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雲雨,高峽出平湖。三峽工程,三十而立。這個人類歷史上最宏偉的水利工程,從長江西陵峽三鬥坪江心小島上崛起,銘刻著民族復興的夢想,以國之重器的偉力護佑長江安瀾,助力經濟發展,讓一個又一個夢想成為現實。
——題記
1994年12月14日,世界把目光聚焦雲水激蕩的西陵峽谷間——舉世矚目的三峽工程開工建設,中國人的三峽圓夢之旅從此啟航。
崢嶸歲月,重器鑄就。三峽工程投入執行以來,發揮著防洪、發電、航運、水資源利用等巨大的綜合效益,成為屹立在青山綠水間的不朽豐碑。
2018年4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三峽工程時說:「三峽工程的成功建成和運轉,使多少代中國人開發和利用三峽資源的夢想變為現實,成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發展的重要標誌。這是中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優越性的典範,是中國人民富於智慧和創造性的典範,是中華民族日益走向繁榮強盛的典範。」
高峽平湖 記者 李先明 攝
冬日暖陽,江水澄澈。站在三峽大壩壩頂極目遠眺,回望來路、展望未來,三峽夢圓,在於安瀾,在於科技,在於民生,在於發展……
一切偉大成就都是接續奮鬥的結果,一切偉大事業都需要在繼往開來中推進。萬裏長江日夜奔流,三峽工程屹立向遠。
國之重器守護安瀾
長江西陵峽段,全長2309.5米的三峽大壩橫踞於大江之上。
登上大壩左岸不遠處的壇子嶺觀景平台,可俯瞰三峽大壩和五級船閘全貌。人們在感受巍巍大壩的雄偉壯闊時,可能很少意識到,這裏正是長江圓夢安瀾的起點。
長江是中國第一大河,在哺育億萬中華兒女的同時,頻發的洪水也威脅著兩岸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歷史資料記載,自公元前185年至1911年初的2000余年間,長江共發生較大洪水214次,平均每10年一次。
守護大江安瀾,成為長江流域保民生、促發展的頭等大事。
1918年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提出了在三峽「當以水閘堰其水,使舟得以溯流而行,而又可資其水力」的設想。
「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雲雨,高峽出平湖。」1956年,毛澤東同誌暢遊長江後,以詩人的浪漫情懷描繪了修建三峽大壩的宏願。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長達數十年科學研究、深入論證、精心設計、嚴格審查和民主決策的過程,承載著中華民族對解決長江水災的殷切期盼,1992年,七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表決透過【關於興建長江三峽工程的決議】。
1994年,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正式開工,跨世紀的雄偉工程拉開建設的序幕。1997年,大江截流;2009年,如期完成初步設計建設任務;2020年,完成整體竣工驗收全部程式。至此,三峽工程的建設歷程畫上圓滿句號。
三峽大壩 張偉革 攝
保障大江安瀾有了「王牌」。
三峽工程緊鄰長江防洪形勢最為嚴峻的荊江河段,透過削峰滯洪,可將荊江河段防洪能力提高至100年一遇以上。
長江流域防洪體系中,水庫群是調節洪峰的關鍵手段。擁有221.5億立方米巨大防洪庫容的三峽水庫,是長江流域控制性水庫群的核心和骨幹,透過攔洪、削峰、錯峰等方式在長江流域防洪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2003年三峽水庫下閘蓄水以來,以三峽工程為骨幹的長江流域水庫群多次成功迎戰洪峰。
2019年汛期,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原總工程師鄭守仁院士在接受采訪時自豪地說:「三峽工程蓄水執行以來,汛期長江幹流堤防沒有發生一處重大險情,安定了長江中下遊沿江人民的心,產生了巨大的社會效益。」
2024年汛期,長江幹流3次編號洪水接連而至。「在洞庭湖團洲垸出現險情時,水利部及時排程三峽水庫出庫流量由1.8萬立方米每秒減少至1.4萬立方米每秒,有效避免了洞庭湖城陵磯出現超保證水位,抑制了決口可能持續擴大的風險,為應急處險創造條件。」水利部資訊中心水文情報預報員孔祥意說。
