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回顧:中方大使開始向西方吹風,收回台灣後,兩條路供島內選擇?

2024-12-16新聞

「兩岸分治的根源到底在哪兒?」這個問題最近因為中國駐法國大使盧沙野的發言被拋到了國際舞台的聚光燈下。他直截了當地指出,兩岸分治的核心是中國內戰遺留的問題,並且他把台灣當局貼上了「叛亂政權」的標簽。這話一出,瞬間引發了不小的震動。有人覺得這是大陸在台灣問題上前所未有的清晰表態,也有人認為這是一次明確傳遞訊號,告訴世界台灣問題不容談判。然而,圍繞這個高壓問題的爭論,顯然遠不止基於一句話就能理清楚。遙望歷史,再回到當下,透過這些復雜表面,我們也許能找出一些脈絡和些許答案。

聊兩岸問題,繞不開過去。1958年的金門炮戰,便是一個不得不提的關鍵節點。那是新中國成立之後,兩岸間爆發的最激烈的軍事對抗之一。當時,大陸透過持續炮擊來表達對台灣島方面臨「外部勢力插足」的強烈反對——沒錯,說到底,這一戰也是「大國博弈」的縮影。盡管炮彈遍地開花,最終卻並沒打成全面戰爭,反倒成了「隔空宣示主權」的一種方式。簡而言之,大陸想透過這種行為告訴世界:台灣不是誰的棋子,而是中國領土。雖說如今金門炮戰已成了遙遠的歷史,但它的象征意義仍在——兩岸的任何軍事對抗,都不是「關起門來打架」,必然會被放在全球格局下審視。正如金門炮戰激起國際社會廣泛關註一般,現在的台海形勢顯然也無法單純以「一隅之地」的標準來看待。

再往後看,到了1996年,台海局勢再度升溫。這一年,當時的台灣「大選」把兩岸關系推到了風口浪尖。台灣島內試圖透過選舉進一步改變局勢,大陸立刻用一系列導彈試驗直指海峽彼岸,表達強烈的憂慮與反對。然而,更讓人印象深刻的是,美國的強勢介入。兩艘航母戰鬥群被美國派往台灣附近,顯然是想放一波「狠話」。這一操作不僅讓兩岸關系更加緊張,也向世界昭示了一個事實——台海問題不再只是兩岸自己的事,而是被國際力量深度介入的復雜博弈場。有人說,這次危機給兩岸關系蒙上了一層厚厚的「冷戰」色彩。也有人認為它埋下了雙方長久對立的種子。無論如何,這場危機都成為了兩岸關系中的分水嶺,拉遠了對彼此信任的想象。

當然,台海問題如果沒有「外部攪局者」,故事也就沒這麽復雜了。從1979年的【與台灣關系法】開始,美國便學會了一種「雙面平衡術」。一邊打著「一個中國」的旗號,承認北京政府才是中國唯一合法政權;另一邊又透過這個法案為台灣提供各種「隱形支持」——包括所謂的防禦性武器銷售、軍事顧問團等等。這種手法既不讓台灣覺得「被拋棄」,也不給大陸「抓到把柄」。聽起來精明,可實際上也讓台海問題更加撲朔迷離,甚至可以說是「拆了東墻補了西墻」,只圖一時之快罷了。

更不要說1996年的那次航母戰鬥群事件了,直接把「強勢幹預」寫進了美國的對台策略。這一切,無疑讓台海問題的復雜性再度升級。尤其是美國最近幾年來不斷透過軍售和高官互訪給台灣當局「打氣」,更讓兩岸關系下的弦顯得越來越緊。如果說美國這種行為的本質是「只做表面功夫」,那也不完全對;實際上,它一直在用台海問題切實維護自身的地區利益,而不是為了真正幫助台灣實作什麽所謂的「安全」或「未來」。這就像是圍棋中的「攪局子」,表面是動用資源在支援,但實際演的是一場維持「均勢」的算盤秀。

與之相對的是,近年來中國倡導的「一帶一路」全球化戰略。在推行這一倡議的過程中,大陸透過廣泛的經濟合作和基礎設施建設,贏得了不少發展中國家的支持,也間接增加了統一議題的國際認知度。比如許多「一帶一路」參與國在聯合國層面支持中國主權完整,這也是對台灣問題國際地位的一種反向制衡。畢竟,隨著更多國家在經濟上與中國構建緊密關系,美台聯合施壓就不再那麽有力了。可以說,「一帶一路」不僅是經濟層面的操作,更是一次外交策略上的高招。一方面積累全球聲援,另一方面給台灣當局的「外部支持論」降溫,為統一營造更有利的輿論環境。

然而,光有外部環境支持還不夠,島內的態度也很關鍵。隨便看看近年來的民調,不難發現台灣民意的變化:支持「一國兩制」或兩岸統一的人越來越少;大部份人選擇「維持現狀」;而部份年輕人甚至更傾向於完全「脫離」。這些變化當然不可能憑空出現,而是源於島內政黨長期渲染所謂的「威脅論」。為了選舉,一些政客利用人們對未來的擔憂煽動情緒,進一步強化與大陸的對立,這種策略盡管能換來短期選票,卻也讓兩岸關系雪上加霜。

更有甚者,台灣當局一直試圖透過「抱緊美國大腿」來尋找安全感。可問題在於,美國對台海問題的幹涉從來不是為了台灣真正實作什麽自主權,而是為了維護自己的地區利益。殘酷點說,島內當局的「反抗心理」不過是被美國利用的工具罷了。只不過,這種操作讓內部認同感更容易分裂,進一步陷入對話僵局,讓問題看上去比實際更棘手。

回望歷史,我們清楚地看到,不論是金門炮戰,還是1996年的導彈危機,兩岸的每一次針鋒相對,背後都離不開錯綜復雜的內外博弈。如今,這種博弈被推到了新的高度,台灣問題已經不再僅僅是兩岸的課題,更是國際政治棋盤上的一顆重要棋子。然而,正因為歷史屢次為我們敲響警鐘,不論是透過和平協商,還是最終統一實作,解決問題的主動權終歸要掌握在兩岸自己手中,而非外部國家指手畫腳。

有人說,歷史就像一面鏡子,照出了現實的荒誕,也反映了未來的可能。兩岸統一的路或許並不平坦,但「千裏之行,始於足下」。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於網絡,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份,聯系後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