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銀發聲看好中國。
1月13日,瑞銀證券中國股票策略分析師孟磊在第二十五屆瑞銀大中華研討會上表示,相信兩會之後有更多政策推進,疊加盈利增速的反彈、成交量的回升以及資金面的改善,A股總體會處在往上走的局勢,對2025年保持樂觀。
五大因素支持樂觀態勢
孟磊分析,之所以對A股在2025年的表現保持樂觀,主要有五方面的因素。
首先是盈利增長的反彈。在基準情境下,孟磊預計2025年A股滬深300指數的每股盈利增長6%,較前兩年有所改善,給予投資者信心。高頻數據顯示,工業企業利潤已呈現跌幅收窄趨勢,預示盈利增長復蘇。與工業相關的A股行業利潤增速與工業企業利潤呈現強正相關,不僅包括制造業,也包含部份消費行業。去年第四季度工業企業利潤出現上漲跡象,支撐今年盈利增長的正面展望。
第二是政策寬松。
「根據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說法,可總結為兩個重要關鍵詞,一是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二是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孟磊分析稱,目前尚不明確財政政策細節的數碼,但方向是非常明確的。而貨幣政策是過去14年以來首次出現明顯的轉向訊號,需要等到信貸數碼層面的躍升,會對股票市場形成助力的作用。
第三是估值層面。
孟磊表示,橫向來看,滬深300指數的估值遠低於MSCI新興市場(剔除中國)指數,即使該折價振幅收窄三分之一,中國股票也會較當前水平大幅上漲。縱向比較,萬得全A指數或者滬深300指數,總體都處在五年均值下方的水平。同時,即使在此前股市有所反彈後,A股市場的股權風險溢價仍遠高於歷史均值,表明市場風險偏好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
第四是資金面走向。
個人資金方面,孟磊表示,短期來看,市場情緒活躍,散戶資金踴躍入場,建議投資者密切關註這些指標,以跟蹤個人投資者情緒。同時,中期來看,超額儲蓄可能將逐步釋放,估計截至2024年第三季度末,中國家庭部門的累計超額儲蓄約為6萬億元。
「目前來說,2025年以來總體成交額是回落態勢,顯示個人投資者凈流入相對放緩的態勢,但我們相信到3月份開啟兩會,有更多的政策推出,市場情緒扭轉,有更多好的指標開始往好的方向走,更多的政策刺激、更多的利好訊息推動新一輪個人投資者的資金凈流入。」孟磊說。
孟磊還提及了「耐心資本」。在他看來,險資就是「耐心資本」,因其專註於中長期投資,能夠承受短期的股價波動。保險產品的持續受歡迎、債券收益率降低以及對股票市場的配置提高將為A股市場帶來更多資金。
同時,在市場回呼期間,滬深300指數ETF的總份額會增加,「國家隊」大多投資於滬深300指數ETF。孟磊認為,下行風險會被這些「耐心資本」(無論是養老基金、社保基金還是保險資金)承接,「耐心資本有望為市場築底。」
最後是結構性改革。
「‘國九條’當中第一條提出要堅守資本市場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怎麽理解這樣的方式?我們把A股前十大股東做了計算,發現A股市場總市值來說,36%持股是國有股或者國有法人持股。加上個人投資者,散戶、高凈值個人、公募基金、保險資金等一系列的資金,A股市場有約2/3市值由國有或個人投資者所有。」孟磊說,只要透過結構式改革、透過經濟的自然復蘇,股票市場2/3的獲益會自然流向這些實體,從而進一步帶向正向迴圈,「所以在我們看來A股市場目前,尤其在房地產市場沒有辦法成為居民財富蓄水池的新一輪背景下,A股市場有相關的職能取代房地產市場,成為新的居民財富蓄水池。而目前來說房地產市場的市值在200萬億元到300萬億元,A股市場的市值在去年年底有88萬億元,有進一步的提升空間。」
在風格配置方面,孟磊認為由於市場中期展望向好,「成長」風格可能跑贏「價值」風格。由於高beta內容以及受益於充足的市場流動性,小盤股可能在2025年上半年跑贏大盤股,重點關註在市值管理和股東回報改革下,優質企業的估值重構。
外資有望回歸
在瑞銀大中華研討會上,有不少觀點提及海外投資者對中國市場的態度。
瑞銀全球金融市場部中國區主管房東明指出,首先,去年9月份以後,在經濟和資本市場政策的推動與轉型的大背景下,海外投資者還是希望能夠看到更多具體的政策跟進和落實,還有經濟數據方面的改善,從而能夠增強市場和他們投資的信心。
「其次,投資者對中國整體市場的興趣和關註度也在不斷地回升。當然關註和買入、凈流入會有一個時間差,但總體來講中國市場會再次成為大到不可忽視的主要市場,特別在現在全球市場怎麽樣分散風險的挑戰下。」房東明說。
瑞銀投資銀行大中華研究部總監連沛堃提到,過去十年, MSCI(中國)指數裏面的上市公司的分紅與回購已經是十年新高,這對於外資而言、長期投資者來說是非常有吸重力的。
「從我們跟蹤全球40只主動管理的基金在中國的倉位圖來看,其實還是處於十年的低位。說明一些長期投資者還是處於觀望的態度,還沒有真正見到有明顯的增持。所以一個關鍵的問題,預期很高,但實際倉位還是不高,我們覺得2025年外資投資中國的上行空間就會來自這裏。」連沛堃表示。
澎湃新聞記者 孫銘蔚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