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75年江淮大地書寫壯麗篇章

2024-10-08新聞

75年前的10月1日,天安門廣場,第一面五星紅旗冉冉升起,近代以來歷經苦難鬥爭的中華民族迎來新生。

一唱雄雞天下白,淩雲健筆繪江淮。

從一窮二白、百廢待興的飽經滄桑憂患之地到經濟總量躍至全國靠前的一方備受關註的發展熱土;從長期貼著「落後」標簽的傳統農業省到令人刮目相看的新興工業大省、制造業大省;從青壯年文盲超過千萬到科教昌明、創新成為閃亮名片;從積貧積弱、多災多難到圓夢全面小康、奮進共同富裕……

75年來,安徽廣大幹部群眾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團結一心、拼搏奮進,書寫了亙古未有的壯麗篇章。

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兩次親臨安徽考察,發表重要講話、作出重要指示,賦予安徽「三地一區」戰略定位,寄予安徽「加強改革創新、努力闖出新路」「強化‘兩個堅持’、實作‘兩個更大’」殷切希望,勉勵安徽「爭當擊楫中流的改革先鋒」「加快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為安徽改革發展提供了總綱領、總遵循、總指引。

中國共產黨為什麽能?馬克思主義為什麽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麽好?

14萬平方公裏江淮大地上發生的滄桑巨變,從一個省域給予了雄辯回答。

科技創新,鑄就金字招牌

42.02萬高斯,相當於地球磁場的80多萬倍。9月22日,合肥西郊的「科學島」上,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自主研制的水冷磁體,重新整理世界紀錄,將強磁場水冷磁體技術推至新高峰。

世界級成果的背後,是大院大所大裝置的支撐。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兩大重鎮,穩態強磁場、全超導托卡馬克等13個已建在建預研大科學裝置,國家實驗室、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等高能階創新平台……安徽,已成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布局地。

創新,已成為安徽的金字招牌。

這張金字招牌,是積數十年之功而鑄就。

新中國成立之初,安徽科技基礎極為薄弱。1956年,新中國首次召開全國科技大會,制定了【1956—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安徽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陸續建立一批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的專業科研機構。

更具深遠影響的改變,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的遷入。

1969年冬,建校剛剛11年的科大,根據中央統一安排,遷離北京。安徽竭力為科大落戶創造條件。兩個細節可見一斑:合肥原本沒有冬季集中供暖,但卻為科大安裝了全市首條供暖線;在電力不足的情況下,合肥又將科大列為優先於政府的供電單位。

此後,中國科學院下屬的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智能機械研究所、固體物理研究所等機構也陸續在合肥成立,逐步奠定安徽科教大省的實力基礎。

改革開放以後,安徽實施科技體制改革,科技直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格局開始形成。1996年,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科教興皖」戰略。2013年11月,安徽在全國第二個獲批開展國家創新型省份建設試點。

持之以恒的努力下,安徽科技創新的特色逐漸凸顯,科教資源的優勢進一步發揮。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加快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科技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在服務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安徽都取得長足進展。

依托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布局,安徽全力打造量子資訊、聚變能源、深空探測三大科創引領高地。安徽在量子通訊領域處於國際領先地位,在量子計算領域處於國際第一方陣。頂級高校、大院大所大裝置,讓安徽建設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有了充足底氣,在科學探索的多個前沿領域為中國乃至世界作出原創性、引領性貢獻。

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才能牢牢掌握創新發展的主動權。

近年來,安徽布局實施科技攻關專案200多項,計算光刻EDA軟件、高溫合金葉片、疊屏顯示等一批關鍵核心技術打破國外壟斷,液化天然氣提氦器材、九韶內核軟件等產品填補國內空白。探索建立龍頭企業牽頭、產業鏈上下遊企業、高校院所共同參與的大兵團協同攻關模式,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不斷增強。

「科技之花」要結出「產業之果」,必須暢通科技成果轉化通道。

安徽持續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建立「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獨角獸企業」梯次培育體系,搭建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平台。打造科大矽谷、中國科大科技商學院、羚羊工業互聯網連結聯動的科創生態,推廣職務科技成果「賦權+轉讓+約定收益」的「科大模式」,促進科技成果更好地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全省財政科技投入總量居全國第4位元,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居全國第7位。擁有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近2萬家,去年一年就增加4200多家;科技型中小企業2.7萬多家,去年一年增加9600多家……

