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2月29日電題:守望相助60年——與非洲攜手共命運的中國援非醫療隊
新華社記者崔可欣 楊駿 許正
有一份友誼,跨越了60年的時光,歷久彌堅。
有一顆種子,經過幾代人的精心灌溉,在非洲大地上生根發芽。
1963年4月,第一批援助阿爾及利亞的13名中國醫療隊隊員抵達阿西部城市賽伊達,拉開了中國援非醫療的序幕。半個多世紀以來,中國累計向76個國家和地區派遣醫療隊員3萬人次,診治患者近3億人次,為許多國家培養醫療人員10萬余人。
一批又一批中國白衣天使奔赴非洲,用智慧、汗水甚至生命,譜寫一個個大愛無疆的動人故事,彰顯中國與廣大發展中國家同甘苦、共命運的天下情懷。
2023年12月29日,中國援外醫療隊派遣60周年紀念暨表彰大會在北京舉行,30個全國援外醫療工作先進集體和60名先進個人受到表彰。
1966年12月,一名阿爾及利亞老人向中國醫生表達自己病況好轉的愉快心情。新華社發
苦中作樂 薪火相傳
賽伊達地處撒哈拉沙漠邊緣,幹旱和強日照讓植物難以存活,沙塵暴更是「家常便飯」,生活和工作環境艱苦。在這座被稱為「沙漠之門」的阿爾及利亞小城,一批批中國白衣天使默默奉獻、薪火相傳。
現年90歲的張友明是中國首支援阿醫療隊中的一員。她來自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婦產科,在援外兩年半的時間裏完成了上千台手術。讓張友明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名叫斯累瑪尼的牧民,她因難產導致大出血並休克,張友明在為她接生後守了幾天幾夜直至她脫離危險。
「您就是我最信任的人!」斯累瑪尼出院時激動地說。
塗大椿是第23批援阿爾及利亞醫療隊骨科醫生。因科室人手嚴重不足,他曾連續三個月每天早8時到晚10時值班,每三天還要上一次急診夜班。塗大椿說,深藍色的手術服因長時間被汗水浸泡,一天下來竟變成灰色。
60年來,中方向阿方派出醫療隊27批次、醫護人員3522人次,累計診治患者2700多萬人次,接生新生兒超過207萬名。時至今日,在阿爾及利亞,特別是在撒哈拉沙漠及周邊省份醫療資源仍然短缺,紮根當地的中國醫療隊依舊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位於印度洋的非洲島國科摩羅,中國醫療隊隊員們每天要翻山越嶺至少45分鐘才能到達醫院,有時還會遭遇暴雨、泥石流和塌方。「我們心中也曾有過慌張、仿徨,但是一想到自己是代表中國來援助的,絕不能退縮,大家一起克服重重困難,不斷適應當地的環境和工作。」第15批中國援科摩羅醫療隊隊員蘇勇說。
在西非國家加納,中國醫療隊駐地醫院常常缺水斷電,給手術和診療帶來很大挑戰。「但這麽多年來,無論多苦多難,中國醫療隊這支英雄的隊伍裏始終沒有一個人掉隊。」第12批中國援加納醫療隊隊長杜育杉說。
這是中國援阿醫療隊醫生張友明(右)在阿爾及利亞的資料照片。新華社發(受訪者提供)
精術濟世 醫者仁心
60年間,中國醫療隊用仁心仁術造福了無數患者。在許多當地民眾眼中,中國醫生就是他們的「定心丸」。
在非洲東部國家坦桑尼亞,第26批中國援坦桑尼亞醫療隊所在的基奎特心臟病研究所收治了一名二尖瓣置換術後並行多種疾病的老年女性患者。病人病情危重,且長期口服抗凝血藥物,出血風險極高,當地醫院沒辦法為她手術。
中國醫療隊醫生孫旭方接診後,經過反復評估並與患者家屬溝通,決定主刀完成微創手術。在關鍵手術器械缺乏的情況下,孫旭方仍在短時間內順利完成手術,在場觀摩手術的當地醫生贊不絕口。
