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妥協的「俠士」走了:廣州再無韓誌鵬
韓誌鵬走了,永遠地離開了他深愛的廣州,享年69歲。
連任三屆廣州市政協委員,韓誌鵬因參政議政火力很猛,讓政府部門難以招架,被稱為「韓大炮」。但羊城市民,更愛呼其為「韓委員」。
在廣州,街坊們幾乎沒人不知道韓誌鵬。
20多年來,從白雲山限行、三公經費公開、同德圍整改,到水價聽證會、舊樓加裝電梯……民生大事的背後,少不了他的「炮聲」。
卸任後,他依然以普通市民、評論員的身份活躍在公共事務的第一線。
2020年,廣州市舉行中心城區自來水價格調整聽證會,韓誌鵬以普通消費者身份報名、搖號、中簽,得以參會。在全場21名聽證代表中,只有韓誌鵬一人化身「孤勇者」,明確反對調價,認為理由不充分。隨後,此次調價暫緩。
「價格不是不可以上調,物價調整在所難免」,但韓誌鵬堅持:聽證會不能變成「聽漲會」、「聽話會」。
他的個性十分鮮明:
「當政協委員一定要有獨立人格,要有批判精神。不能當花瓶,當舉手機器。」
「一定要站在公眾的立場上,既然有這個話語權,要摸著自己的良心說話。說什麽話?
能說人話、肯說真話、敢講硬話。」
韓誌鵬的微信頭像,是一張帶有「南方都市報」浮水印的照片,臉龐削瘦,似在傾聽、思索,嘴唇緊緊抿著,一副絕不肯輕易妥協的樣子:
可貴的是,這份不妥協,並非為他自己,往往是為了廣州市民的利益。有媒體評價他「專註於民生小事,專註於自己熟悉的事,不貪大求全、淩空虛蹈,所以實際效果非常好」,可謂中肯。
今天,我們以這篇文章,送別韓誌鵬。寄托哀思的同時,也向他「永不妥協」的一生致敬。
01
委員韓誌鵬:
開「政協問政」之先河
2015年,由國家行政學院、中國領導科學研究中心等主辦的「十大地方決策新銳人物」榜單上,韓誌鵬赫然在列。
其中有一段這樣的評語:
人大可以要求官員來接受質詢,政協只是協商性質的,權力上遠不及前者,但韓誌鵬以政協委員的身份,竟然做到了人大代表都可能做不成的事情, 堪稱政協問政之先河 。
怎麽做的?其實,也是從「菜鳥」做起。
2003年,韓誌鵬被廣州市僑聯推薦任廣州市政協委員,開啟履職之路。
在此之前,他長時間與華僑打交道。生於1955年的他,從華師附中(時為廣州市第六十一中學)畢業後,當過工人。1982年,他考上首屆省電大漢語系,後借調到【廣東僑報】工作,1996年起為【廣州僑商報】總編輯,直至退休。
「第一屆其實我也沒有什麽作為,沒有進入角色」,韓誌鵬說。後來,他越幹越帶勁,履職越來越自信。
於是,就有了一系列「問政」事件:
三年三提案促白雲山禁車
提倡公開公務車的身份
透過立法改變公廁重男輕女現象
變相組織中小學生集體補課應叫停
規範曬「三公」的不作為和亂作為
敦促社會撫養費的公開
解困「同德圍」
發動媒體尋找「拉鏈路」
舊樓安裝電梯
建議用社會撫養費建失獨老人院
……
他的兩會提案,幾乎「件件有回響」,極為不易。
多年前,白雲山還沒有限行,正是韓誌鵬的提案,促成了白雲山禁車。連續兩次提案後,2008年廣州兩會期間,韓誌鵬所在的第五組發起動議,向大會秘書處申請緊急約見有關部門。這是從未有過的先例。
反復爭取後,廣州市政園林局和白雲山管理局的負責人前來會議駐地,接受政協委員們問政。這件事,開了廣州參政議政的先河。
韓誌鵬還曾創造過「一個提案,政府回復三次」的歷史。
2011年,韓誌鵬送出了【「四個一點」加裝電梯的建議】。廣州市法制辦答復稱,正委托研究制定相應的補償參考標準。
