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你聽過最帥的武器名是什麽?

2019-03-02新聞

2式復座戰鬥機「屠龍」與B-29攔截戰

寫在前面的話:本文原刊載於「航空ファン」1975年1月號,僅作學習交流之用,不代表譯者贊同其原文觀點。

采訪人:「航空ファン」雜誌記者(以下簡稱記者)

受訪人:舊日本陸軍飛行第53戰隊·陸軍曹長 根岸延次(以下簡稱根岸)

「貓頭鷹」部隊

記者: 裝備2式復戰(Ki45改)的陸軍飛行第53戰隊的正式組建時間是1944年的3月。而您在調入第53戰隊之前駕駛的是3式戰鬥機(Ki61)?

根岸: 是的。我是從18戰隊調過來的,之前開的3式戰。

記者: 單發機改裝雙發機,訓練的情況怎麽樣?

根岸: Ki45改沒有復雜的操縱裝置,發動機的同步啊,油門桿啊什麽的都是兩套裝置,這些操作上的特點和要點,我們都事先在1式雙發高等練習機上進行了熟悉和學習,並不是上來就進行實機的操作。

記者: 同時也會穿插組織對戰鬥機的空戰訓練嗎?

根岸: 與戰鬥機作戰對於Ki45改來說比較勉強。Ki45改本身沒有輕快敏捷的機動效能,大角度的俯沖和爬升的能力也遠不如單發的K61(飛燕)。因此日常訓練主要以對抗轟炸機的科目為主。

記者: 為了夜間作戰而搞的特別訓練是指?

根岸: 如果是說夜間戰鬥的訓練的話,開Ki61的時候其實就已經搞過了。訓練具體的開始時間呢如今我已經記不太清楚了,但還記得18戰隊在組建以後曾經搞過一次特命檢閱。朝香宮(鳩彥王)作為特命檢閱使來部隊檢查訓練的情況。結果就在當晚的夜間訓練中,有2架飛機在機場上空進行第4次盤旋(五邊進近飛行時由基線邊轉向90度對準跑道下降高度)時失速墜毀,直接摔到了府中市的賽馬場附近。由於在眾目睽睽之下未能成功的在夜間捕捉到冒著煙的目標機,部隊被狠狠的揶揄了一番,搞得誰都看不起我們,還惹得上面大發雷霆。改裝Ki45改以後部隊在所澤進行過一段時間的高強度訓練。結果在進行對轟炸機作戰的訓練科目時,星野曹長與森田曹長又發生空中碰撞的事故,雙雙殉職。是在模擬前方迎頭攻擊的時候直接撞上的。

Ki45改甲/2式復座戰鬥機甲型 「屠龍」

成為專業的夜間戰鬥機部隊之後,在駐地松戶機場我們白天先在全黑的屋裏睡覺,一直睡到天黑後起床,然後再去指揮所待機。也就是說過的是日夜顛倒的生活。等到臨近終戰前夕敵艦載機的空襲變得越來越熾烈,就晝夜不分了只要有敵情就必須升空作戰。

記者: 關於那時候訓練過的打轟炸機的各種戰法您能詳細談談嗎?

根岸: 由於作戰空域基本上都是在高空,而B-29的高空效能非常優秀,所以從後方發動攻擊恐怕比較困難,因此采取的策略是從前方正面攔截,釘選目標後再一擊必殺。假設每次攻擊只有一次開火的機會,那麽就只剩下前上方和前下方兩種攻擊方式可供選擇。所謂的前下方攻擊呢,必須要先取得某種程度的高度差。然後再高速俯沖,攻擊的時候再把飛機拉起來炮彈從底下往上打,多少有點仰攻的感覺。而前上方攻擊呢,因為必須要往下壓操縱桿,所以控制起來比較困難。由於這個往下俯沖的角度非常小接近水平,所以攻擊的時候照常規方式直接瞄準就可以了。

記者: 采用前上方、前下方攻擊的時候,用的是機首的37毫米機關炮?

根岸: 是的。因為是37毫米炮,所以每次俯沖射擊頂多也就打2發炮彈。如果狀態好瞄的比較準的話,就打1發。

記者: 瞄準的位置是敵機的駕駛艙?