據統計,截至目前,三峽水庫累計攔洪近70次,成功應對3次入庫最大洪峰超7萬立方米每秒的洪水,攔洪總量超2200億立方米,有力保障了大江安瀾,為長江中下遊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營造了良好環境。
科技賦能蓄力創新
20多項國家科技獎勵,112項世界之最,934項發明專利,135項工程質素標準……2020年1月10日,在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長江三峽樞紐工程」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的殊榮。
國之重器建設不易,其中的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更是難上加難。可以說,三峽工程是集中人民的智慧和創造性建成的。
多年來,中國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制度優勢,學術界、工程技術界專家學者聚力攻堅,實作了水利樞紐總體布置和樞紐工程、巨型水輪發電機組設計制造、工程執行和生態環境保護、工程管理等一系列重大技術突破,讓核心技術「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促使中國水電實作從跟跑、並跑到領跑的跨越。
時代大潮滾滾向前,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在數碼化技術浪潮中,水利部黨組把數碼孿生水利建設作為水利領域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素發展的重要路徑。
數碼孿生三峽應運而生,透過對物理世界及其行為的數碼化對映和模擬,為防洪、水資源管理等水利工作提供智慧「大腦」。目前,數碼孿生三峽建設已取得豐碩的階段性成果,可以看見「過去」、「現在」,也可以預測「未來」,還可以模擬各種可能發生或者不會發生的場景。
數碼孿生三峽數據底板 水利部三峽工程管理司供圖
開啟數碼孿生三峽系統,輕點滑鼠,三峽水庫各項關鍵數值和即時畫面躍然螢幕,水流、水位、水質、泥沙,都有了數碼觸角,空中雨水、地面水域、水下地形,都有了精確座標。
在2024年長江第2號洪水演進過程中,長江委水文局采用「數碼孿生三峽庫區淹沒分析」功能,動態預演不同排程場景下的洪水演進過程及其影響範圍,助力水工程科學排程決策,成功化解復雜難題。
「下一步,將根據數碼孿生三峽先行先試建設方案,重點完善三峽大壩自動化系統建設,初步建成數碼孿生三峽L3級數據底板,力爭在防洪精準排程、三峽樞紐工程安全管理、三峽水庫執行安全管理等重點業務套用層面實作突破。」水利部三峽工程管理司司長阮利民說。
數碼孿生三峽,是「工程﹢流域」的融合孿生體,可追溯歷史,映像現實,推演未來,為三峽工程高質素發展築起新起點。
民之三峽托起民生
在三峽工程如期完成建設後,黨中央、國務院作出開展三峽後續工作的重大決策。
多年來,三峽後續工作緊扣基礎設施、教育、醫療等民生所需,一件件民生實事先後落地,一批批幫扶資金陸續下達,不斷完善的社會公共服務為百姓的幸福「加碼」。
三峽後續工作助力庫區教育發展,圖為謝家灣豐都幸福小學的孩子們在操場快樂奔跑 蔣雨師 攝
冬日裏,重慶市開州區漢豐湖國家濕地公園,晨霞滿天、層林盡染。
這裏曾是令人掩鼻的「水氹氹」。為了改變這一局面,開州區在三峽水庫澎溪河回水末端建成一座水位調節壩,形成人工湖,就是漢豐湖。如今,漫步在漢豐湖邊的親水步道,聞花香、賞飛鳥、覽湖景,已成為眾多市民的習慣。
在地處大巴山余脈與巫山余脈交匯處的湖北省興山縣,縣域內地質構造復雜,過去每逢雨季降雨偏多時,各類地質災害隱患總讓百姓睡不踏實。「工程完工後,住在這裏很安心。」家住興山縣峽口鎮峽口居委會四組的杜海英欣慰地說,正對面的峽口鎮彭家槽地質安全應急防治工程讓周圍鄉親們不再提心吊膽。
在今年投入使用的重慶市萬州區五橋老街段分洪工程現場,聽街坊們講述,7月的強降雨中,新建的控制堰、側堰調節起了大作用,超限洪水被迅速引流到分洪隧洞排泄,洪峰順利過境,實作人員零轉移。「以後下雨我們可以踏實睡覺了。」老街居民向全興笑著說。
從「有水吃」到「吃好水」,重慶市雲陽縣黃石社區自來水的變化緣自黃石水廠的改造擴容。2021年,雲陽縣對黃石水廠和管網進行提能升級,水廠的日供水量由5000噸提升到1.5萬噸,覆蓋人口數量提升至5萬余人。
