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翅目—劍尾亞目(下)
7.駝螽科(竈馬科)
駝螽科(學名:Rhaphidophoridae)又稱竈馬科,為昆蟲綱直翅目下的一個科。駝螽科是直翅目中最大的一個科,幾乎在世界各地都有分布,並且能夠適應各種生境。它們與人類的關系極其密切,有些是藥用昆蟲和衛生害蟲,有些是取食動植物有機殘體、促進自然界物質迴圈的腐食性昆蟲,總之,它們是一類不可忽視的自然資源。
(1)特征
體長約18.5至21.5毫米,雌性若算入腹部後端的產卵管則為12.0至23.0毫米;與其他竈馬科昆蟲一樣,即使是成蟲也沒有翅膀。最大的特征就是擁有極長的觸角,甚至可達到體長的3倍以上;由於它屬於不完全變態昆蟲,因此幼蟲外表除了在第1至3節身體下有著大量剛毛外與成蟲相同。
後足跗節第1節背面缺端距或僅具1枚端距。
(2)生態習性
傍晚開始活動。雜食,也吃小昆蟲。是有名的洞窟性及群棲性昆蟲。
(3)繁殖方式
①交配
雌性一般選擇體型較大的雄性進行交配。交配前,它們互相用觸角觸碰,之後,雌性慢慢爬上雄性後背,生殖器與雄性的對接。與其他螽斯類一樣,雄性開始收縮腹部排出精托,整個過程約二十分鐘左右。精托排出後,雄性獨自離開覓食以補充體力,以便下次交配;而雌性會把腹部向前弓,咬食精托以獲得營養。成蟲每交配一次,身體便會衰老一些,直到死亡。
②產卵與孵化
交配後3-14天雌性就會產卵,產卵時雌性把產卵管插入土中3cm並排出卵粒。一只雌蟲一次可產最多百枚卵。卵形似米粒,呈褐色。卵在自然條件下開始孵化,次年夏天一齡若蟲破土而出倒掛在植物上利用重力進行第一次蛻皮。每只需經歷幾次蛻皮後才可變為成蟲,每蛻一次皮,身體都會長大一些。最後一次蛻皮後約3-5天後雌、雄性成熟。
(4)分布
駝螽科已知約30個屬250種,分布全球。
(5)五邊巨疾竈螽
五邊巨疾竈螽(學名:Megatachycines pentus)是重慶五裏坡國家級自然保育區發現的一昆蟲新屬新種。
①物種學史
2021年由西南大學張誌升研究員團隊開始對五裏坡的昆蟲資源進行調查,采集的駝螽標本送至河北大學石福明、周誌軍教授團隊進行鑒定和研究,經確認,發現駝螽科一新屬一新種:巨疾竈螽屬(Megatachycines Zhu, Shi & Zhou, 2022),五邊巨疾竈螽(Megatachycines pentus Zhu, Shi & Zhou, 2022)。新種的雄性正模采自巫山當陽鄉蔥坪山頂,雌性和雄性副模采自竹賢和廟堂。模式標本保存在河北大學博物館。
②形態特征
駝螽隸屬於昆蟲綱直翅目螽亞目的駝螽科,俗稱竈馬,身體呈駝背狀,胸部向背側顯著隆起,無翅,足細長,前足脛節缺聽器,後足為跳躍足,體黃褐色或暗褐色。
③棲息環境
棲息於枯枝落葉層或洞穴中,通常白天隱藏,夜晚出來活動,主要營腐生生活,是直翅目中一個獨特的類群。駝螽擴散能力弱,多數種分布範圍狹窄。
8.醜螽科
醜螽科(學名:Anostostomatidae),是直翅目劍尾亞目沙螽總科下的一科昆蟲。
王沙螽(學名:Anostostoma Australasi)產自澳洲,且為澳洲特有種。體型不俗,且無論公母都有著極厚的外骨骼。