但三年後,該標準仍無動靜。於是,韓誌鵬又送出了【舊樓加裝電梯亟需補償參考標準】的提案。廣州市法制辦答復,已委托市社科院完成研究,是「非常成功的學術論文」。此後,又第三次補充答復稱,將明確於2015年5月送出研究成果。
在各方的一步步推動下,廣州的舊樓加裝電梯工作持續完善,不斷出台鼓勵和補助政策。
不知不覺,廣州已經成為全中國舊樓加裝電梯最多的城市:
2024年5月,廣州市累計審批老舊住宅加裝電梯超1.6萬台,惠及居民100多萬人,數量排名全國第一。
這份沈甸甸的成績,背後有韓誌鵬的功勞。
02
「板凳哥」韓誌鵬:
「聽證會」不能變成「聽漲會」
有朋友形容,韓誌鵬的性格「有點倔」,甚至還有點「社恐」。但涉及廣州市民利益,他卻異常犀利。
韓誌鵬有個奇怪的綽號——「板凳叔」,這源自於他的一個「壯舉」。
2011年7月中旬,廣州市準備舉行出租車調價聽證會。韓誌鵬聽到訊息,認為「兩個方案都存在不公平糊不合理的地方……燃油成本的上漲將全由消費者承擔」。於是,韓誌鵬四處調研,拿出了第三方案,計劃在聽證會上提出建議。
然而,努力了3個月的韓誌鵬,卻沒報上名。連候補聽證代表的資格也沒有。
「估計是進不去了」,但較真的韓誌鵬,在聽證會舉行這天還是早早地出發,帶了張塑膠小板凳,直接來到開會的賓館,和不被允許進入會場的媒體一起坐「冷板凳」。
「廣州有舉牌中學生、口罩男、拇指姑娘,年輕人為了社會進步都尚能如此,我年紀大了,舉不動牌子,拿個板凳還是可以的。」
「板凳叔」綽號就是這麽來的。經過媒體報道、發酵,幾天後,廣州市物價局局長主動約見韓誌鵬。他的意見,終於被聽見。
後來,韓誌鵬說: 「我不明白為什麽有人總想藏著掖著,人為強化資訊不對稱,讓原本應該是民主參與政府定價決策、傾聽民意的形式走了樣。」
9年後的2020年,又一場重要的調價聽證會在越秀賓館舉行,事關廣州市中心城區的水價調整。
會上,21名聽證代表,其中20人同意調價,選擇方案1或方案2,只有1名代表明確反對調價。
反對者,正是韓誌鵬。
原來,已經卸任政協委員的他,這一次終於幸運地透過抽簽拿到了「普通消費者」代表資格。
其時,廣州自來水價格已經超過8年未調整,供水成本在增加。在全國36個重點城市中,廣州居民水價排名為第25名。聽證會給出了兩個方案:按照方案一調整後,水價排名為第14名,方案二排名第10名。
調價,似乎也合情合理。
但韓誌鵬的意見,卻依然鮮明,「反對調價」。
他說的理由主要有兩點。一是,這次調價是為城鄉基礎設施買單。如自來水公司自籌資金46.3億元新建北部水廠,投資17.7億元完成52條城中村供水改造。供水是公益性服務,這筆費用應該由公共財政負擔。難道「讀書不僅要交學費,還要交學校建設費?」
二是,供水涉及生活和各行各業,自來水漲價會帶動物價上漲,對營商環境造成沖擊。當時還在疫情期間,企業經營不容易,涉及公共民生的專案價格調整不合適,醞釀調價的時機不對。「我建議不要把民生基本需求市場化,有關費用由財政和市民共同分擔。」
韓誌鵬的這番話,說得有沒有道理,見仁見智,大家可以自行判斷。
不過,經過充分討論和決策程式後,那一次的廣州水價調整,暫緩了。
03
公咨委主任韓誌鵬:
同德圍「解圍」,大步把歌唱
韓誌鵬不僅是一個建言者,也是一個建設者。同德圍「解圍」,就是他推動解決的廣州一大難題。
白雲區同德圍,是廣州拆遷戶、困難戶的安置區。30多萬人,全擠在3.5平方公裏的城鄉接合部。
