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火映紅天空、民宅付之一炬、居民倉皇逃命……連日來,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山火爆發後呈現的「末日般場景」刷屏國際媒體。熊熊烈火吞噬了大片森林,數萬居民被迫撤離家園,超1萬棟建築物損毀。美國總統拜登也給這場山火貼上了「加州歷史上範圍最廣、破壞力最大」的標簽。
山火是一面鏡子,照出了人類面對天災的脆弱與不屈,照出了社會城市治理的短板與疏漏
,同時,也照出了中美兩國災害應對和救援能力的不同,以及不同政治制度的國家應對災害理念與效率的巨大差異。
如同當地網友所言:同樣是天災,可美國卻變成了人禍,中美應對災難時的表現和態度可謂是大相徑庭。
山火之因,眾說紛紜;災難之下,眾生百態。作為受災民眾的關切者,我們希望山火能夠盡快得到控制,傷亡和損失能減少到最小;而作為社會責任的承擔者,我們必然要透過山火這面鏡子,思考災難背後的原因和教訓。
一只南美洲的蝴蝶扇動翅膀,可能引發美國德薩斯州的一場颶風。蝴蝶效應中這只扇動翅膀的「蝴蝶」,如今看來有跡可循。
客觀來講,引發此次山火的要素可謂疊滿——升溫、幹旱、大風。
中學地理課本曾講過,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屬地中海氣候,冬季溫和多雨,夏季高溫且幹燥。南加州經歷了20年的幹旱,隨後又經歷了兩年異常濕潤的年份,引發了雜草灌木等助燃植被「瘋狂生長」。
前不久,該地南部地區又經歷一場強勁幹燥風暴——「聖安娜風」。它常於秋冬季節出現,因易引發山火,也被稱為「魔鬼之風」。在風的作用下,即使只有一些火星也能發展成燎原之勢。再加上洛杉磯本周每天的日最高氣溫超過20度,幹旱溫暖的天氣也成為山火爆發的誘因。
但仔細梳理相關資訊就會發現,將山火完全歸咎於天災並不準確。加州這場難以撲滅的山火,如同一面鏡子,將美國的一系列問題再次擺在了世人面前。消防、救援、政策的缺位,甚至包括美國多少帶點「無腦」的政治鬥爭,都在無形中成為此次山火肆虐的「幫兇」。
以消防為例。此次山火「燒」出了當地消防設施老舊、人手不足等問題和短板。很多被派去太平洋-帕利塞德救火的消防員發現,消火栓沒有水!「要上戰場了,才發現槍裏沒子彈」,這場仗還怎麽打?
如果往深層次挖,美國的消防體制同樣存在「隱疾」:公立消防隊與私立消防隊並存,且互不隸屬,各自執行其職責。這種體制雖然體現出美國消防服務的多樣性和靈活性,但短板也很突出,特別是在應對大型災難時,由於缺乏統一的指揮協調和資源共享機制,極易影響救援效率。
問題是,在這個時候,美國一些所謂的精英政客還有功夫「打嘴仗」。杜林普日前就在社交媒體寫道:「美國最美好、最漂亮的地方之一正在被燒毀,燒成灰燼。加文·紐森應該辭職,這全是他的錯!!!」政治勢力之間的相互攀扯和撕咬,對於這場本應集合國家力量,全心全意展開救援的災難來說,恐怕「有百害而無一利」,只會進一步削弱國家的凝聚力以及應對危機的速度、能力。
▲1月7日,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南部洛杉磯縣沿海社區帕西菲克帕利塞茲,野火吞噬房屋。邱晨 攝/新華社
此時此刻,不少人會拿當下中國正在進行的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定日縣地震救援進行對比。就在昨天,外交部回應日喀則地震救援:中方搜救和醫療力量有保障。「有保障」三個字,是底氣和信心的彰顯,也是舉國上下萬眾一心、共克時艱應對自然災害的縮影。