「感謝中國醫生為我媽媽進行手術,中國醫生的醫術是最高明的!」患者家屬激動地說。
瑪瑪徹莉來自萊索托一個偏遠山村,長期承受著「怪病」折磨。她的上腹和下腹各長出一個巨大的包塊。由於當地醫療資源稀缺,加上病情復雜,她四處求醫卻沒有一家醫院能夠收治。
聽說在萊索托北部莫特邦醫院有中國醫療隊,瑪瑪徹莉重新燃起希望,來到這裏。中國醫生經過仔細檢查,診斷瑪瑪徹莉的癥狀為「巨大子宮肌瘤合並上腹壁巨大疝」。整個手術歷時約3個小時,瑪瑪徹莉術後恢復非常順利。她激動地說:「謝謝中國醫生,沒有你們的幫助,我永遠也無法擺脫這個‘怪病’的折磨,你們是我的救命恩人!」
在博茨瓦納衛生部長迪科洛蒂看來,中國醫療隊對博醫療衛生系統十分重要,填補了博醫療技術領域許多空白。「長期以來,非洲國家缺乏完善的醫療衛生體系。中國醫生展現了極高的專業素養,為博醫療衛生事業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2023年8月5日,在巴布亞新畿內亞中央省的一個村莊裏,第12批援巴新中國醫療隊副隊長、新生兒科副主任醫師劉振球為一名小病人聽診檢查。新華社發(第12批援巴新中國醫療隊供圖)
授人以漁 情真意切
非洲是發展中國家最集中的大陸,是全球公共衛生體系的薄弱一環。過去60年,中國援外醫療隊不僅挽救了無數患者的生命,還極大地提高了受援國醫療技術水平,從「輸血」到「造血」,培養當地醫療人員10萬余人,留下一支支「帶不走的醫療隊」。
在非洲之角、亞丁灣西岸的吉布提,最大的公立醫院貝爾提耶醫院裏開設有該國唯一的針灸科。中國醫療隊中醫醫生周乃忠和連新剛每天接診數十名患者。他們透過針刺、推拿等為病患減輕病痛,中醫也在當地逐漸被熟知和喜愛。
2022年11月,援吉醫療隊在首都吉布提市舉辦首個中醫針灸推拿培訓班,從吉全國範圍內選拔的13名醫務人員參加培訓課程,為當地百姓打造一支「帶不走的中醫人才隊伍」。
今年是中國向塞拉利昂派遣醫療隊50周年。過去50年裏,中國24支援塞醫療隊共培訓5000多名當地醫護人員。塞衛生部長登比說:「中國醫療隊為塞拉利昂提供的培訓非常重要,幫助我們不斷提高醫療水平,我們的醫務人員從中學到很多。」
14歲的阿爾及利亞女孩阿努爾尼告訴記者,中國醫生像媽媽一樣關懷、照顧她。就在一年前,中國援阿爾及利亞醫療隊醫生李洪玲透過當地罕見的微創腹腔鏡手術,以極小的切口為她成功摘除了卵巢囊腫。談及未來的夢想,阿努爾尼靦腆地說,希望自己長大後能成為一名醫生,「像李醫生一樣」。
2014年5月2日,在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的阿勒特醫院,一名小朋友等待參加「光明行」活動的中國眼科專家為他看診。(新華社記者李京攝)
60年間,中國白衣天使對待非洲當地患者情真意切,他們的身影已深深印刻在當地老百姓的心裏。
1975年,中國援埃塞俄比亞首批醫療隊隊長梅庚年犧牲在援非工作崗位上,當地老人澤烏迪一家三代為這位中國醫生義務守墓48年。
1998年,梅庚年的長子、中國援埃塞俄比亞第10批醫療隊隊員梅學謙來到墓前,見到了為父親守墓的老人,聽著老人用阿姆哈拉語反復說著:「阿麽塞格那胡(謝謝)!」
這一聲聲「阿麽塞格那胡」,是對中國醫生最高的褒揚,也是對中非友誼最好的詮釋。(參與記者:周楚昀、淩馨、謝昊、華洪立、謝江)
來源: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