根岸: 基本上都是瞄著駕駛艙打。不過,說是瞄準了駕駛艙也並不能代表就一定能打中。比如,打偏了,然後運氣好直接打到發動機之類……。

記者: 37毫米的話,如果打中了1發……。

根岸: 威力是相當的大。不過呢B-29是4發機,所以能把其中1台發動機打著火,導致發動機停車就算完成任務了。

Ki45改後期機首裝備的37毫米機關炮

初次上陣的緊張感

記者: 除了前方正面攻擊之外,還會從後上方或後下方發動攻擊嗎?

根岸: Ki45改的話,是不會從敵機的後上方發動攻擊的。要掉過頭來從正上方往下朝著敵機的後背俯沖,敵機自衛機槍的射擊死角是正上方對吧?與敵機形成直角的時候它的自衛機槍就打不到你了。這時候攻擊要瞄準敵機機首的前方,估算的提前量要是平時的好幾倍才能命中目標。這時候如果俯沖的角度小了,那就成了活靶子了。而位於敵機後方的話,那就很容易被自衛火力打到,因為雙發機沒有機動性嘛。使用Ki45改對敵機實施後上方以及後下方的追尾攻擊、還有側面的橫向攻擊都是比較困難的。

記者: 也就是說對敵機實施後下方攻擊的時候,也要先從正上方發起俯沖?

根岸: 是的。先從正上方攻擊一次,然後直接加速俯沖從敵機側面一穿而過。在向下俯沖的時候移動的角速度非常大,敵機自衛機槍塔的旋轉速度跟不上。鉆到敵機下面以後,再重新把飛機拉起來,利用剛才俯沖的加速度從下方實施攻擊。

在晝間進行空戰時,我們可以根據敵機的飛行姿態,或者先低頭俯沖然後再拉起從敵機的前下方發動仰攻,或者直接從前上方迎著敵機的前進方向實施攔阻射擊,總之有很多較為有利的攻擊方式可供選擇。可是一到了夜間就沒得選了。因為我們也不知道在夜間敵機到底是處於一種什麽樣的運動姿態。只要探照燈捕捉到正在運動中的敵機,我們在上面看到了,不管處於什麽位置都要沖過去利用速度發動攻擊。

由於敵機的自衛機槍塔數量非常多,覆蓋的面很大,攻擊的時候就要找最不容易被自衛火力被打到的死角。雖然在當時,關於B-29防禦火網的死角到底位於哪裏,我們也獲得了不少的情報,但實際上只有親自參加實戰你才能找到。B-29裝備了雷達可以引導射擊,往往我們還沒有找到目標,敵機就開始猛烈還擊了。即便如此Ki45改裝備的20毫米斜射炮,依然在夜間發揮出了出人意料之外的威力。

Ki-45改丁 裝備的Ho-5型20毫米斜射炮

記者: 斜射炮是如何進行瞄準的?

根岸: 在駕駛艙的座艙蓋頂部畫有幾道簡單的分劃線。由於炮是臨時緊急加裝的,再加上斜射炮主要采用抵近射擊的方式攻擊,命中精度不成問題,所以比較簡陋。

記者: 飛行第53戰隊首次參加戰鬥是什麽時候?

根岸: 首次出擊是44年末B-29開始入侵領空進行單機照相偵察的時候,由於敵機在高空飛行,憑Ki45改的效能根本無法接近。因為Ki45改在全備狀態下機體重量較重,爬升至10000米高空需要30分鐘以上。

記者: 這是在晝間的情況下。那麽在晝間每次實施B-29攔截作戰時一般出動幾架飛機?

根岸: 一般是以小隊為單位。一次出動4架左右。即便是可以出動4架飛機,也會經常由於氧氣不足或者機械故障等原因不斷有同伴半途掉隊返航,最後就剩下1架可以執行作戰任務。首次見到敵機的時候我渾身上下緊張的直哆嗦。這還是B-29僅僅從上空透過而已。

機身下方的抵近射擊

記者: 首次擊落B-29是在進入45年以後?