今天的安徽,區域創新能力穩居全國前列,科技創新的「關鍵變量」正在成為高質素發展的「最大增量」。

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創新策源地實作新提升,在高水平創新型省份建設上當先鋒。

安徽堅定不移下好創新先手棋,科技創新事業必將再攀高峰,為高質素發展匯聚起更加強勁動能。

產業發展,實作趕超跨越

智造世界,創造美好。金秋九月,2024世界制造業大會如期在合肥舉辦。這已是安徽連續第7年舉辦世界制造業大會。世界500強企業、境內外商協會和知名投資機構負責人等工商界重要嘉賓雲集合肥。精彩紛呈的展館內,中國乃至全球制造業的新技術、新成果令人目不暇接。

以會為媒,以會聚智,以會引資。數據顯示,2024世界制造業大會共促成合作專案700多個,投資總額約3700億元。透過世界制造業大會的這扇「窗」,全球工商界看到了安徽制造業今非昔比的實力與廣闊的合作機遇。

自2013年至2023年,安徽規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8.7%、居全國第3位;規上工業營收從3.3萬億元提升至5.1萬億元,從全國第12位元躍升至第7位、居中西部第1位。

從篳路藍縷、胼手胝足建起號稱「江南一枝花」的馬鋼,到銅陵有色建成新中國第一座銅礦、第一座銅冶煉廠;從改革開放初期家電產業的蓬勃興起,到上世紀90年代汽車產業勠力突破;從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先進光伏和新型儲能、新型顯示、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異軍突起,到量子通訊等未來產業嶄露鋒芒……安徽於一窮二白中起步,砥礪前行數十載,實作從傳統農業大省到新興工業大省、制造業大省的歷史性變革。

沒有工業化就沒有現代化。作為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具有特殊的艱巨性、復雜性,最直接地體現在工業化行程中。不同地區因自身稟賦、產業戰略等方面的差異,工業化行程呈現出各自的顯著特點。

安徽的工業發展歷程,不像「共和國長子」東北地區,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就已有雄厚基礎;也不像川、陜等內陸省份,在計劃經濟時代的「156項工程」、「三線」建設中受益匪淺;還不像東部沿海地區,得開放之地利,在中國成為世界工廠的行程中,透過出口導向戰略實作突飛猛進的發展。

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銅陵有色和馬鋼「銅墻鐵壁」的興起,兩淮煤礦的開發,都是基於自然資源稟賦的工業布局。改革開放以後,美菱、揚子、榮事達等安徽家電品牌的崛起,順應了消費品市場發展的大潮。奇瑞、江淮成為國產自主品牌汽車的代表,則體現了安徽在產業發展上主動進取、拼搏奮鬥的精神。

特別是近年來,安徽制造業趕超跨越,成為「中國制造」版圖上日益凸顯的重要板塊,更是源於以強烈的進取心培育壯大新興產業,透過「科創+產業」「龍頭+配套」等打法,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2013年至2023年,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年均增長15%以上,占規上工業比重從20.7%提高到42.9%。

2023年,全省汽車全產業鏈、裝備制造業營收突破1萬億元;先進光伏和新型儲能產業營收分別居全國第3位;新型顯示產業營收居全國第2位,顯示面板產能約占全國17%、全球10%;「新三樣」產品中,全國1/5的光伏元件、1/7的鋰電池、1/8的新能源汽車是「安徽造」。

未來產業是新質生產力的先導力量。安徽聚焦通用智能、量子科技、空天資訊、低碳能源等「7+N」新領域新賽道,前瞻布局未來產業。到2027年,建設10個左右省級未來產業先導區;到2030年,累計建設30個左右省級未來產業先導區。

傳統產業是培育新質生產力不可或缺的「基石」。新興產業、未來產業開疆拓土的同時,安徽傳統產業也在脫胎換骨。近年來,安徽實施制造業技術改造升級工程和數碼化轉型工程,累計培育國家級「雙跨」工業互聯網平台3家、國家級特色平台22家、「燈塔工廠」5家,鋼鐵、有色金屬、水泥、家電等傳統優勢產業實作「皖美」蝶變。

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新興產業聚集地實作新提升,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上當先鋒。

安徽圍繞發展新質生產力布局產業鏈,以先進制造業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構建,實體經濟的根基更加堅實。

