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金融網官方微博
金透財經 | 巴圖
在當今全球化深度交織的經濟格局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格奧爾基耶娃 1 月 10 日的一番言論,猶如一記警鐘,敲響了全球經濟穩定前行的節奏。她直言不諱地指出,美國新一屆政府的經濟政策,尤其是貿易政策走向,宛如一片厚重的陰霾,給 2025 年的全球經濟投射下了更大的不確定性陰影。
美國,這個全球頭號經濟強國,其經濟體量占據世界經濟總量的比重常年維持在 25% 左右,一舉一動都如同牽一發而動全身。在過往的國際貿易舞台上,美國頻繁揮舞關稅大棒,自 2018 年開啟貿易爭端以來,累計加征關稅涉及數千億美元的商品,涵蓋從高端制造業的電子芯片到日常生活的紡織品等諸多領域,不僅打亂了全球產業鏈的正常節奏,更使得眾多跨國企業的成本飆升。據不完全統計,受貿易摩擦影響,部份行業的跨國企業平均成本增加了 10% - 20%,產能擴張計劃被迫擱置或放緩。
如今,全球目光再度聚焦於美國新一屆政府。格奧爾基耶娃在 IMF 總部的媒體圓桌會上著重強調,從關稅調整的懸念,到稅收政策的變革風向,再到放松管制的尺度以及政府行政效率的潛在波動,每一個環節都緊緊揪著世界各國的心。特別是貿易政策,其走向的模糊性讓全球經濟面臨的 「逆風」 愈發強勁。那些深度嵌入全球供應鏈的國家和地區,如東亞地區的電子產業集群,零部件在多國之間流轉組裝,一旦美國貿易政策生變,進出口受阻,訂單延誤、生產線停滯等問題將接踵而至,產業生態或將遭受重創。
與此同時,強勢美元的問題也如影隨形。近一年來,美元指數持續攀升,對歐元、日元等發達經濟體貨幣升值振幅達到 8% - 15%,對新興市場貨幣的升值更是顯著,部份新興經濟體貨幣貶值超 20%。這一走勢使得新興市場經濟體,尤其是低收入國家,陷入了融資困境。以美元計價的外債償債成本急劇上升,一些非洲低收入國家的外債利息支出占財政收入比重從原本的 5% 飆升至 15%,嚴重擠壓了用於基礎設施建設、民生改善等領域的資金空間,經濟發展步履維艱。
面對如此困境,格奧爾基耶娃向各國政策制定者發出了敦促之聲。當前,全球經濟陷入低增長泥潭,2024 年和 2025 年全球經濟增速預計均為 3.2%,看似平穩實則暗藏危機,增長動力匱乏。高債務問題更是懸在各國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全球債務總額與 GDP 之比已突破 300%。在此背景下,各國必須堅定不移地朝著價格穩定的目標邁進,穩物價、保民生;循序漸進地推進財政整頓,削減不必要開支,最佳化財政支出結構;大刀闊斧地采取有利於增長的改革舉措,諸如加大科技創新投入、最佳化營商環境等,以可持續之法促進經濟增長,畢竟,歷史經驗證明,靠借貸堆砌的繁榮只是空中樓閣,唯有真實的增長才能帶領各國掙脫困境,駛向經濟復蘇的彼岸。
隨著 1 月 17 日 IMF【世界經濟展望報告】更新內容的臨近釋出,全球都在屏息以待,期望從中窺探更多應對良方,在這被美國貿易政策攪亂的經濟浪潮中,尋得一絲前行的曙光,攜手共渡難關,守護全球經濟的穩定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