根岸: 應該是在45年的3月左右,在一次夜間攔截中擊落的。由於敵機的防禦火力沒有任何反應,因此潛入到了敵機機腹下方非常近的地方。近到了什麽程度呢,連鋁制蒙皮上的鉚釘都能看得一清二楚。然後就「噠噠噠」的打了一輪連射,頓時火星四濺。於是立即脫離,等我再次開始盤旋轉向時敵機機腹下方已經起火燃燒,不久便化為一團烈火開始向下方墜落。敵機墜毀後隨即引發了地面的大火,一片火海之中升騰的濃烈煙霧把探照燈的燈光都遮蔽了。也因此未能繼續擴大戰果。以上就是我首次擊落敵機時的情況。

記者: 在首次擊落敵機之前,應該也出動過很多次吧?

根岸: 即使出擊也經常會受到雲層之類的幹擾。因為就算躍升到雲層的上方,如果在夜間沒有探照燈指示的話,也是根本沒有辦法發現目標的。

記者: 夜間作戰全部都是單機行動嗎?

根岸:都是單機。由於夜間作戰需要朝著被探照燈的光芒映照出來的目標沖過去進行攻擊,是沒法組成編隊行動的。就算起飛的時候也不會組成什麽編隊。如果接到出動的命令,就馬上啟動發動機,然後立刻起飛。

而敵機也采用了單縱隊型,並不會像在晝間那樣組成整齊劃一的大編隊。也分辨不出來到底哪架才是敵機的編隊長機。接敵的時候,往往我們還什麽都沒有看到,雷達就先偵測到了我們的位置,然後就會遭到猛烈的射擊。當雷達引導的彈道靠近過來的時候,我們就會放棄攻擊,開始進行規避。

記者: 為什麽首次擊落敵機的時候,對方的防禦火力沒有反應不會射擊?

根岸: 應該是並沒有全部搭載雷達吧。可能只有負責導航的帶隊長機才有裝備。總而言之,20毫米的斜射炮,必須要迫近到相當的距離才能發揮作用,所以要找到那些不會進行還擊的敵機,然後實施超近距離的抵近射擊才能將其擊落。因為對付B-29如果不接近到距離機身下方5米遠的地方開火是打不下來的。B-29的投彈艙門開啟的時候速度會出現顯著的下降,這時候射擊效果最佳。如果炸彈投放完畢開始加速逃跑,那麽憑借Ki45改的速度就很難再追上了。在夜間作戰時,3000至3500米左右是日本飛機最容易發揮出效能的高度區域,因此當處於這一高度時還是可以獲得相當的戰果,不過當敵機在夜間從高空來襲時,將其擊落就變成一件近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了。

1944年末 正在聆聽戰隊長指示的第四戰隊二中隊空勤人員,後方為Ki45改丙

當敵機一開始從高空來襲的時候,我也駕機爬升到過10000米左右的高度。而我方的高射炮彈打到7000~8000米高度就「劈劈啪啪」的全炸了,基本上都夠不到敵機的高度。因為老也打不到它,所以敵機也就放松了警惕,變得膽子越來越大。就敢跑到低空來了。敵機跑到低空以後,地面的高射炮就可以透過雷達呀,或者依靠聽音器偵測到敵機的發動機轟鳴聲判斷方位對敵機進行猛烈的集火射擊了。然而依然很難命中目標。

擊落6架、擊傷7架

記者: 夜間作戰,好像也有被己方高射炮誤擊過的情況發生吧

根岸: 被己方炮彈打中這樣的情況其實還是挺多的。我的方向舵也曾被自己人的高射炮彈打穿過一次。方向舵飛著飛著突然變遲鈍了我就覺得很奇怪,等降落後一看,發現舵面被剜了一個大洞。

記者: 第二次擊落敵機的時候也是采用的相同的攻擊方法嗎?

根岸: 是的。大家全都是潛入到敵機的下腹部實施攻擊。因為在夜間沒法從正上方發動攻擊。夜間周圍全部都是一片漆黑對吧?這種情況下做那些激烈的機動動作,會失去對自己飛機姿態的掌握,出現空間定位障礙。周圍的星光,以及地面燃燒造成的煙霧的幹擾,也都很容易令人產生類似飛機姿態已經發生傾斜的錯覺。

記者: 您曾經取得過擊落6架、擊傷7架B-29轟炸機的戰果,並因此獲得過「陸軍武功賞」。這些戰果全都是采用相同的攻擊方式取得的嗎?比如說改變戰術從後方發動攻擊之類……?

