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依地棲,名以存誌。地名,是一方百姓與腳下土地最直接而深刻的連線之一。
在中華大地上,無數村莊星羅棋布。根據統計,中國有48.9萬個行政村,還有數百萬個自然村和居民點。一個個村莊的名字,承載著人們割舍不斷的鄉音、鄉韻、鄉情,傳遞著燦爛悠久的農耕文明基因,彰顯著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
2023年,民政部在全國範圍內開啟「鄉村著名行動」,對鄉村居民點、道路街巷等進行規範命名,目前已規範命名鄉村地名15.6萬條,設定鄉村地名標誌20.2萬塊,鄉村地名文化與鄉村文化建設有機融合,地名的內在價值得到更加充分釋放,一批鄉村街巷有了溫暖的名字。
一個鄉村地名,是一扇讀懂中國的視窗。讓我們循著鄉村地名,走進那些帶有泥土芬芳的村莊,品味鄉土中國的別樣風情。
(一)
從藏於山間的古樸村莊,到蜿蜒崎嶇的鄉間小道,一個個看似「不起眼」的鄉村地名背後,常常是一方山水的印刻、一段記憶的凝結。
有的鄉村地名與當地山川風貌有關。以「壩」為名的村莊多在四川、重慶山間的平地或平原。以「崗」命名的村莊則密集分布在山巒、丘陵較多的豫西、皖北、湖北等地。甘肅省叠部縣紮尕那村的藏語含義有「石匣子」之意,透過地名,一幅群山環繞的村居圖躍然眼前。廣東省湛江市一些村莊村名中的「麻」字,據專家判斷在古越語裏代表「水邊」,古人傍水而居的選址智慧由此清晰呈現。
雨後紮尕那,村莊在霧氣中若隱若現(2020年10月13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陳斌 攝
有的鄉村地名裏定格下歷史深處的恒久記憶。山東省東明縣五霸崗北村、五霸崗南村的村名記錄著春秋時期齊桓公召集五國諸侯會盟的歷史事件。湖北省興山縣昭君村以村名紀念著那位「一去紫台連朔漠」的傳奇女子。安徽省蕭縣「鞭打蘆花車牛返」村的獨特地名,則向後人講述著孔子弟子閔子騫「蘆衣順母」故事。
還有的鄉村地名寄托著人們美好心願。浙江省慶元縣大濟村村名承載著對後代擁有經邦濟世之才的期待,也是古代耕讀傳家、崇文重教、學優則仕等思想傳統的縮影。在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有不少村名帶有「福」字。人們以福壽、福新、福林、福昌、福洋等村名表達著對獲得福氣的樸素期盼。
當然,在中國鄉村地名中,含有姓氏的情況較為常見。這為鄉土中國宗族聚居特點標註下生動註腳。浙江省淳安縣下姜村因宋朝時期姜姓遷居此地而得名;入選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最佳旅遊鄉村」的陜西省商洛市柞水縣朱家灣村的村名,則記錄下朱姓人家最早居於此地河灣處的歷史畫面。
有人說,地名是歷史文化的「活化石」。探尋鄉村地名由來的過程,正是對家鄉山水的一次縱情遊覽、與故鄉先人的一場隔空對話。
(二)
中國擁有極其豐富的鄉村地名文化。據統計,使用超過千年的古村落名數以萬計。
白雲蒼狗,世事流轉。一些鄉村地名如陳年老酒,歷經時間的釀造愈顯濃郁醇厚。
地處呂梁山腹地的山西省中陽縣萬年飽村據傳得名於漢光武帝劉秀。劉秀年輕時曾夜宿於此,全村人卻窮得連一碗像樣的飯都湊不出來。當了東漢開國皇帝的劉秀出於對村民的感念和對國泰民安的期盼,將村子命名為「萬年飽」。
然而,封建皇帝的金口玉言並未為這個村子帶來「萬年飽」的日子。直到新時代脫貧攻堅戰全面打響,村子才終於「名副其實」。
「萬年飽」這個別致的村名,成為小山村一步跨越千年的見證,更成為中國脫貧攻堅壯麗圖景中亮麗一筆。
黃土高原上的山西省中陽縣萬年飽村舊村(上圖)和新村(下圖)對比圖。新華社記者 呂夢琦 攝
有的鄉村地名承載著歷史的積澱,有的鄉村地名凝結著精神的傳承。
湖北省襄陽市谷城縣薤山腳下,有一個曾叫七裏溝的小山村。1931年10月初,谷城縣蘇維埃政府在薤山建立,下設28個鄉蘇維埃政府。同時,七裏溝也是薤山紅軍遊擊隊活動的重點區域,見證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戰鬥故事。新中國成立初期,為了紀念那段紅色歷史,七裏溝改名為蘇區村。此後,無論行政區劃如何變更,蘇區村的村名一直保持至今。
紅軍村、紅旗村……在中國鄉村地名中,這類紅色村名並不鮮見。小小村名,串聯起腳下大地百年來崢嶸奮鬥歲月,更標註出未來前行方向。
(三)
地名不僅是歷史文化的「活化石」,也是基本的社會公共服務資訊。近年來,伴隨著鄉村現代化水平不斷提升,人流、物流、資訊流日益密集,鄉村地名的重要性愈加凸顯。
根據民政部統計,開展「鄉村著名行動」以來,各地對「有地無名」、「一地多名」、地名不規範等問題進行排查整改,僅黑龍江省佳木斯市、牡丹江市就為全域3.1萬條鄉村道路街巷進行命名和標準化處理。與此同時,各地持續推進地名資訊采集上圖工作,新增采集14.8萬條鄉村地名,帶動農家樂牌、采摘園等興趣點上圖30.8萬條。
如今,鄉村地址資訊更加精確,定位、導航更為精準,快遞進村、山貨進城等循名可見、沿路可達。鄉親們自家小產業的客流量更大了、銷售渠道更暢通了。
2023年2月22日,湖北省宣恩縣村民吳昌雲展示在鑼圈巖村郵站取到的快遞。新華社記者 伍誌尊 攝
為鄉村「著名」,不僅要起得好、用得準,更要讓其傳得開、叫得響。
此次「鄉村著名行動」中,各地加大鄉村地名文化的挖掘整理和保護弘揚力度,已有2.7萬條鄉村「老地名」納入保護範圍,組織地名文化宣傳展演活動1.36萬場次。許多地方將講好地名故事作為助力文旅融合發展的重要抓手,還有的地方積極打造鄉村地名公共品牌等,推動地名價值創造性轉化利用,助力鄉村產業振興。
在浙江省瑞安市馬嶼鎮儒陽村,全省首個清廉地名園——江橋灣清廉地名園吸引著許多遊人前來參觀。整個園區共設定選自浙江各地的30個清廉地名故事,推動鄉村微地名與文化旅遊深度融合。
著名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先生曾把地名比作一種看得見的鄉愁。開啟中國鄉村地名長卷,躍然於眼前的不僅僅是田園山水、裊裊炊煙,更有時代發展的鮮明銘印、歷久彌新的文化底蘊。
文字:高蕾、許文嫣
編輯:冷彥彥、吳夢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