改革開放,激發澎湃動力

在中國國家博物館,有一份編號GB54563的國家一級文物。這是一份「生死契約」,上面18個紅手印,引人矚目。

18個紅手印,是安徽鳳陽小崗村農民在1978年摁下的。40多年前,他們甘願冒著巨大風險,引領了一場被稱為「大包幹」的改革實踐。在小崗村「一聲春雷」的激蕩下,農村改革的春風吹遍神州大地,中國億萬農民的命運就此改變。

改革是一場深刻的革命。在前望迷霧茫茫、後看無路可退的歷史關頭,總需要那些無懼風險、敢為人先的勇者破局開路。

回望中國40多年改革開放的歷史,從小崗村蹚出中國農村改革大道,到「傻子瓜子」突破個體私營經濟的禁區,再到農村稅費改革成功推開並比全國提前一年取消農業稅,安徽敢闖敢試的精神一以貫之。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以前所未有的決心和力度推進全面深化改革。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在新時代新征程上推動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向廣度和深度進軍。

安徽敢啃硬骨頭、勇闖深水區,在多個領域承擔試點任務,繼續為全國當好開路先鋒。

醫療改革是公認的世界性難題。堅持人民至上,安徽勇當醫改「排頭兵」,在建立分級診療制度、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實施藥品耗材帶量采購等重點改革領域取得重大進展,為全國提供了可借鑒、可復制的經驗與樣板。

改革的目的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著眼於充分激發調動人的積極性創造性,安徽的多項改革直擊管人用人體制機制弊端。

創新實施編制周轉池制度,有效破解了「無編可用」和「有編不用」並存的結構性矛盾。

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將傳統的「先轉化、再獎勵」模式,改為「賦權+轉讓+約定收益」新模式,大大激發了科研人員的科研熱情。

發展出題目,改革做文章。直面現實難題,安徽有的放矢、對癥下藥,陸續推出新安江流域生態保護補償、林長制、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等一批原創性改革,推動全面深化改革不斷走深走實。

勇於革新者,無懼變革的時代;矢誌圖強者,自有開闊的胸懷。

隨著改革浪潮不斷向前,安徽視野不斷拓展。「跳出安徽看安徽」,在全國大局和世界格局中開拓發展新空間,成為全省上下的深刻共識。

通江達海、向海而興,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是安徽發展的最大機遇、最大勢能、最大紅利,為安徽改革開放開拓了更大空間。

對標滬蘇浙,安徽陸續推出8批次825項改革舉措;全省在建億元以上重大專案中,實際到位資金六成以上來自滬蘇浙。

更重要的是,借助長三角開放大平台,安徽更深地融入全球產業鏈和市場體系,全方位參與國際分工。

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長江經濟帶高質素發展、中部地區崛起等國家戰略和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疊加,讓不沿邊、不靠海的安徽成為開放發展的前沿。

積極擁抱世界,安徽深入實施「徽動全球」出海行動,充分用好世界制造業大會、「投資安徽行」、「海客圓桌會」等平台,「引進來」與「走出去」雙向發力,不斷駛入世界經濟的廣闊天地。

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改革開放新高地實作新提升,在落實國家重大戰略上當先鋒。

安徽大力弘揚改革創新、敢為人先的小崗精神,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持續推動高水平開放,必將不斷開拓高質素發展的新境界。

向綠而興,建設大美江淮

江水浩蕩奔流,兩岸草木蔥蘢。水鳥翔集,波光粼粼。站在長江馬鞍山段的薛家窪生態園觀江平台上,壯闊江天的生態之美令人心曠神怡。

作為長江馬鞍山段的一處天然避風港灣,薛家窪水域周邊曾遍布養殖場、非法碼頭、小化工廠、「散亂汙」企業,「濱江不見江、臨水不親水」。馬鞍山市透過綜合治理,關停並轉「散亂汙」企業、拆除非法碼頭、清理固廢、修復岸堤、植樹復綠,昔日「臟亂差」的地方如今風景秀美、遊人如織,變為網紅打卡點和城市生態客廳。

薛家窪的變遷,是安徽生態文明建設的縮影。

綠水青山,天賦於皖。黃山、九華山、天柱山群峰競秀,長江、淮河、新安江川流不息,巢湖、太平湖煙波浩渺,「三山三江兩湖」構成安徽精彩的山水版圖。江淮兒女在這片錦繡大地上生產生活,同時也不斷加深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不懈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路徑。