王沙螽也叫王蟋蟀,不過在分類學上,這個別名是極不準確的,因為蟋蟀是蟋蟀科的,而不是醜螽科。這個種只在澳洲有分布,其他地方是完全沒有分布的。
作為醜螽科的成員,王沙螽有著不俗與其它醜螽科成員雄性的特化大顎,有著不輸於獠牙沙螽的口器,一般認為是用於雄性之間打架用的,因為雌性就沒有這種特化大顎。而這種大顎不止能用於爭鬥,也可用來與別的生物戰鬥。
有著強壯的跳躍足、厲害的大顎和堅硬的外骨骼,其實王沙螽並不是一流的捕食者,因為它們的顎部實在是太重了,並不能有效捕獵,所以是雜食性的機會主義者,一般吃素,偶爾也會吃一些小昆蟲和小型動物的屍體。不過王沙螽的性情還是比較兇猛,即使是被敵方先下手為強,還是能夠爆發出強大的力量。
9.酷勞倫怪螽科
酷勞倫怪螽科(學名:Cooloolidae),是直翅目劍尾亞目沙螽總科下的一科昆蟲。
(1)酷勞倫怪螽
酷勞倫怪螽(學名:Cooloola propator)又稱酷勞倫怪物(英文:Cooloola monster),是直翅目酷勞倫怪螽科的一種昆蟲,只有澳洲昆士蘭州海岸線一帶才有分布。這種昆蟲體形奇特,外形極為粗壯;該物種喜歡挖掘洞穴,雄性夜晚覓食,雌性終身穴居,雨季繁殖。屬於雜食肉食性昆蟲。
①體形特征
雄性體長約30mm,雌性長約32mm。外形極為粗壯,身體很寬,顏色淺,頭部和附肢均為鏟狀且都很小;腹部碩大而腫脹;觸角非常短,幾乎沒有視覺。口器形狀說明酷勞倫怪螽屬於食肉動物。雄性翅膀短小,幾乎沒有任何用處;雌性則完全沒有,屬掘洞而居的類別。
②生活習性
酷勞倫怪螽習慣在昆士蘭中部開放的案樹林和沿海雨林等潮濕的沙質土壤中打洞。成年雄性只在夜晚出現在地面上,尤其是雨後求偶。雌性幾乎一直住在地下,極少出現在地面。
③地理分布
1980年發現於澳洲昆士蘭酷勞倫國家公園(大沙國家公園)(Cooloola National Park/Great Sandy National Park),分布於澳洲昆士蘭州一帶沿海。
(2)丁狗怪螽
丁狗怪螽(學名:Cooloola dingo)又稱丁狗(野狗)怪物(英文:Dingo Monster),是直翅目酷勞倫怪螽科的一種昆蟲,只有澳洲昆士蘭州海岸線一帶才有分布。這種昆蟲體形奇特,外形極為粗壯;該物種喜歡挖掘洞穴,雄性夜晚覓食,雌性終身穴居,雨季繁殖。屬於雜食肉食性昆蟲。
①體形特征
雄性體長約30mm,雌性長約32mm。外形極為粗壯,身體很寬,顏色淺,頭部和附肢均為鏟狀且都很小;腹部碩大而腫脹;觸角非常短,幾乎沒有視覺。口器形狀說明酷勞倫怪螽屬於食肉動物。雄性翅膀退化,短小,幾乎沒有任何用處;雌性則完全沒有,屬掘洞而居的類別。
②生活習性
丁狗怪螽習慣在昆士蘭中部開放的案樹林和沿海雨林等潮濕的沙質土壤中打洞。成年雄性只在夜晚出現在地面上,尤其是雨後求偶。雌性幾乎一直住在地下,極少出現在地面。
③地理分布
僅分布於澳洲昆士蘭州一帶沿海。
(3)甘蔗怪螽
甘蔗怪螽(學名:Cooloola ziljan)又稱甘蔗怪物(英文:Sugarcane Monster),是直翅目酷勞倫怪螽科的一種昆蟲,只有澳洲昆士蘭州一帶沿海才有分布。這種昆蟲體形奇特,外形極為粗壯;該物種喜歡挖掘洞穴,雄性夜晚覓食,雌性終身穴居,雨季繁殖。屬於雜食肉食性昆蟲。
