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警方核查地震造謠資訊數量多達數百條,AI時代如何應對造假?

2025-01-12新聞
據央視新聞報道,近日,西藏日喀則市定日縣發生的6.8級地震,牽動人心,然而,一些人為了博取流量趁機杜撰地震影片,釋出大量不實資訊,誤導公眾。其中一系列「小男孩被埋圖」在網絡上廣泛傳播,並配文日喀則地震等關鍵詞,引發大量網民關註。
記者10日從公安部網安局了解到,鑒於該圖片存在明顯AI生成痕跡,公安機關網安部門迅速開展核查,經查,上述圖片確由AI工具創作,原作者在2024年11月18日釋出了相同畫面的短影片,並未關聯地震且聲明是AI生成。經查,青海某網民為博取眼球,將「小男孩被埋圖」與日喀則地震相關的資訊進行關聯拼湊、移花接木、混淆視聽、誤導群眾,致使謠言資訊傳播擴散。目前,該涉案人員已被屬地公安機關依法行政拘留。
━━━━━
影片圖片疑點多 日喀則市警方查證核實
「小男孩被埋圖」出現後,盡管有很多疑點和AI生成的痕跡,但日喀則市公安局民警還是向當地相關部門和救援人員進行了核實查證。
日喀則市公安局網絡安全保衛支隊民警 白玉: 第一個,我們跟前線的民警還有消防隊員核實了以後,他們救援人員救出來的人員裏面沒有這個小孩的情況。第二個,我們透過對當地的救助人員的名單,同齡人的小孩裏面也查詢了一下,也是沒有發現這個小孩的存在。所以,從這個核查情況來看,這個小孩照片不是我們定日縣地震發生時候照的。
━━━━━
博眼球蹭流量 查實地震造謠資訊數百條
除了「小孩被埋圖」,日喀則警方核查發現,全國各地都有網民參與釋出地震造謠資訊,數量多達數百條。一起看一下還有哪些造謠影片。
日喀則警方1月8日在自己的公眾號上釋出了【警惕這些網絡不實資訊】的文章。其中造謠影片內容包括:用以往地震現場畫面假冒定日災區現場,有母親在廢墟中抱著孩子的照片,有被困男孩的照片。發出來的每一條影片,在認定造謠影片前,在網絡上都有較高的熱度。
日喀則市公安局民警 邢彥輝: 地震當日晚8點多,我在刷某平台影片的過程中,看到一個關於定日地震的影片。影片的內容是某人在推著單車,地震突然發生,他就左搖右晃。我透過他的著裝及周圍的環境判斷不是定日縣的地震的影片。我隨即向該平台進行了舉報。
舉報很快得到了反饋,平台查封了該賬號。
━━━━━
切勿心存僥幸 造謠需承擔法律責任
在全國都在關心地震災區災情的時候,有人卻在釋出造謠影片博流量,日喀則警方表示他們正在處理每一條造謠影片,讓釋出者受到應有的懲罰。
日喀則市公安局網絡安全保衛支隊民警 白玉: 也在此奉勸各位網民,在網上不要釋出涉及地震的造謠傳謠之類的東西,我們公安機關也會依法打擊這些造謠傳謠人員。
對於地震發生地日喀則警方來說,造謠地震資訊的網民涉及本地和外地,針對地域不同,有不同的處置方式。
日喀則市公安局網絡安全保衛支隊民警 白玉: 首先,我們會去核一下,這個發帖人是在哪邊。如果是我們本地或者區內的,我們會報相關部門或者是各屬地的公安機關去依法予以處置。第二個,如果涉及區外的,我們會報上一級部門,通報屬地公安機關去依法打擊處理。
━━━━━
面對AI生成的虛假圖片 該如何甄別
隨著AI技術的不斷發展,生成虛假資訊的門檻越來越低。在重大災情和重大事件面前,我們必須提高警惕,謹慎轉發資訊,尤其是對沒有權威出處的圖片和影片保持警惕。那麽面對AI生成的虛假圖片,我們該如何甄別呢?
觀察細節
許多AI生成的圖片、影片中,可能存在邊緣模糊、光線陰影不自然、人物的眼睛、頭發、手指等可能處理得不夠完美,透視關系也可能處理得不夠自然準確等。
多方驗證
不要僅僅依賴單一的資訊來源,應從多個權威渠道獲取資訊進行對比。對於一些熱點事件,可以檢索官方媒體報道,驗證資訊的真實性。
使用工具
利用AI圖片檢測工具可以幫助辨識圖片是否為AI生成。
謹慎分享
在確定資訊真實可靠之前,不要隨意轉發,以免無意中成為謠言傳播的推手。
━━━━━
蹭流量是否涉嫌違法?AI時代如何應對造假?
本應是災難面前「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有人卻挖空心思為了博眼球,賺流量,釋出虛假資訊,還有些人借此蹭流量,蹭流量這樣的行為是否涉嫌違法?
中國政法大學副教授 朱巍: 根據別人釋出的虛假訊息,自己去蹭流量蹭熱點,去釋出一些所謂的虛假的感受,引起社會的恐慌,或者是評論的次數,包括點選的量達到了一定的數量,而且擴散極廣,並且可能標的IP地址也是發生地震的本地,增加了確信度,所以就有可能會造成社會的恐慌和網絡資訊傳播秩序的混亂,在這種情況下有可能構成傳播虛假資訊的行為。
利用他人虛假資訊惡意擾亂社會秩序的行為,已然令人警醒。特別是AI生成圖片帶來的「有圖未必有真相」的復雜局面,又該如何應對?
中國政法大學副教授 朱巍: 這兩年國家網信管理部門先後出台了深度合成服務管理規定,還有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規定,明確規定不得用AI的方式或者是深度合成的方式去炮製謠言,更不得把AI的手段作為傳播謠言的一種方式。這個責任不僅在行為人使用AI者,同時在AI平台的管理者。
來源:央視新聞
值班編輯 康嘻嘻 李加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