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安徽加強植樹造林,消滅荒地荒山,持續改善生態面貌。改革開放後,環境保護被確定為基本國策。安徽貫徹落實國家環保政策,制定地方性環保法規。2003年,安徽省委、省政府作出建設生態安徽的決策,成為中西部首個生態省建設試點。2011年,安徽省第九次黨代會提出建設生態強省。

生態興則文明興。

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安徽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奮力打造生態文明建設的安徽樣板,建設綠色江淮美好家園,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保護好山好水,厚植生態優勢。

近年來,安徽首創「新安江模式」,率先推行林長制,深入實施「長江大保護」,縱深推進巢湖綜合治理。長江禁捕退捕工作連續3年被國家考核為「優秀」,長江銅陵段、安慶潛水(潛山段)入選全國美麗河湖優秀案例,引江濟淮工程實作長江、淮河兩大水系聯通的世紀夢想,新安江是全國水質最好的河流之一,巢湖濕地治理入選聯合國生態系恢復樣本,林長制從安徽走向全國。

聚力治汙攻堅,讓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

2023年,全省PM2.5平均濃度34.8微克/立方米,較2015年首次監測時下降1/3;空氣質素優良天數比率82.9%,較2015年上升11個百分點;地表水國考斷面水質優良比例首次突破90%。

全面綠色轉型,統籌推進降碳、減汙、擴綠、增長,加快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

安徽深化產業結構轉型,培育壯大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等綠色低碳產業,推動鋼鐵、水泥等傳統產業綠色轉型,堅決遏制「兩高一低」專案盲目上馬。2023年,可再生能源發電總裝機達4824萬千瓦,新增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占比達76%。截至今年8月底,全省累計建立國家級綠色工廠240家、綠色工業園區24個、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42家,數量均居全國前列。

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區實作新提升,在生態文明建設上當先鋒。

安徽逐綠而行、向綠而興,全省域、全過程、全方位加強生態文明建設,高質素發展的底色將更加鮮明。

人民至上,寫好民生答卷

「本次列車開往幸福壩。」合肥地鐵3號線上,有個站點名為「幸福壩」,市民稱3號線為「開往幸福的地鐵」。

單從地名上看,便知幸福壩是個有故事的地方。1958年1月6日,正在安徽視察的周恩來總理,來到肥西縣原肥光鄉肥光農業社,察看肥光水庫大壩建設情況。當時的肥光農業社負責同誌告訴周總理:「大壩完工後,自流灌溉,可使全社大部份農田變成保收田,所以取名幸福壩。」

以幸福為名,幸福壩不只是一個寓意美好的故事,更是一個歷史的見證。它串聯起過去與今天,見證江淮兒女的美好願望一一變成現實。

成為現實的,是豐衣足食的願望。

從1949年的127.8億斤,到2023年的830.16億斤,安徽糧食總產量逐年攀升。如今,安徽正在朝著千億斤江淮糧倉的目標進發,要將飯碗端得越來越穩當。

成為現實的,是脫貧致富的期盼。

截至2012年,安徽仍有31個貧困縣,其中,國家級貧困縣20個,省級貧困縣11個。經過近10年脫貧攻堅的努力,至2020年底,全省累計脫貧523.11萬人,貧困縣全部摘帽,貧困村全部出列,區域性整體貧困問題徹底解決,與全國一道如期實作全面小康。

成為現實的,是精彩人生的追求。

從希望工程成就了無數貧困孩子的上學夢,到所有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免繳學雜費和書本費;從實施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創業推進計劃,到推出4.0版人才政策大力實施人才興皖工程……幾十年來,安徽始終以其不斷向上的努力,托舉江淮兒女人生如願。

如同列車奔馳不息,駛過一站又一站,新中國成立75年來,安徽的民生事業也跨過一個又一個幸福的台階,並繼續朝著打造高品質生活的目標邁進。

一年接著一年幹,皖北3000萬群眾喝上更好水的願望,終將在今年徹底實作。

作為2021年「我為群眾辦實事」省級重點民生專案,皖北地區群眾喝上引調水工程逐年推進,第一批13個縣(區)已於去年底全部實作水源替換,剩余15個縣(區)群眾也將在今年底喝上幹凈的地表水。

