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不斷推動科技創新「變量」轉化為高質素發展「增量」,加快形成發展新質生產力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羅仕 李煥坤 柳卓楠 李鋼
瞄準基礎前沿領域,實作多項從「0」到「1」的科技突破;推動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大力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新舊動能加速轉換……
二次創業,從「新」出發。近年來,廣州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以創新之「脈」,壯產業之「骨」,著力培育高質素發展新動能,不斷推動科技創新「變量」轉化為高質素發展「增量」,奮發有為推動「二次創業」再出發,高質素發展的創新動力更加澎湃。
瞄準基礎前沿領域 耐心護航「創新長跑」
在復雜而精妙的人體中,每個細胞各司其職、精準運轉。在廣州,作為「十四五」期間廣東獲批建設的4個大科學設施之一——人類細胞譜系大科學研究設施,有望成為探索人類生命的「導航員」,繪制出人類譜系單細胞精度的「航海圖」。
「細胞譜系研究和細胞譜系大科學設施的建造是科學前沿領域的制高點。透過該專案,人們可以對生命的最基本單元細胞進行解析,明確每一顆細胞從誕生、成長,到病變、死亡等命運變化的底層邏輯。」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黨委書記、副院長段子淵說。
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頭活水,人類細胞譜系大科學研究設施專案折射出廣州瞄準基礎前沿領域,耐心護航「創新長跑」的長遠眼光。近年來,大院大所大裝置大平台集聚的廣州,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加強基礎研究,積極打造原始創新策源高地。
經由廣州科研院所引進的中科宇航參與研制的首枚「南沙造」力箭一號運載火箭連續三次成功發射,力箭二號液體運載火箭又將於2025年首飛;廣州海洋實驗室參與創造可燃冰試采產氣總量、日均產氣量兩項世界紀錄,其研制的探測系統「海蜇號」,彌補了中國海底原位探測和保真無失真采樣關鍵技術空白;新一代國產超級計算系統「天河星逸」釋出,該系統在通用CPU計算能力、儲存能力以及套用服務能力等多方面較「天河二號」實作倍增……
面對科技征途上的艱難險峰,廣州問九天之無盡、探五洋之源泉、窮宇宙之毫厘,以奮進之筆書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廣州答卷。
廣州積極構建「2+2+N」科技創新平台體系,成為全國唯一一個聚集國家實驗室、綜合類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國際大科學計劃等國家級重大平台的城市。最新數據顯示,廣州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強度達到3.43%,其中基礎研究占比達12.2%。
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 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水平
在廣州市黃埔區新龍鎮的群山之中,兩個「巨型輪胎」一豎一臥、彼此相依、引人註目。2020年,依托廣東粵港澳大灣區黃埔材料研究院建設的航空輪胎大科學中心簽約落地廣州,短短三年時間,飛行起降動力學大裝置建成投入使用,從材料到產品,全鏈條自主可控的國產航空輪胎走出實驗室,突破了航空輪胎「卡脖子」難題,將有效支撐中國航空航天、輪式裝備、立體交通等高端制造業發展。
「航空輪胎行業的核心技術長期掌握在國外少數的大公司手中,對後來者而言,進入該領域門檻很高。要闖出一條路,唯有靠科技創新。」廣東粵港澳大灣區黃埔材料研究院副院長王傑說。
近年來,廣州主動對標國家戰略,積極對接高端戰略資源,共建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和各類高水平新型研發機構,支撐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目前,全市省級高水平創新研究院共14家,占全省70%。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廣州「頂配」的創新平台以強大的創新創造能力有效支撐經濟社會高質素發展,逐漸成為集聚高端創新資源和推動科技成果產業化的重要平台,在「卡脖子」領域突破封鎖,以科技創新挺起高質素發展的脊梁。
廣東省大灣區集成電路與系統套用研究院研制的碳化矽控制器及相關技術方案,獲得多家國內外行業巨頭訂單;生物島實驗室聯合奧咨達集團、廣州開發區高新投資集團投資組建生物醫藥器械CDMO平台,開展醫療器械客製研發服務;廣東智能無人系統研究院為國家海洋局研制6000米級深海光學AUV器材,國內首台7000米級遙控潛水器突破核心部件和整機的國外壟斷;湖南大學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成立1年多來,已與100余家企業進行合作洽談,簽署合約額近億元……