地震發生後,來自中央企業的人力、物力從四面八方緊急向日喀則集結,投入一線抗震救災行動中;部隊官兵、應急救援、消防救援、森林消防、公安幹警及社會應急救援力量萬余人,在震央區域開展了全覆蓋、無盲區搜救……這一幕,似乎在此次美國加州山火救援中沒有看到。
透過這場山火,我們看到了美國政府應對災難時的無力和遲緩。消防力量的姍姍來遲、撤離令的釋出不及時、應急預案的缺失等一系列問題都暴露無遺。
再往前倒,無論是2021年的德薩斯州雪災,還是2024年的颶風「海倫」,都暴露了美國在災害救援方面的一些深層次問題。由於體制和機制的問題,當地不同部門之間的協調存在一定障礙。表面上看起來分工明確,實際上卻是「各吹各的號,各打各的鼓」。
對比中國,面對自然災害,政府能夠迅速啟動應急機制,統一指揮和協調各方力量。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部門、軍隊、消防、醫療等專業救援隊伍以及社會組織等能夠快速響應,形成高效的救援合力。在2022年重慶山火救援中,重慶短時間內就能召集1500人的搜救團隊,各方力量分工明確、緊密配合,迅速投入滅火、救援、安置等工作中。
拋開國家救援,美國社會救援力量同樣乏善可陳。在中國習以為常的「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在這裏卻很難看到。
事實上,美國的政治體制和社會結構影響了這種互助精神的表現。地方政府和私營部門在救援行動中扮演重要角色,而聯邦政府的介入相對有限,救援力量分散且無法形成有效合力。這也就是為什麽在加州,我們看不到2022年重慶山火那張震撼世人的「人」字照片,以及一個個逆火而上的「山城騎士」。
▲2022年8月25日,重慶市北碚區歇馬街道山火救援現場,救援人員頭上的燈光在山火前組成一道堅固的「星光長城」。周瑄 攝/上遊新聞
自1932年以來,加州20起規模最大的火災中有一半發生在過去10年,20起最具破壞性的野火中有15起發生在過去10年。警示在前,面對這場災難,我們還是要問:誰該為加州這場山火負責?
在談論責任之前,有一些細節不容忽視:洛杉磯的市長巴斯事發時身在加納,領導者在關鍵時刻缺位,無疑加劇了災害應對的難度;此前,洛杉磯又削減消防預算1700萬美元,折射出當地在災害應對上的短視,為今日的危機埋下了隱患。
所以,拋開氣候等客觀因素,當地政府確實應該在災害應對中深刻反思。
政策制定缺乏遠見。
加州森林資源的管理和保護不僅關系到當地居民的生活福祉,也直接影響到整個國家的生態。然而,加州的大部份森林並不屬於州政府管理,而是由聯邦政府直接管轄。近年來加州山火頻發,暴露出聯邦政府在森林管理政策上的不足。例如,森林火災的預防、撲救和災後重建等方面需要更加科學、有效的政策指導,而聯邦政府在這方面顯然存在滯後和不足。
以當地的林木管理政策為例。近年來,美國主要透過計劃性燒除來預防山火,即有計劃地在指定區域燒除幹草和枯葉等地表可燃物,以減少火災風險、促進植物生長和生態系恢復。現階段,加州每年對大約5萬公頃荒地實施計劃性燒除。要想擴大焚燒規模,一大妨礙就是該州管理州、聯邦和私人所轄土地的法規不一。這兩年,關於森林防火政策的爭論從未停止過。
城市治理明顯滯後。
城市治理是一個復雜而系統的工程。在加州山火事件中,我們看到了政府在應急預案、資源調配、資訊溝通等方面的不足。例如,消防用水短缺、居民疏散不及時、災後重建進度緩慢等問題都反映出政府在城市治理方面的短板。用洛杉磯市議員卓斯·帕克的話來說,「隨著城市的發展,我們卻沒有升級和擴建所需的基礎設施」。
如今,加州的山火仍在肆虐。比大火更熾熱的,是人心的團結與堅韌;比黃金更難得的,是挫折之後的重生涅槃。
災難面前,所有的言語都顯得蒼白無力,唯願山火盡快撲滅,也盼人間皆安,萬物向好,平安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