「在三峽後續工作資金的支持下,雲陽城鄉供水一體化建設迎來了春天。」雲陽縣水利局局長周道吉說,近年來,雲陽縣累計使用三峽後續專項資金13.39億元,建設了5座小(1)型水庫,推動全縣城鄉供水水質提升。
2024年7月,湖北省秭歸縣人民醫院金缸城院區正式投入使用,有效滿足了秭歸縣域及周邊群眾的醫療服務需求,進一步改善了患者就醫體驗。
行走在三峽庫區,一批重大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投入使用,一個個保障專案兜牢民生網底,補齊公共服務短板,守護了這裏熱氣騰騰的人間煙火。
布局謀勢圓夢發展
曾經,位於武陵山區和大巴山區的三峽庫區交通閉塞、產業基礎薄弱、公共服務匱乏,是中國連片貧困區之一。
2011年,國務院批準實施【三峽後續工作規劃】,重點解決移民安穩致富和庫區經濟社會發展、生態環境保護、地質災害防治等問題。
「棋眼」一子落,發展滿盤活。
十多年來,一座座移民新城拔地而起,一個個特色產業蓬勃發展,一批批現代化企業落戶庫區……三峽庫區搖身一變,成為長江流域一條頗具潛力的經濟帶。
在重慶市涪陵區北部「中國榨菜第一村」二渡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提升為1000畝耕地提供了全季灌溉保障。一系列岸坡整治、淤泥清理和生態修復工程的實施,助力二渡村產業發展進一步提速。此外,三峽後續工作透過收儲、流轉閑置農房,構建「農戶﹢村集體﹢企業」發展模式,讓農村「沈睡的資產」重現生機,留住了鄉愁,吸引了一批人才和優質企業來到二渡村。
「回來創業,方便照顧老人,在家門口就可以賺錢,更心安。」從重慶市回到二渡村經營第一村食堂的譚禮會嗓門很大,幹起活來風風火火。如今,這裏已經成了鄉村旅遊的熱門打卡點。
在重慶開州區三峽庫區柑橘提質增效示範基地裏,鮮艷飽滿的果子沈甸甸地掛滿了枝頭,山坡上梯次種植的果樹與漢豐湖一庫碧水相映成畫。
2012年開始,隨著三峽後續工作專項資金的強勁註入,開州區從完善基礎設施,到新建改建柑橘果園、產業路,再到開展農村實用技能培訓和致富帶頭人及電商執行等方面培訓2.3萬人次……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只有帶動大家一起富裕,果園才能長盛不雕。」果園老板文太勝成為致富帶頭人後,帶動果園周邊村民一起走上富裕之路。「甜蜜果」托起庫區人民「甜蜜」的日子,更開闊了庫區人民的心態和眼界。
作為三峽後續工作規劃重點建設專案之一的秭歸長江大橋2019年建成通車,結束了湖北省秭歸縣長江兩岸靠汽渡過江的歷史,成為跨越長江的「富民橋」,不僅改善了庫區人民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和方式,「中華屈氏第一村」萬古寺村因此告別孤島模式,成為臍橙銷售億元村。
目前,秭歸縣依托三峽後續工作資金專案,有力促進秭歸臍橙全產業鏈全區域融合發展,湧現出12個產值「億元村」,帶動近26萬人增收致富。
星光點點,匯聚成炬。沿著庫區溯江而上,聽到最多的是庫區人民對三峽後續工作扶持牽引的感謝,看到最多的是庫區攻堅克難今昔對比的巨大變化。
時間是最好的見證。多年來,三峽後續工作專項資金助推產業蓬勃發展,特色產業成就特色經濟,農旅深度融合,照亮了鄉村振興的前進方向,實作庫區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庫區百姓的「錢袋子」鼓了,幸福感也更持久了。如今的三峽庫區,真正實作「遷得出、安得下、穩得住、能致富」的移民目標,已經成為長江經濟帶的重要組成部份,融入中國式現代化波瀾壯闊的行程中。
一千多年前,「詩仙」李白穿越三峽時,留下的「輕舟已過萬重山」詩句,正是我們看到三峽夢圓時的暢快寫照;兩千多年前,「三峽詩人」屈原吟誦著「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又何嘗不是我們未來推進三峽工程高水平安全執行和庫區高質素發展的精神底色。
百年風雨,行者勇毅踏征程;三十夢圓,大國工程再出發。水利人將以「致廣大而盡精微」的使命擔當,科學執行管理好三峽水利樞紐,充分發揮三峽工程綜合效益,奏響水利高質素發展的澎湃樂章。
記者
| 張凱 楊東
稽核 | 樊弋滋
監制 | 安天杭
責編
| 孟京
校對 | 羅景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