今時今日的人們不會想到,十多年前的同德圍是這樣的:
沒有一間公共廁所
沒有一所完全的公立中學
沒有一所完全的三甲醫院,沒有住院病房,只有廣州市中醫院的一個門診部……
交通擁堵,「塞車」更是同德圍的常態。堵起來,車龍看不到盡頭。連的士都不敢開進來。媒體形容同德圍—— 「一個被人遺忘的‘病態社區’」。
2012年兩會,韓誌鵬將同德圍的問題寫成提案,並在市領導和政協委員的界別座談會上,當面提出。
他的意見和建議,引起了廣州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時任市長陳建華公開表態,這個是政府欠賬,這筆賬要還。
自此,同德圍進入「突圍」階段。南北高架橋、六十五中同德校區、市中醫院同德分院、同德公園、北環涵洞、南德變電站、垃圾壓縮站、公廁等專案相繼完工,地鐵八號線北延段也投入營運……
為了促進全民參與,同德圍還成立了「公共咨詢委員會」,共有37人,包括8名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企業、媒體代表。韓誌鵬有了一個新身份:
同德圍公咨委主任。
這個主任可不好當,街坊們都知道他家在哪裏,有事就直接來找,聽意見、溝通政府和居民,一點一點磨。「有天早上,就有七八個大媽,堵在我的家門口提意見,也有家裏窗戶被砸壞的時候。」
同德圍高架橋竣工的那天,韓誌鵬和居民們一起走上橋,高聲唱著「我們走在大路上」,異常興奮。
羊城晚報的報道說,在這一刻,挑事的「刺頭」和挨批的政府,最終走在合力鋪就的一條大道上。
在那段日子裏,言之有理的批評,虛心接納的態度,構成了韓誌鵬與廣州政府的一段佳話。
04
「俠士」韓誌鵬,走了
韓誌鵬曾說,自己「有點像古代的俠士」。
這或許是他的自許、自勉,但回顧他的一生,很多人都會認同,他確實當得起「俠士」之名。
開啟他的微博,你可以看到他批評私密泄露,關心廣州古樹,對「早產」的麪包、「吃了就下瀉」的月餅深惡痛絕。在電動車爆燃還未引起重視時,他便已經在奔走疾呼,「要杜絕電動車上樓入戶,最好小區配套集中充電、集中停車 」……
可不就是一位為民奔走的俠士?
韓誌鵬回憶道,少年時看了許多武俠小說,眾俠客曾是自己的偶像:
「劍氣書香」這四個鑲在鏡框裏的大字,是一位知名書法家給我寫的,至今懸掛在我的工作室。
20世紀70年代收藏的一把龍泉寶劍,一直伴隨了我幾十年。俠義是精神深處的體現,是一種骨髓裏的東西。
二十余年在【廣東僑報】【廣東僑商報】與華僑華人的長期接觸,也讓韓誌鵬發現,「對於愛國,僑胞們表達的方式通常是大聲說出來,他們眼中容不得不良的社會現象。」
他說,也許「敢言也是受到了他們的影響,新聞工作者尤其要仗義執言。」
有一次,南方都市報記者問韓誌鵬,給自己履職打多少分?他自信地答「99.9分」(百分制),「我絕對是第一名,NO.1」。豪氣溢於紙上。
在廣州這片包容開放熱土上,韓誌鵬是一個時代的縮影。如他所說:
「我不是一個人在奮鬥。我的底氣和堅持,一是來自毫無私心,二是建立在廣東民主的環境氛圍上。」
如今,「俠士」韓誌鵬靜悄悄地走了。生前叮囑,低調安排後事。不驚動公眾,告別儀式不邀請媒體。但人們對他的追思,綿綿不絕。
很多人心頭,響起金庸筆下的一句話: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再見,韓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