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打造制度型開放示範視窗 浦東新區謀劃新一輪綜合改革試點

2024-01-23新聞
臨港新片區
◎記者 宋薇萍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浦東新區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2023—2027年)】(下稱【方案】)。【方案】提出23條改革舉措,將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賦予浦東新區更大自主權。
上海社科院黨委書記權衡表示,【方案】從高水平制度型開放、科技創新體制機制、人才高地建設、政府職能轉變、超大城市治理等事關改革開放全域的五個重要方面,明確了浦東新區綜合改革試點的重點任務、主攻方向和突破路徑,為浦東新區引領更深層次、更高水平的改革開放提供了重要機遇。
根據【方案】,浦東新區將實行更大程度的壓力測試,放大改革綜合效應,探索超大城市治理的有效路徑,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作出重要示範引領。
打造制度型開放示範視窗
上海市發展改革研究院改革創新研究所所長王果表示,【方案】亮點十足:「一是新開放,重點圍繞規則標準等制度型開放,透過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率先完善高標準市場規則體系;二是深改革,透過深化改革,著力破除在提升全球資源配置功能和商品要素跨境流動過程中存在的制度瓶頸;三是強創新,圍繞構建開放創新生態,深化科創管理機制、創新協同機制、科技金融支持機制以及知識產權保護運用機制,營造優質創新環境;四是聚人才,緊扣人才第一資源,破解在引進人才、培養人才、使用人才過程中的問題,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發展制度環境;五是優治理,探索超大城市治理新路,圍繞高效能城市治理體系建設,在高品質民生服務供給、經濟社會綠色轉型、城鄉深度融合發展等方面探索新的發展路徑。」
在多位專家看來,【方案】的抓手和亮點就是制度型開放。【方案】明確,浦東要加大規則標準等開放力度,打造制度型開放示範視窗——完善高標準市場規則體系,提升全球資源配置功能,完善商品和要素跨境流動機制。
在中國(上海)自貿區研究院(浦東改革與發展研究院)金融研究室主任劉斌看來,這要求浦東新區綜合改革試點要瞄準更高的目標,在自貿區制度創新經驗基礎上,在市場準入、數據交易、商事調解、金融雙向開放、商品和要素跨境流動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開展前瞻性制度創新和開放,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作出重要示範引領。
「值得一提的是,【方案】圍繞打造制度型開放示範視窗,提出加大規則標準等開放力度,這對推動浦東新區新一輪高水平開放指明了新的目標和方向。」權衡說,「上海是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浦東新區是改革開放排頭兵中的排頭兵、先行者中的先行者。以制度型開放為抓手,也是強化上海全球資源配置功能和開放門戶樞紐功能,進一步提升上海‘五個中心’國際化水平與聯動發展的重要舉措。」
【方案】明確,要制定實施浦東新區放寬市場準入特別措施,探索有序放寬電信服務、醫療健康等服務消費市場外資準入限制,完善外商投資準入負面清單與市場準入負面清單銜接機制,探索構建數碼經濟規則體系,深化檢驗檢測和認證體系改革。
「一系列改革舉措有助於推進各領域尤其是服務業領域,在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方面與國際接軌,加快高標準市場規則體系改革,可以更好地為全國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提供示範和引領。」權衡說。
打造新質生產力發展引擎
上海社科院世界中國學研究所副研究員謝一青認為,創新與開放是【方案】的核心主題,旨在引領上海未來五年的發展目標。
謝一青說,著眼於浦東新區在金融、人才、數據流動、高技術產業(生物醫藥和人工智能等)、城市治理等領域所積累的優勢,【方案】明確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前者是中國未來經濟發展的新質生產力引擎,後者則為創新成果的產業化提供制度保障,涵蓋完善高標準市場規則體系、科技創新體系、高水平人才高地、營商環境最佳化以及人民城市建設深化等內容。