根岸: 大家全部都是從後下方潛入實施的攻擊。去田中大將(東部軍司令官田中靜壹)那裏領取表彰狀的時候,也是對我講不要輕易死掉。不要著急去死,要盡可能的活的長久一些為國家多做貢獻。因此即使從後方發動攻擊,一旦敵機猛烈射擊彈道開始向我靠近,就會放棄進攻進行規避。敵機在胡亂射擊的時候盡管雙方交戰距離很近,但因夜戰時會裝填曳光彈的緣故,射擊的彈道看的很清楚。就跟呲花(煙花)一樣,一旦發現這個彈道有與我方飛行軸線重合的趨勢就立即進行規避。

記者: Ki45改的後座配有電信員。那麽與地面上的聯絡……。

根岸: 當時機場配有一種叫做「地1號方向探知機」的無線電測向儀,飛機從上方透過的時候,只需電信員發出「請告知我機方位」的電文,地面就會用無線電告訴我們目前所處的方位。

偏西風也是難纏之敵

記者: 那個精確嗎?

根岸: 基本上是比較準確的。不過當天空中同時有幾架飛機的時候,也出現過混亂的情況。曾經有過一名叫津留的中尉就在升空迎敵的時候失蹤了,這種類似的情況我也是有經歷過。爬升至8000或9000米高空時一旦來回盤旋轉上幾圈,在強烈的偏西風的影響下飛機就會不斷偏移方位。

以為還在東京上空呢,結果來回盤旋個30、40分鐘,就已經氣流吹到銚子(關東平原最東端靠近大海)那邊去了。如果當時沒有發覺,繼續向西飛行的話就有可能撞上富士山或者丹澤附近的山脈上,等我從雲層沖出來以後趕緊往南飛找地方降落。結果發現到處都是一樣的顏色,我感覺很奇怪就不停的來回盤旋,最後燃料耗盡迫降在了海面上。

記者: 在這種情況下,與基地的聯絡……?

根岸: 雖然津留中尉在失蹤前也與基地有聯絡,但隨著訊號強度的不斷降低,聯絡就突然中斷了,此後再無下文。飛行高度越低無線電的訊號強度就會變得越弱。

我也曾有一次從銚子上空約700高度的雲層中鉆出,結果發現下方全是相同的顏色。即使是采取了燈火管制,能見度再低,一片黑暗之中湖泊呀河川呀與大地之間的顏色也應該是不同的。所以就覺得很奇怪,估計自己可能已經飛到海上了,於是開始往西飛,約過了30分鐘左右,就隱約望到了九十九裏浜的海灘。雖然我也非常想把飛機開回松戶,但正好在這個時候汽油沒有了。當時我還跟其他執行夜間戰鬥的飛行員說,像今天這種情況(在高空盤旋)如果再往東吹偏一點,我可能就再也回不來了……。

記者: 當時地面所能夠提供的只有方位的數據?

根岸: 僅能在返航時提供幾次方位數據,而且距離一遠就接收不到了。如果科技像今天一樣發達的話,準確告訴你現在位於銚子上空多少多少千米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但在當時沒可能。

Ki61呢,雖然也搭載了被稱為「空3號」的無線電對講機,也只能在飛機場周邊進行清晰的通話,一旦遠離機場訊號的靈敏度就會降低,開始有雜音產生,很難聽清楚。雖然無線電飛行員自己也能進行調整,但在操縱飛機維持編隊飛行時候,以及進行空戰的時候,實際上很難騰出手來去調整什麽無線電。

記者: 戰爭臨近尾聲的時候,P-51之類的戰鬥機開始出現在日本的天空,請問您有過對抗敵戰鬥機的作戰經歷嗎?