①體形特征
雄性體長約30mm,雌性長約32mm。外形極為粗壯,身體很寬,顏色淺,頭部和附肢均為鏟狀且都很小;腹部碩大而腫脹;觸角非常短,幾乎沒有視覺。口器形狀說明酷勞倫怪螽屬於食肉動物。雄性翅膀退化,短小,幾乎沒有任何用處;雌性則完全沒有,屬掘洞而居的類別。
②生活習性
甘蔗怪螽一生都生活在伯內特河(Burnett River)附近的甘蔗地的地下。成年雄性只在夜晚出現在地面上,尤其是雨後求偶。雌性幾乎一直住在地下,極少出現在地面。
③地理分布
僅分布於澳洲昆士蘭州一帶沿海。
10.蟋螽科
蟋螽科(學名:Gryllacrididae)是直翅目的一科,多分布於熱帶和副熱帶。
(1)形態特征
頭較大。觸角通常極長。前購背板前部不擴寬。前足基節具刺,前足脛節缺聽器。雄性前翅缺發音器。尾須不分節。雌性產卵瓣發達。
體型大小不一,體軀縱扁或近圓柱狀(見圖)。觸角30節以上,絲狀,比體長。翅的變異較大:發達、 縮短或消失。在有翅種類中,雄性發音器位於左前翅之臀域,常略呈圓形,周圍圍以彎曲而發達的翅脈,中橫貫粗脈,作為音銼;右前翅基部為光滑而透明的鼓膜,當二翅相互摩擦時,而共鳴發音。前足脛節基部兩側具有開口式或閉口式的聽器。後足腿節十分發達。跗節4節。產卵器十分發達,呈劍狀或鐮刀狀。
(2)生活習性
主要棲息於叢林、草間,亦有少數種類棲息於穴內、樹洞及石下等環境中。食性復雜,有植食性、肉食性和雜食性等多種類別。
(3)生活史
螽斯屬於漸變態,一個世代經歷卵、若蟲和成蟲3個蟲態,多數種類產卵於植物莖幹內、裂縫中或莖葉的表面上,亦有少數種類產卵於土中。多數種類以卵越冬。
(4)危害
植食性種類多對農林牧業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肉食性種類除在柞蠶區內可對養蠶業造成一定的危害,在其他地區則可作為害蟲的天敵加以利用。
(5)種屬分布
該科分17個亞科。世界已知約1萬多種,中國僅知200多種,估計約有500種以上,分布幾乎遍及世界各地,但多數種類分布在熱帶和副熱帶地區。
(6)蘭媒蟋蟀
蘭媒蟋蟀(學名:Glomeremus orchidophilus)是蟋螽科、Glomeremus屬動物。該昆蟲是在西南印度洋留尼汪島上發現的唯一種。
該昆蟲是在西南印度洋留尼汪島上發現的唯一一種為瀕危蘭花海軍風蘭(Angraecum cadetii)傳粉的昆蟲,是首例直翅目作為蟲媒為開花植物受粉的顯例。
11.裂趾蟋科
裂趾蟋科(學名:Schizodactylidae)是一種大型的,兇狠的捕食性昆蟲,屬於直翅目(Orthoptera)中的一科,與真正的蟋蟀(crickets)、螽斯(katydids)和蚱蜢(grasshoppers)有一定的親緣關系。它們的名字由來是因為其龐大,漿狀的足肢,這特殊的結構有助於幫助其在沙地環境中移動它們龐大的身軀,更好的捕捉獵物。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註微信公眾號「地球生物與人類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