「為了破解產業鏈全鏈條和企業全生命周期中的突出堵點和制度瓶頸,【方案】提出了專業性、操作性很強的具體改革舉措,針對性地回應了產業界的訴求,對接下來浦東新區推動數碼經濟、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發展有很強的支撐作用。」上海中創產業創新研究院理事長、首席研究員楊宏偉說。
例如,圍繞生物醫藥發展,【方案】提出,建立生物醫藥協同創新機制,推動醫療機構、高校、科研院所加強臨床科研合作,依照有關規定允許生物醫藥新產品參照國際同類藥品定價,支持創新藥和醫療器械產業發展。
「一些國家采取參照國情相近的其他國家的同類藥品定價的方式,這樣可以彌補藥企創新的風險成本,有利於藥企持續開展新藥研發。」楊宏偉分析稱,國內生物醫藥新藥上市時,定價往往需要平衡企業和患者兩方面利益,中國的醫藥集中采購制度為患者節省了大量醫療支出,但也存在部份新藥定價偏低的問題。對於企業來說,推出一款新藥大概要十年左右,有的甚至更長。浦東新區對新藥定價給予一定的彈性空間,將利好生物醫藥企業。
在臨港新片區建設全球離岸創新基地
【方案】提出,支持在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建設全球離岸創新基地,探索主動融入全球科技創新網絡的「離岸支點」機制。
「這是一個新提法、新任務。」上海財經大學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協同創新中心首席專家孫元欣說,從字面意思理解,建設離岸創新基地,可能是指基地設在境內,形成開放型創新生態和機制,充分利用全球創新資源,積極開展科技前沿領域和「以我為主」的科技創新。
「接下來,臨港新片區有望利用自身的制度與開放優勢,與全球領先科創基地開展合作交流和資源共享。」孫元欣說。
在完善高標準市場規則體系方面,【方案】提出,推動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及臨港新片區在前沿產業發展、跨境和離岸金融、新型國際貿易等領域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支持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推進制度型開放,在若幹重點領域率先實作突破。
在完善商品和要素跨境流動機制方面,【方案】提出,要支持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探索建立安全便利的數據流動機制,允許在符合法律法規要求、確保安全前提下提升數據跨境流動的便利性。研究高標準且與國際接軌的數據安全管理規則體系,創新數據監管機制,積極探索最佳化數據跨境流動管理措施。
在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方面,【方案】提出,要建設國際人才發展引領區,支持符合條件的外籍人才擔任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及臨港新片區、張江科學城的事業單位、國有企業法定代表人,允許取得永久居留資格的外籍科學家在浦東新區領銜承擔國家科技計劃專案、擔任新型研發機構法定代表人,吸引全球高層次人才牽頭負責科技創新專案。
【浦東新區綜合改革試點四大看點】
看點 1
提升全球資源配置功能 跨境資管將進一步發揮效應
◎記者 範子萌
【浦東新區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2023—2027年)】明確,提升全球資源配置功能。推進金融雙向開放,探索資本專案可兌換的實施路徑。做好本外幣一體化資金池試點相關工作,提高跨國企業集團跨境收付便利度。穩妥有序發展期貨市場,適時推出航運指數等期貨品種。支持資產管理行業依法合規暢通境內外資金投資渠道,在資金來源、投資方式、資金營運等方面最佳化業務模式。實施全球資產管理夥伴計劃。在貿易結算、電商支付、碳交易、綠色電力交易等領域試點使用數碼人民幣,規範拓展數碼人民幣在財政資金使用中的套用場景。支持總部機構發展離岸經貿業務。完善金融監管協調機制,加強中央與地方資訊共享和協同監管,提升駐滬金融監管機構國際金融業務監管能力。創新國際組織管理機制,支持國際組織總部設在浦東新區。
跨境金融研究院院長王誌毅對上海證券報記者表示,上述舉措包括多項重磅內容,涉及貿易結算、電商支付試點使用數碼人民幣,資本專案可兌換,本外幣一體化資金池等,釋放了制度型開放的關鍵訊號。
