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二十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發表重要講話指出:「必須牢記高質素發展是新時代的硬道理,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把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統籌推進深層次改革和高水平開放、統籌高質素發展和高水平安全等戰略任務落實到位,完善推動高質素發展的考核評價體系,為推動高質素發展打牢基礎。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素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必須繼續做好創新這篇大文章,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這一重要論述,立足中國實際,把握世界大勢,順應時代潮流,高瞻遠矚、審時度勢、深謀遠慮,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深刻理解習近平總書記這一重要論述,緊密聯系黨的二十大關於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的建構,我們不難發現,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作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高質素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素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發人深省的是,在發展新質生產力、實作高質素發展、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一必然的邏輯鏈條中,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和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歷史地位,標誌著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發展史上生產力理論的一次深刻變革。
新質生產力是新時代社會進步的重要指示器
在馬克思唯物史觀視野中,生產力的性質和發展狀況是社會進步狀態的核心標誌和指示器。「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的社會」。社會生產力形成於人與人的交往以及人對自然的改造活動中,是人類在改造自然的生產實踐中形成的生產能力、改造能力、創新能力、駕馭能力。
馬克思將「人們所達到的生產力總和」視為社會狀況的決定性因素,列寧將「社會進步的最高標準」歸結為「生產力的發展」,把「生產力狀況」看作「整個社會發展的主要標準」。生產力不僅對人類社會發展起決定性作用,同時標識著社會的發展程度。社會生產力的不同性質、形態、水平,決定和標誌著社會發展的不同歷史階段。在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視野中,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素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它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物件及其最佳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誌,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
新質生產力滿足了高質素發展的時代要求,催生出新型社會生產關系和社會制度體系,與新時代社會發展需要相符合。目前,人類社會生產力發展進入了新階段,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讓生產力發生了質的變化,要求我們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以高質素發展為主題,以創新驅動為主線,在前沿科技上取得創新性突破。不同於過去傳統生產力思路,新質生產力拓展了過去傳統生產力理論,實作了從傳統到現代的轉化,相較於傳統生產力,新質生產力以創新為主導作用,擺脫了傳統的經濟增長方式和生產力發展路徑,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質素為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新質生產理論是在新發展階段實作高質素發展需要的生產力理論,是基於時代條件轉變和社會發展環境變化提出的新要求而形成的生產力理論的新形態,是表現生產力發生質變的新範疇。
新質生產力是衡量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指標,達到了人類生產力發展的新高度,既是對新時代生產力創新發展的邏輯敘事,也是中國式現代化行程的決定性因素和發展狀態的重要標識。作為新時代的生產力樣態,新質生產力是在新時代實作的生產力躍遷,成為新時代社會進步的指示器。立足當前,只有清晰認識並深刻把握新質生產力在社會進步中的標誌性地位,才能更好地以高質素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新質生產力理論的故鄉在中國,但其理論視野卻是整個世界,在世界歷史行程中具有普遍性意義,給出了人類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新選擇和評價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狀態的新標準。
新質生產力發展要求變革現代社會生產關系
在唯物史觀視野中,「隨著新生產力的獲得,人們改變自己的生產方式,隨著生產方式即謀生的方式的改變,人們也會改變自己的一切社會關系」。隨著人類活動空間從傳統物理空間的時空釘選狀態,走向了一個具有時空拓展性的虛擬世界,實作了現實與虛擬相結合的社會形態,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已經從傳統社會的線性關系變成科技社會的非線性關系。歷史上我們說的生產力主要指「物質生產力」,而現時代我們指稱的生產力更多地體現為新質生產力。新質生產力作為一種新的生產力質態的形成和發展,必然導致現代社會生產關系的變革。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要深化經濟體制、科技體制等改革,著力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建立高標準市場體系,創新生產要素配置方式,讓各類先進優質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順暢流動。同時,要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營造良好國際環境。」在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這樣一個全新的復雜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系統中,傳統社會的生產關系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現代科技生產力與虛擬現實社會發展的急切需求,生產關系的變革因此已經是一個推動新時代高質素發展的緊迫命題。
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和發展,標誌著人類已經進入到了以資訊、網絡、數碼和智能化為主要特征的科技時代和科技社會。傳統工業時代的生產關系已經不能適應新質生產力的需要,甚至在某種程度上還與新質生產力之間存在一定矛盾。中國式現代化不但是科學技術的現代化,更是新質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不斷適應的現代化過程。生產關系與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要求相適配,就能夠有力地推動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反之就會阻礙新質生產力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和發展,客觀上要求變革舊的生產關系,建立新型生產關系,特別是要求健全要素參與收入分配機制,激發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和數據等生產要素活力,更好體現知識、技術、人才的市場價值,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良好氛圍。
新質生產力發展要求解放人才這一根本生產力
在唯物史觀視野中,全人類的首要生產力是人的勞動。換言之,最基本的生產力是人類本身,是生產力系統中最具決定意義、最活躍的能動主體。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的先進生產力質態,創新驅動本質上是人才驅動,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歸根到底還是要依靠人才、依賴於人才的創新能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按照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求,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迴圈,完善人才培養、引進、使用、合理流動的工作機制。要根據科技發展新趨勢,最佳化高等學校學科設定、人才培養模式,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素發展培養急需人才。」只有解放人才這一根本生產力,才能充分迸發人才創新創造活力,充分釋放人才紅利,充分發揮人才效能,從而為新質生產力發展進而實作新的躍升持續註入澎湃人才動能。
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求縮小科技、教育、人才、經濟之間的時空距離。必須破除束縛人才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障礙,著力打通束縛人才助推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加快形成可感知可觸摸的生產力。特別是要加快轉變人才管理職能和辦法,向用人主體放權,使各方面人才各得其所、各盡所能、各展其長。發揮多元評價主體作用,加快建立科學化、社會化、市場化的人才評價制度。加大對創新人才激勵力度,加強創新成果知識產權保護,鼓勵和支持人才創新創業。
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求最佳化人才培養新模式。調整高等教育學科設定,明確人才成長政治要求和價值導向,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在黨和國家事業全域中思考和把握育人的政治使命。按照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新標準和新要求,建立產教融合的復合型人才培養新方式,加快培養儲備與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發展相適應的復合型專業人才和急需人才。根據科技發展新趨勢,引進世界優質教學資源,拓寬國際交流渠道,讓高水平、復合型人才充分湧流。
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求創造適合人才培育、成長和發揮作用的優質人文生態環境。梧高鳳必至,花香蝶自來。要努力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良好氛圍,建設公平、包容、誠信的科技創新生態文化,倡導崇尚學術民主、百家爭鳴,富有生氣、敢於發明和創造的學術氛圍,以求真求實的科學精神助推新質生產力更加蓬勃發展。只有人才發展環境良好,人文生態風清氣正,人才第一資源的作用才能更好發揮,人才創新潛能才能得到充分釋放,新質生產力才能真正成為高質素發展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的重要著力點。
(作者系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東北大學中國式現代化研究院教授)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