根岸: 談到與戰鬥機進行作戰的話,在橫須賀附近與敵艦載機打過。對方數量非常多,而且基本上都是F6F,Ki45改的話無法與其進行正面對抗。由於當時是在晝間,本來晚上就一宿沒睡,晝間又要駕機升空作戰,感覺人已經都要不行了。就起飛了2架飛機,遭到掃射後就立刻撤退了。因為敵機有30至50架之多。

記者: 因為打戰鬥機斜射炮就沒有用了

根岸: 完全沒有用處。那種情況下出動Ki45改根本就是亂來的。37毫米那樣發射速度極慢的機關炮在格鬥戰中根本束手無策。如果是駕駛別的型號的戰鬥機升空作戰那另當別論,Ki45改的話是沒有辦法與敵戰鬥機進行空戰的。

東京的防空,在陸軍方面是由第1飛行師團負責,有一天半夜師團那邊一個中佐級的參謀爬進了我所駕駛的飛機的駕駛艙坐到了我後面電信員的座位上。

記者: 是在執行攔截作戰任務的時候嗎?

根岸: 是的。這樣做主要是想讓他知道空中勤務到底有多辛苦。有過這麽一次體驗之後,就出現了「空勤人員按照普通標準發餉可不行啊」的聲音,然後我們的待遇就一下子提高了(笑)。那個參謀也是相當的勇敢。

虐殺鴨子導致的「報應」

記者: 除此之外還有什麽其他的軼聞插曲嗎?

根岸: 我們那兒有個叫河島的軍曹,當時在松戶機場的跑道盡頭挖了一個很大的掩體。連屋頂都全部埋在了地下,因此很安全連機槍掃射都不怕,後來這個掩體就成為了夜間的待機室。於是,我們就去偷機場大隊養的鴨子,從附近的農村搞來蔥姜蒜,準備在這裏做鴨子火鍋吃,那個河島軍曹殺鴨子就直接扭脖子的,就在那裏一只接一只的玩命的扭。

我們就勸他不要這樣殺,太殘忍,要殺就給來個痛快的,他聽見了手裏也就稍微遲疑一下,然後就繼續扭。大家都說這樣做不太好。結果到了當晚組織夜間編隊訓練的時候,上田少佐座機的尾部被螺旋槳打到,飛機剛一離地就一頭紮進了附近的果樹園。坐在後座的電信員山口兵長當場死亡。河島軍曹的一只眼睛和一條腿也負了重傷,被送到了位於國府台的陸軍醫院救治。出院以後一看,腿還是彎的,後來又做了接骨的手術才把腿給弄直了。大家夥都說這大概這就是他虐殺鴨子的報應。

記者: 因夜間起飛所導致的空中碰撞事故應該挺多的吧?

根岸: 河島軍曹發生事故的時候,是飛行隊長上田少佐擔任的編隊指揮官,離地起飛時好像是為了檢視主起落架是否已經回收完畢之類的,河島軍曹的註意力一直在駕駛艙的儀表盤上中沒有擡頭觀察,結果螺旋槳就打到了上田少佐座機的尾部,因為還處於滑跑起飛的階段,一推操縱桿,飛機就「咚—」的一下摔到了地面上。當時在起飛著陸階段出現飛機損毀的事故確實很多,不過到了空中,即使在夜間也很少聽說過有誰發生過碰撞之類的事故。

記者: Ki-45改的起飛著陸效能如何?

根岸: 起飛著陸方面的效能沒有問題。雖然也存在所謂翼端失速的現象,但這主要還是由於機體過於沈重的原因所造成的。總而言之,在滑跑起飛的時候,為了防止飛機升空後機炮出現故障白耽誤功夫,會在回收起落架的同時,進行試射。如果是我駕駛飛機的話,通常會在滑跑階段進行試射,如果機炮出現故障就立刻放棄起飛,然後修理機炮。

夜間降落的時候,也沒有自動導航裝置進行引導,全都是靠簡易標誌燈完成著陸。在紅色和藍色的燈光指示下調整下降的姿態。

記者: 日本的戰鬥機中可以說沒有高空效能特別良好的型號,那麽Ki45改……。

根岸: 我駕駛Ki45改最多只爬升到過10200米的高度。在那樣高空你就是仰著頭開,飛機也只會沿著水平方向朝前飛,盡管能聽到發動機在嗡嗡的嘶吼,轉速也相當的高,但就是再也不能往上飛了。爬升到10200米,也就是所謂的最大升限,只能說飛機還能飛。戰鬥力什麽的就完全沒有了。