廣州圍繞重點產業領域關鍵共性技術需求,構建集套用基礎研究、技術創新、成果轉化於一體的全鏈條創新平台布局,促進產業鏈與創新鏈的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切實推動科技創新「變量」轉化為高質素發展「增量」。
為進一步暢通「科技—產業—金融」良性迴圈,2023年2月,1500億元規模的廣州產業母基金和500億元規模的廣州創投母基金同時宣布成立,透過發揮金融「活水」作用,來賦能產業科技高質素發展。2023年,廣州科技創新母基金已落地29只子基金,子基金實繳規模超215億元,投資廣州專案130個,其中雲從科技、廣鋼氣體、多浦樂電子已上市。
如今在廣州,「產業出題、科技答題、市場閱卷」機制正逐漸形成,一批批科技專案走出實驗室,走向套用、走向市場。
增強產業創新引領力 產業不斷向「新」而行
2023年10月,中國民用航空局向廣州本土企業億航智能頒發了Ep16-S型無人駕駛航空器系統型號合格證,這標誌著Ep16-S的型號設計符合民航局適航要求,具備了載人營運的安全能力。這也是全球第一張無人駕駛載人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eVTOL)型號合格證。
「這麽多年來,無論是政策上,還是套用場景上,廣州對億航智能都給予了很大的支持。」億航智能創始人、董事長、行政總裁胡華智說,億航智能已在廣州、深圳、賀州等國內城市開展低空旅遊場景的試執行,結合不同城市的特征,針對性發展空中觀光和空中出租車等新業態。
正在推動「低空經濟」這個未來產業發展駛入「新賽道」的億航智能,是廣州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一個生動註腳。近年來,廣州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不斷發展新質生產力,新舊動能加速轉換。
智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加快發展,廣汽埃安獲頒全球首個新能源汽車「燈塔工廠」,小鵬汽車廣州基地加快產能釋放;集成電路產業集聚成勢,芯粵能等專案建成投產,粵芯三期、增芯等專案主體廠房封頂;生物醫藥產業加快發展,制定促進生物醫藥產業高質素發展若幹政策措施,藥品制造主要企業產值普遍實作較快增長;空天深海等未來產業加快布局,中科空天飛行科技產業化基地一期建成投產,總裝測試的首枚火箭成功執行「一箭 26星」發射任務……
面向經濟主戰場,廣州聚焦聚力強化產業科技創新,加速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為高質素發展註入澎湃動能。目前,新一代資訊科技、智能與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與健康產業這三大新興支柱產業,已逐漸成長為廣州產業結構中的「中流砥柱」。
數據顯示,2023年,廣州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30.7%,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數量分別增至1.3萬家和2.1萬家,新增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25家、實作翻倍增長,入選全球獨角獸企業22家、增量全國城市第一。新增發明專利授權量3.6萬件、增長31.9%。
在科技創新引領下,廣州產業不斷向「新」而行:2023年,新能源汽車、太陽能電池(光伏電池)、風力發動機組產量同比分別增長1.08倍、80.0%和38.2%;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顯視器、集成電路等新一代資訊科技產品產量分別增長47.1%、43.8%、29.3%和21.6%。
如今在廣州,新興產業正加快發展,未來產業正謀篇布局,新質生產力正蓬勃興起。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打造世界人才高地
2023年11月,2023年兩院院士增選結果正式出爐。作為中國在科學技術和工程科技方面設立的最高榮譽稱號,6名在穗科學家當選(含1名外籍院士)。
鐘南山、徐濤、張偲等戰略科學家分別擔任廣州實驗室、生物島實驗室、海洋實驗室主任;金力、趙宇亮、韓恩厚等院士領銜共建高水平新型研發機構;廣東省大灣區集成電路與系統套用研究院首席科學家、歐洲科學院院士亨利獲邀參加總理外國專家座談會……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實作高質素發展,離不開高水平人才支撐。近年來,廣州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一體推進科技創新強市、教育強市、人才強市建設,積極打造大灣區高水平人才高地主引擎,努力打造世界人才高地。
2011年,於廣平從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來到廣州,參與建設廣州工業智能研究院。如今已擔任該院院長的他,對廣州創新創業的環境有著深切感受。
「地處改革開放最前沿的廣州,素有創新精神和寬容的創新氛圍,吸引著我們來到這片幹事創業的熱土。在這裏,科研人員有大展身手的用武之地。」於廣平表示,廣州工業智能研究院的使命在於透過產學研合作,解決產業需求,「廣州有一流的產業、高校、研究機構,同時也推出了一系列針對性的舉措,比如科創引導基金等。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們有資源、有抓手、有信心,也會更主動實作進一步發展」。
