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金融仿冒詐騙行為頻發 興業銀行等多家銀行發出緊急風險提示

2025-01-12新聞

中國金融網首席金融觀察員 金劍

歲末年初,金融仿冒詐騙行為呈高發態勢,興業銀行、華夏銀行等多家銀行接連釋出風險提示,提醒廣大消費者和投資者警惕各類詐騙行為,保護自身財產安全。

據查詢黑貓投訴平台發現,自 2024 年 12 月以來,已有十余條投訴物件涉及假冒興業銀行的 「興惠」 APP。有消費者投訴稱,在該仿冒 APP 上借款後,因客服以征信流水不足等理由誘導轉錢解封,已被騙數萬元。

除興業銀行外,華夏銀行也於 1 月 6 日至 7 日連續釋出公告,提醒消費者警惕冒充 「華夏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 分行」 刊登的虛假廣告。廣告聲稱堅持每天連續簽到即可領取禮品,但所附 APP 二維碼並非華夏銀行手機銀行 APP 二維碼。

此外,國家開發銀行去年 11 月 27 日釋出公告稱,發現有名為 「國開先行」 的 APP 假冒該行名義開展虛假宣傳行銷。招商銀行貴陽分行也於去年 12 月 23 日成功攔截一起仿冒銀行 APP 「招商 E 貸」 的誘導貸款詐騙。廣發銀行天津分行則以案例分析的形式提醒消費者警惕假冒 APP,如張先生因點選不明連結下載假冒 APP 導致賬戶資金被盜。

不僅銀行機構,多家銀行系基金公司近期同樣密集釋出風險提示。興業基金提醒投資者謹防不法分子冒名進行貸款業務;蘇新基金註意到有不法分子透過微信群等方式誘導投資者填寫虛假申請表開戶等形式實施詐騙;中銀基金關註到有不法分子誘導投資者下載 「中銀智投 APP」 進行所謂的新股投資。

手段多樣且隱蔽:從已曝光的案例來看,不法分子的詐騙手段層出不窮。他們不僅冒用銀行名義制作仿冒 APP,還會透過釋出虛假廣告、發送詐騙短訊等方式誘導消費者下載和使用。這些仿冒 APP 在名稱、圖示、界面等方面與正規 APP 極為相似,普通消費者很難辨別真偽。例如,「興惠」 APP 所出示的借款合約、合約專用章、營業執照、客服工作證等資訊均系偽造,極具迷惑性。

精準針對使用者心理:不法分子善於利用消費者的心理弱點進行詐騙。他們通常會以 「免費領取禮品」「低風險高收益」「貸款快速審批」 等誘人的承諾吸引消費者的註意,讓消費者在利益誘惑面前放松警惕。同時,還會以各種理由如征信流水不足、賬戶凍結等威脅消費者,迫使他們按照要求轉賬或提供個人資訊。

形成完整產業鏈:金融仿冒詐騙行為已形成了一套較為完整的產業鏈。從假冒 APP 的制作、推廣到個人資訊的販賣,各個環節都有專人負責。他們分工明確,協同作案,使得詐騙行為更加高效和隱蔽,給監管和打擊帶來了較大的難度。

對消費者和投資者的建議:要增強風險防範意識,保持警惕,不輕易相信非官方渠道的行銷廣告和資訊。在面對各種誘惑時,要保持清醒的頭腦,牢記 「天上不會掉餡餅」 的道理。要謹慎點選、下載非官方渠道的連結和 APP,盡量透過銀行或金融機構的官方網站、正規市集等渠道獲取相關服務。要註意保護個人資訊,不隨意向他人透露身份證號、銀行卡號、密碼、驗證碼等重要資訊。最後,如果不幸遭遇詐騙,要及時保留相關證據,如聊天記錄、轉賬記錄等,並立即報警,以便警方及時介入調查和處理。

對金融機構的建議:金融機構應進一步加強安全防範措施,加大對技術研發的投入,提高 APP 的安全性和防偽能力,從源頭上防止仿冒 APP 的出現。同時,要加強對客戶的風險提示和教育,透過多種渠道向客戶普及金融防詐騙知識,提高客戶的辨識能力和防範意識。此外,金融機構還應加強與監管部門、公安機關等的協作配合,建立健全資訊共享和應急處置機制,一旦發現詐騙行為,及時采取措施,共同打擊金融仿冒詐騙犯罪。

對監管部門的建議:監管部門應加強對金融市場的監管力度,嚴厲打擊金融仿冒詐騙等違法犯罪行為,維護金融市場的正常秩序。要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和監管制度,明確各方的責任和義務,加大對違法違規行為的處罰力度。同時,要加強對金融機構的指導和監督,督促金融機構落實安全防範措施和風險提示義務。此外,監管部門還應加強與其他部門的協作配合,形成監管合力,共同防範和打擊金融仿冒詐騙行為。

金融仿冒詐騙行為的頻發給消費者、投資者和金融機構都帶來了嚴重的威脅。各方應共同努力,提高警惕,加強防範,共同抵制金融仿冒詐騙行為,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和金融市場的安全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