後期為了盡可能減輕重量提升飛機的高空效能,Ki45改的後座98式7.7毫米自衛機槍被拆除,留下的開口用一整塊蒙皮蓋住。

由於Ki45改的高空效能比較差,後來我又奉命去航空審查部出差,開始接受新司偵(百式司令部偵察機)4型的改裝培訓。最開始去的是下誌津的飛行學校,從起飛著陸開始學習……。新司偵4型這個飛機的爬升效能極佳,爬升至萬米高空的狀態和Ki45改比起來完全不同,強出一大截。裝備2台三菱的星型氣冷發動機(Ha-112Ⅱ),使用高標號汽油,配有水/甲醇噴射裝置和推力式排氣管。爬升時候的感覺就跟今天的噴射機一樣,一口氣就把所有人都甩到身後去了。

新司偵的機型改裝培訓

記者: 新司偵4型的話,爬升至10000米高空需要多少時間?

根岸: 不到20分鐘。常備狀態下一般是十幾分鐘。從福生的審查部到銚子上空我飛過很多次,基本上使用高速的話時間都在20分鐘以內。儀表速度基本能達到650~660千米/小時的水平,上升到8000米高度以後在偏西風的影響下,實際速度還可能更高。

只是新司偵是一種比較嬌氣的飛機,機體總給人一種比較脆弱的感覺。不適合進行劇烈的操作以及空戰格鬥。也不能進行大角度的俯沖。雖然能達到某種程度的儀表速度,但機翼蒙皮會出現褶皺變形的問題。由於劇烈的拉起動作會導致飛機空中解體,因此翻筋鬥的時候需要先降低發動機的轉數然後再慢慢把飛機拉起來。

Eine von vier eingesetzten Ki-46 der Spezial-Angriffseinheiten. Die To-47 war mit einer 500-kg-Bombe im Cockpit ausgerüstet. Foto und Copyright: Archiv Jarrett

百式司令部偵察機Ⅳ型 擁有良好的飛行效能 部份型號後期加裝武器後挪用為戰鬥機

Ki61機翼的主桁梁也有起褶變形的問題,在調布我對Ki61進行過多次試飛。從約8000米高度一直俯沖到了高度3000米左右,俯沖速度差不多得有800千米/小時了吧,主翼的蒙皮一下子就出褶子了。這時候如果一把拉起來,那飛機就一下子散架了。降落以後把蒙皮拆掉一看,果然桁梁也出現了褶皺和變形。於是隨後對機體結構進行了補強。

記者: 新司偵的話,最大限制速度是多少?

根岸: 我開新司偵的時候,測試還沒有進行到那一步。也並不是特別有必要。高空作戰就已經夠辛苦的了,所以僅僅就是讓我們簡單的嘗試一下。然後為了繼續接受改裝培訓又從下誌津來到了位於福生的審查部,在機場的校射場對機關炮的焦點進行調整後,正要繼續進行測試時B-29前來空襲,那時候就已經聽到了廣島遭到新型炸彈轟炸的傳聞。機型改裝的培訓結束之後我就返回了部隊。最終這種裝備了機關炮的新司偵沒有來得及實際裝備戰爭就結束了。

百式司令部偵察機Ⅲ型改 防空戰鬥機

記者: 第53戰隊是在6月份左右的時候,轉移到藤谷機場的嗎?

根岸: 藤谷這裏新建了一條跑道,於是53戰隊的夜間戰鬥機場就從松戶轉移到這裏來了。好像後來松戶機場又有其他的戰隊過來的樣子。

記者: 戰隊的編制是3個飛行隊?

根岸: 是的。空、地分離制度實施以後就都改編成飛行隊了,每個飛行隊按照第1、第2、第3……這樣的方式下轄3個小隊。而在此之前戰隊采用的是中隊制,編為3個中隊,每個中隊的人員編制都從飛行員到地勤整備員、機電員、電信員等等一應俱全。而空、地分離以後整備隊就被單獨分離出來了。

記者: 戰爭結束的時候,Ki45改還剩下多少架?

根岸: 藤谷那邊應該還有30來架吧。當時海軍那邊聲稱如果敵軍從水際灘頭出現就全員起飛實施撞擊,我們這邊的軍官也過去進行聯絡了好像,不過在計劃實施之前師團司令部那邊就派人來把飛機的螺旋槳都拆走了,想飛也飛不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