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科技創新 產業煥新 城市更新——津沽大地奏響「三新」協奏曲

2023-12-30新聞

新華社天津12月30日電 題:科技創新 產業煥新 城市更新——津沽大地奏響「三新」協奏曲

新華社記者李亭、梁姊、郭方達

寒冬時節,剛拿到1100萬元股權融資的天津大學副教授王議鋒熱情高漲。「這筆錢用來建設團隊和開發產品,把實驗室的成果推廣出去!」

作為科技、教育、人才實力雄厚的超大城市,天津正以科技創新賦能產業煥新,以產業煥新促進經濟提質,以城市更新加快有機迴圈,進一步盤活存量、培育增量、提升質素,奏響了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協奏曲。

產學研「牽手」 科技創新成果加速轉化

從註冊天津恩特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到拿到訂單和融資,王議鋒僅用了半年。

「不想讓科研成果沈睡在實驗室,但缺少資金、不懂市場。」王議鋒說。了解情況後,天津天開高教科創園搭台,各類科創基金和產業投資緊跟,又找到下遊企業解決套用場景和訂單問題,王議鋒的科技成果開始轉化為產業專案。

坐擁10多家全國重點實驗室、多所知名高校的天津,科研成果如待挖金礦。如何把科研勢能轉化為發展動能?設立天開園是破局之舉。

「天開園把教育、科技、人才等關鍵要素,與產業、金融、科創服務等資源充分對接,為科研成果轉化鋪路。」天津天開發展集團有限公司科技服務部部長遲恒烜說。

一子落,滿盤活。開園以來,天開園已註冊1100多家企業,獲得訂單總額超1億元,納米纖維素等一批科研成果從這裏走向生產線。

天開高教科創園一景。新華社記者李然 攝

6家海河實驗室喜訊連連:信創海河實驗室入選「科創中國」先導技術榜,啟動科研專案10余項;細胞生態海河實驗室引進孵化企業25家,發表SCI論文400多篇……

科研和產業的距離不斷拉近。不久前,信創海河實驗室與天地偉業、南大通用展開聯合攻關,解決上層套用與數據庫的適配問題。「預計為我們節約60%的適配研發投入,縮短60%的研發周期。」天地偉業技術有限公司總工辦專案總監韓莉莉說。

天津還全面梳理重點產業中的核心技術圖譜,組建20家創新聯合體,形成產業技術創新集群。

創新引領 產業煥新邁向新階段

臨近新年,一飛智控(天津)科技有限公司的機庫「冷冷清清」。「今年生產的近2萬架無人機都已交付,近1萬架表演機也都出去跨年表演了。」公司總經理張雲說,元旦假期企業在全球30余個城市有120多場無人機編隊表演,同比增長了三成。

這是天津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註腳。以智能科技產業為引領,天津持續最佳化產業結構,走新型工業化之路,現代化產業體系基本形成。

數碼時代,算力即創新力。在天津市人工智能計算中心,首批100P算力上線即滿載。「算力需求很旺,目前已擴容到200P。」該中心業務經理張銳說,中心已服務生物醫藥、智能制造等領域簽約使用者100多家。

天津市人工智能計算中心的算力伺服器。新華社記者孫凡越 攝

在天津市新天鋼冷軋薄板有限公司3號鍍鋅生產線上,數千米的帶鋼以每分鐘約100米的速度,在退火爐中穿梭。「機組投產首月就超額完成目標。」公司副總經理郭萬平說,這離不開「5G+智慧工廠」的建設,借助生產能耗管控和智能營運,企業今年減排二氧化碳超2萬噸。

不少企業靠平台賦能實作蛻變。「產能跟不上,有單都不敢接。」透過海爾卡奧斯工業互聯網平台,優貝(天津)單車有限公司負責人馬宗偉解決了這一問題。如今,企業月產能從6萬輛增加到10萬輛。

天津已累計打造智能工廠和數碼化車間300個,國家級綠色制造單位超200家,上雲上平台企業過萬家。

「產城人」融合 城市更新走向可持續

經過修繕提升,天津市總工會第二工人療養院「變身」柳林產業營運服務中心,重新敞開大門。中心內,天津財經大學泗懿文創團隊的幾名學生正熱烈地討論著。

「接下來我們要開發融合中草藥精華的香水,並註冊公司。」專案負責人郭逸說,他們是負責香包設計及義賣的公益團隊,是入駐柳林產業營運服務中心的創新創業團隊之一。

海河東岸,有一片醒目的磚紅色建築群。百年前這裏曾是機器轟鳴的紡織廠房,後因產業變遷一度荒廢。保護性改造後,這裏成為青年集聚、創意碰撞的潮流街區,「吸引了潮玩、藝術畫廊、文創等業態130多家企業入駐。」天津棉三創意企業管理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強說。

作為近代工業發源地之一,天津有不少「沈睡」的工業遺存被喚醒。天津第一熱電廠原址基礎上推出的商業綜合體天津金茂匯,實作了老廠房與新業態的有機融合;隨著企業的入駐,閑置多年的三星電子廠聚起了人氣……

天津金茂匯商場內。新華社記者孫凡越 攝

「加快盤活存量,用好生產力地圖,積極謀劃新專案,透過城市更新吸引人才、科技和產業資源,實作‘產城人’良性互動。」天津市國資委副主任楊傳勝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