在這座城市中,殘障人士能夠自由地出行,這是對他們最大的尊重和關愛。

在台北的一家醫院,從進門開始,就有護士熱情地迎接並詢問情況,然後引導我們去掛號。整個就醫流程井然有序,醫生與病人的溝通充滿了耐心和細致。

離開時,醫生的一句「感謝您選擇台大醫院,回去記得按時吃藥哦」,讓我感受到了醫療服務的溫暖和人性化。

在醫療服務方面,由於我沒有台灣當地的醫療保險,需要特別的證明才能報銷。幸運的是,整個過程中有一位非常貼心的護士小姐姐陪伴,她的幫助使我們避免了許多困惑和迷茫。

在藥房取藥時,藥品被細心地分類裝入專用紙袋,上面詳細標註了服用方法和特別說明。藥房旁的大櫃子裏,每種藥品都有獨特的編號,方便患者根據編號找到相應的說明單,上面記錄了飲食禁忌和註意事項,這種細致入微的服務讓人感到溫暖。

在台灣,從掛號到看病的過程是免費的,直到取藥時才需要支付費用。這意味著,如果只是為了診斷疾病而不需要藥物,可以實作「免費看病」。

對於擁有台灣醫療保險的人來說,醫療費用相對較低。而對於我們這些沒有保險的人來說,雖然藥價並不昂貴,但也是一筆額外的開支。

台灣近幾十年的發展似乎陷入了停滯,走在街頭,我看到的景象讓我想起了內地上個世紀的樣子。盡管台灣風景迷人、美食遍地,但連當地人也在抱怨:「台灣的城市建設幾十年都一成不變。」

如今,很多台灣年輕人選擇外出就業,因為在台灣找到合適的工作並不容易。台灣人對過去的懷舊情緒濃厚,無論是在生活方式還是發展態度上,都缺少了內地那種積極向上的氣息。

在台灣,我還了解到了一些有趣的事實。台灣的電子半導體產業非常發達,台積電和聯電是這一行業的傑出代表。

然而,台灣的基礎設施建設並不如內地那樣完善,許多設施顯得陳舊和破敗。在公共衛生方面,台灣幾乎所有的公共廁所都提供免費衛生紙,這一點讓我感到驚訝。

台灣人的身份證資訊非常詳盡,甚至包括配偶的姓名。在環保方面,台灣人的自覺性令人欽佩,他們會將垃圾帶回家處理,體現了對環境保護的重視。

在生活風格上,台灣人的穿著簡約而休閑,他們偏愛T恤衫和牛仔褲,不太追求名牌和奢侈品。在飲食習慣上,台灣人偏好清淡口味,大米和面食是他們的主食,鹵肉飯和牛肉面是廣受喜愛的美食。台灣人還有飯後吃甜點的習慣。台灣的年輕人對奶茶有著特別的喜愛。幾乎每一家奶茶店都是顧客盈門,生意興隆。

在建築方面,台灣的現代化高樓大廈並不多,高層建築在這裏相對來說很少。同時,台灣的房價十分昂貴,導致很多年輕人選擇租房生活,因為他們負擔不起高昂的房價。

關於交通,台灣的公共交通系統相對完善,公交車和地鐵執行準時。但我註意到,台灣的年輕人並不太喜歡乘坐公交車,他們更喜歡自己騎機車出門。

在文字使用上,台灣依堅普遍使用繁體字。這不僅是一種文字形式,也是文化和歷史的一部份。此外,我感受到了台灣普通民眾對祖國的深厚感情,他們渴望與祖國大陸的緊密聯系。

台灣的便利店數量眾多,每隔幾百米就能找到一家,它們24小時營業,商品種類豐富。這種便利的購物體驗是台灣生活的一大特色。

在文化和教育方面,台灣有很多免費的景點,而博物館雖然收費,但價格親民,對兒童和老人還有優惠。

台灣的城市街道命名也頗具特色,許多街道以國內城市的名字命名,如南京路、長治路、杭州路等。

台灣女性說話溫柔,特別是女性銷售人員,這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而在支付和快遞服務方面,台灣的移動支付普及度不高,快遞速度相對較慢。

台灣的美食文化同樣豐富多彩,蚵仔煎、阿宗面線、鹽酥雞和生炒花枝等都是當地的特色美食。

在教育福利方面,台灣實行12年義務教育,並對公共化和準公共化幼稚園的學費提供補貼,確保每個孩子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機會。

育兒補貼也是台灣值得一提的福利政策。2歲到5歲的孩子,根據出生順序,每月可以獲得不同數額的補貼,這無疑給予了家庭極大的支持,幫助他們更好地承擔起撫養孩子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