一件接著一件辦,在安徽民生實事清單上,老年人就餐、嬰幼兒托育、困難殘疾人康復、農村婦女「兩癌」篩查等暖心專案,一直在叠代更新,甚至像教室光環境達標工程、健康口腔這樣極具「顆粒度」的關鍵小事也在列。

發展是國家、民族的宏大敘事,也關乎個體的切身利益。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我們的目標很宏偉,也很樸素,歸根到底就是讓老百姓過上更好的日子。」

實作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江淮大地上一個又一個追求幸福、成就幸福的故事,正是這個國家75年歷史之所以堪稱偉大的生動註腳。

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實作新提升,在增進人民福祉上當先鋒。

安徽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推動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人民生活品質必將迎來更大提升,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將不斷增強。

管黨治黨,築牢堅強保證

「初心不因來路迢遙而改變,使命不因風雨坎坷而淡忘。」宣城市績溪縣荊州鄉原黨委委員、紀委書記李夏生前的微信個性簽名,如今已廣為人知。

2019年8月10日,受強台風「利奇馬」影響,荊州鄉大雨如註。危急時刻,李夏主動請戰,深入村組參與救援,當天下午,李夏在轉移群眾途中突遇山體塌方,不幸犧牲,年僅33歲。

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75年來,一個又一個像李夏這樣的優秀共產黨員的名字,像一顆顆明亮的星星,映照著我們堅毅前行。在脫貧攻堅、疫情防控、防汛救災等大戰大考和急難險重任務面前,是他們把初心落在行動上、把使命擔在肩膀上,迎難而上、克難而進,讓鮮紅的黨旗始終在一線高高飄揚。

平常時候看得出來,關鍵時刻站得出來,危難關頭豁得出來,黨員幹部始終是安徽改革發展事業的中流砥柱。

「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黨的領導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美好安徽的根本保證。

2014年3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安徽代表團審議時,首次提出了「三嚴三實」的重要論述。安徽認真落實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全省各級黨組織以永遠在路上的堅韌和執著,持續加強黨的自身建設、推進黨的偉大自我革命,營造積極向上、風清氣正、幹事創業的良好政治生態,黨風政風民風展現新氣象。

抓好黨建是本職,不抓黨建是失職,抓不好黨建是不稱職。2014年底,安徽在市縣鄉首次全面開展黨委書記抓基層黨建工作述職評議考核,並將其固定為重要制度性安排,以徹底的自我革命精神,推動各地普遍建立起黨建工作責任制,做到「一把手」抓、抓「一把手」,一級帶一級、層層抓落實。

黨風廉政建設事關人心向背,事關黨的執政地位,事關黨和國家的生死存亡。

鍥而不舍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一刻不停狠剎享樂主義、奢靡之風,重點糾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推動黨紀學習教育走深走實,做實做細經常性紀律教育,引導黨員幹部知敬畏、存戒懼、守底線,增強拒腐防變免疫力;堅持有腐必反、有貪必肅,「老虎」「蒼蠅」一起打,保持肅貪反腐的高壓態勢。黨的十八大以來,安徽敢於刀刃向內,勇於自我革命,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不斷鞏固黨的執政之基。

黨和人民事業發展到什麽階段,黨的建設就要推進到什麽階段。

新時代新征程上,安徽省委十一屆七次全會就加強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組織領導、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深入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健全改革落實機制等作出系統部署,持之以恒狠抓黨的建設。

黨的建設質素實作新提升,在踐行「三嚴三實」上當先鋒。

全省各級黨組織堅持以勇於自我革命的精神打造和錘煉自己,廣大黨員幹部真正做到忠誠、幹凈、擔當,黨的領導更加有力,安徽各項事業發展將有更加堅強的政治保證。

75年風雨兼程,75年春華秋實。回望走過的路,江淮大地發生的每一個變化、取得的每一項成績,歸根到底都源於黨的堅強領導,源於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實踐偉力。

為有犧牲多壯誌,敢教日月換新天。

奮進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偉大征程上,6000多萬江淮兒女踔厲奮發、砥礪前行,錨定「三地一區」戰略定位,努力實作「六個新提升」、做到「六個當先鋒」,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美好安徽建設新篇章。

來源: 安徽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