近年來,廣州紮實推進外籍「高精尖缺」人才認定標準試點,在穗工作的外國高端人才和外國專業人才已逾1.5萬人,首次入選中國城市外籍人才吸重力指數全國前三。2023年,全市新增博士博士後科研工作平台86家、國家級領軍人才48名。廣州還實施基礎研究人才「啟航」「續航」「領航」計劃,連續5年計劃總投入約10億元,支持超3000名青年博士人才留穗發展。
廣州傾心引才、精心用才,積極發揮科技創新平台引才引智作用,面向天下英才聚而用之,努力培育和引進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青年科技人才。
如今在廣州,全球人才正紛至沓來,各類人才創新創造活力正競相迸發。
一線見聞:
算力澎湃湧動 賦能千行百業
踏入國家超級計算廣州中心(以下簡稱「國家超算廣州中心」)機房,「天河星逸」黑曜石般的機身透著盈盈藍光,機器高速運轉時發出的低聲轟鳴不絕於耳。2023年12月6日,國家超算廣州中心釋出新一代國產超級計算系統——「天河星逸」。近日,記者來到國家超算廣州中心,實地采訪「天河星逸」這台「超級大腦」。
「天河星逸」系統采用國產先進計算架構、高效能多核處理器、高速互連網絡、大規模儲存等關鍵技術構建,在通用CPU計算能力、網絡能力、儲存能力以及套用服務能力等多方面較「天河二號」實作倍增。「‘天河星逸’釋出一個多月來,使用者數超過200個,日均作業數超過3萬。」國家超算廣州中心副主任李奈青告訴記者。
據了解,「天河二號」是國家超算廣州中心業務主機,於2013年研制成功,在超級電腦500強排行榜上連續六次排名世界第一,打破超算領域世界紀錄。截至2023年年底,國家超算廣州中心依托「天河二號」,累積使用者數量已超過5400家,服務終端使用者超過30萬家,套用領域覆蓋大氣海洋環境、天文地球物理、工業設計制造、生物醫藥健康、新材料新能源、智慧城市等。
在「天河二號」服役10年之際,「天河星逸」的加入,進一步提升國家超算廣州中心的多領域服務能力,切實滿足千行百業的超算套用需求。「我們發現,近年來超算除了在國家高精尖領域發揮著關鍵作用,還‘飛入尋常百姓家’,在商用、民用領域比例有所提升。」李奈青介紹,目前國家超算廣州中心與數百家灣區企業合作,共同利用超算突破產業核心技術,縮短企業的研發周期,提高生產效益,為灣區的制造業、生物醫藥產業、能源產業、化工材料產業、新一代資訊科技產業等戰略產業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加速引擎。
不僅如此,國家超算廣州中心一直深耕灣區,已建設15家超算分中心以加強服務覆蓋,推動「數碼灣區」建設。
發力新能源 競速新賽道
作為新質生產力的代表,近年來,「智車之城」的廣州發力新能源汽車產業,2023年產量突破65萬輛、增長1.08倍。其中,廣汽埃安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AGV無人小車運送零部件、機械手臂上下左右揮舞、超10萬種個人化選裝方案……近日,記者走進全球唯一新能源汽車「燈塔工廠」——廣汽埃安智能生態工廠。這裏每53秒就能下線一台新能源汽車,整體規劃年產能突破40萬輛,在多班生產下產能最高可達60萬,生動展示著廣州新能源汽車的蓬勃發展。
據介紹,2023年,廣汽埃安累計銷量超48萬輛,同比增長77%,並迎來第100萬輛整車下線。「廣汽埃安一直堅持自主研發與對外合作並列的路線。」廣汽埃安總經理古惠南告訴記者,1月30日,廣汽埃安旗下銳湃智能生態電驅工廠正式竣工投產。至此,廣汽埃安在新能源三電(電池、電機、電控)領域實作了全面自研自產、自主可控的產業鏈布局。「2024年,我們一方面要立足國內市場,保持自己核心技術持續發展;另一方面將加快國際化步伐,透過對外合作保持長期的發展競爭力。」
在發力鋰電池電動車產業賽道的同時,廣州還瞄準未來產業——氫燃料電池汽車謀篇布局。
走進位於廣州市黃埔區的現代汽車氫燃料電池系統(廣州)有限公司(以下簡稱HTWO廣州)展廳,一個個最新的氫燃料電池套用產品映入眼簾。
氫能源被視為「21世紀最好的能源」,但儲氫技術和氫燃料電池技術瓶頸、氫氣成本高等痛點,限制著氫能的普及使用。
現代汽車氫燃料電池系統(廣州)有限公司對外事務部總監孫興起介紹,HTWO廣州是現代汽車集團在海外的首個氫燃料電池系統研發、生產、銷售基地,於2023年6月順利竣工投產。目前,HTWO廣州規劃年產6500套氫燃料電池系統,將與氫氣制儲運加、核心零部件、整車車輛營運等各領域企業建立合作關系,降低氫能全鏈條推廣套用成本,推動中國氫能生態鏈的建設與發展。
目前,HTWO廣州已完成物流車、冷藏車、環衛車、公交車等多款氫能車型的開發,首批1500輛氫能車輛示範營運將主要集中在廣州市,致力於在廣州打造全球首個無人駕駛氫能汽車示範區,開展氫能智慧服務示範營運。
數讀:
●2023年,「廣深港」科技集群在全球創新指數排名中連續四年居第2位。
●2023年,廣州在「自然指數-科研城市」排名中躍升至全球第8位元。
●2023年,廣州22家企業入選胡潤全球獨角獸榜,總量居全國第四。
●2023年,廣州在「魅力中國——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重力的中國城市」中首次位列全國前三。
●近年來,廣州新技術在工業領域的套用步伐加快,全市工業投資連續22個月保持兩位數增長。其中工業技術改造投資2023年同比增長25.9%,占工業投資的比重較2022年提升1.3個百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