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貴州省紀委監委制作的反腐專題片【決不姑息——貴州正風肅紀反腐】披露,曾任貴州省黔東南州劍河縣縣委書記的王勇誌不切實際、不顧財力、不計後果地搞政績,全憑個人意誌,以融資貸款方式,盲目鋪攤子、上專案。
雖然王勇誌已經落馬,但他對劍河縣造成的負面影響,卻難以在短期內消除。據報道,2013年,王勇誌主導並負責總指揮實施某溫泉專案,最初計劃投資約9億元,後不斷追加到13億元——這一切都未經科學性論證,而且缺乏市場調研,資金竟然全靠融資貸款。此專案在2017年建成營運後,產生的收益還不夠支付每年高達5000多萬元的銀行貸款利息,連續多年處於嚴重虧損狀態。數據顯示,在他調離劍河縣時,縣政府性債務余額是他初任縣委書記時的195倍。
這類盲目舉債、過度舉債問題,在全國不少地方都出現過。一些基層主政官員,之所以醉心於大張旗鼓「搞專案」,並不是為了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純粹是為了滿足個人私利,拿到所謂「政績」,然後升官發財。一個地方的發展需要循序漸進,尤其是在經濟壓力較大、各級政府要過「緊日子」的背景下,盲目舉債不僅無助於提振當地經濟或改善民生,反而會使地方財政不堪重負。後來者不知道要花費多大的功夫、消耗多少資源,才能彌補這些問題官員的錯誤。
為官一任,主政一方,應該把心思都用在為人民服務上。像王勇誌這樣的官員,有一定的基層工作經驗,不可能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但是,在權衡利弊之後,他們還是把百姓排在了自己的「政績」後頭。為了保住頭頂的烏紗帽也好,為了在上級領導面前「邀功」也罷,這種做法都註定無法取得其預期的效果,只會害人害己。某些官員就算得了一時的好處,遲早也會東窗事發,受到黨紀國法的嚴懲。
盲目舉債做專案背後,是錯誤的政績觀。一方面,有些官員長期受到「唯GDP論」的影響,只想經濟增長的數據「好看」,卻忽視了民眾有沒有得到實惠。另一方面,一些地方的官員考核方式也不夠科學,存在較為嚴重的形式主義,似乎只要市政工程「面子」漂亮、經濟數據「拿得出手」,就代表基層官員的能力。
另外,電視專題片還提到王勇誌在工作中「全憑個人意誌」等問題,這在本質上是對權力缺乏監督或監督失靈的表現。當一個縣的領導班子成員無法糾正縣委書記一人的錯誤行為時,可想而知,當地的監督機制已經失靈到何種地步。
對此,有關部門除了嚴懲貪官,也要加強制度建設,堵上監督漏洞,把好選人用人和紀檢監察兩道關口。在機制健全的基礎上,基層官員應當充分進行調研,在尊重科學與民意的前提下,謹慎開展專案建設,如此才能對地方經濟發展負責。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