圍繞「做好本外幣一體化資金池試點相關工作」,王誌毅表示,2023年年中,中國人民銀行、國家外匯管理局決定在深圳、北京、廣東三地開展試點,最佳化升級跨國公司本外幣跨境資金集中營運管理政策,這相當於「普惠版」本外幣跨境資金池試點。當前,除了臨港新片區外,上海實行的是上海自貿區跨境人民幣資金池、基於自由貿易賬戶的全功能跨境資金池以及外匯局的跨境資金集中營運。「在目前本外幣協同的趨勢下,未來本外幣的監管政策框架有望趨向統一。」王誌毅說。
「跨境資管作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顯著優勢,有望進一步發揮效應。」王誌毅表示,當前,上海跨境人民幣結算量占全國將近一半,很大一部份源於資本市場業務,例如銀行間債券市場直接入市渠道(CIBM)、債券通、滬港通、QFII/RQFII等。這一方面是上海基於全國大的政策框架下的優質金融服務的重要體現,另一方面也充分發揮了上海外資機構眾多的優勢。此外,QFLP(合格境外有限合夥人)、QDLP(合格境內有限合夥人)也是上海10多年前就已經開展的成熟且規範的業務。近幾年國家外匯局釋出了專門的外匯操作指引,這方面的優勢也繼續顯現。
關於「支持總部機構發展離岸經貿業務」,王誌毅表示,離岸經貿業務不僅涉及貨物貿易,還包括服務貿易及加工貿易,這充分發揮了上海自由貿易賬戶「既管風險又做創新」的既有優勢。
看點 2
打造多元化融資渠道 加速科技創新與市場深度融合
◎記者 常佩琦
【浦東新區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2023—2027年)】(下稱【方案】)提出,促進金融支持科技創新。完善資本市場對科技企業上市融資、並購重組等制度安排,研究適時推出科創板期權產品,為跨境技術交易提供本外幣結算等金融服務便利。
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向上海證券報記者表示,科技金融是「五篇大文章」之首,金融在支持科技創新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特別是資本市場對科創的支持有巨大潛力和空間。【方案】鼓勵各類風險投資加大對科技企業支持,完善上市和結束的制度安排,創新資本市場交易產品,有助於進一步最佳化融資結構,提升直接融資比重。
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表示,【方案】旨在透過完善資本市場制度,打造更多元化的融資渠道,加速科技創新與市場深度融合。透過鼓勵發展創業投資、健全企業並購基金市場等辦法,可以降低科技企業融資難度,強化金融市場對實體經濟的支撐作用。
招聯首席研究員、復旦大學金融研究院研究員董希渺表示,科技型企業具有高成長性,但存在投資周期長、投資風險高等問題,同時普遍存在資產較輕、缺乏抵押物等現象。因此,科技型企業的特點與股權、債權融資更為契合。
董希渺建議,創新投貸聯動等服務模式,鼓勵銀行與創投機構合作,為科技型企業同時提供債權融資和股權融資,不斷拓寬科技型企業融資方式和渠道。「銀行是中國金融業的主體,應在科技金融發展中發揮更大作用。銀行應突出重點,最佳化信貸資源配置,探索金融與科技融合新模式、新路徑。比如,理財公司可發揮其牌照多元、機制靈活等優勢,透過發行主題理財產品等方式,加大對科技型企業的投資。」
看點 3
鼓勵發展創業投資 助力「募投管退」正向迴圈
◎記者 孫小程 馬嘉悅
【浦東新區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2023—2027年)】(下稱【方案】)明確,鼓勵發展創業投資,支持和引導民間資本以市場化方式參與發起設立創業投資基金、股權投資基金,培育天使投資人群體。支持設立與科創企業生命周期相銜接、與科創融資相匹配的創業投資或私募投資基金,發展與創投類企業發展周期、風險特征、資金需求相匹配的金融產品。健全資金來源多元、結束渠道暢通的企業並購基金市場。
漢理資本董事長錢學鋒認為,【方案】為股權投資行業描繪了清晰完整的藍圖。股權投資包括天使投資、創業投資、私募股權投資三個階段,科創體系的建設、創新生態的搭建,離不開這三個階段。浦東新區要實作科技創新體系競爭力的明顯提升,也離不開這三個階段的平台建設,需要政府搭台、國資助力,以及民間資本和社會資本的積極參與。
盛山資本創始合夥人甘世雄向記者表示,【方案】著眼於解決股權投資行業的堵點難點,在「募投管退」上的多條措施安排有針對性、有含金量。【方案】提出支持和引導民間資本以市場化方式參與發起設立創業投資基金、股權投資基金,這呼應了市場期待,將來政策層面可能在稅收優惠、市場準入以及獎勵等方面出台系列政策,讓民間資本更積極主動地參與股權投資。
「【方案】提出,發展與創投類企業發展周期、風險特征、資金需求相匹配的金融產品。資管新規出台後,多家機構普遍面臨的‘募資難’問題,【方案】這一措施切中了行業發展痛點,希望股權投資機構能在募資上擁有更多可能性。同時,【方案】提出健全資金來源多元、結束渠道暢通的企業並購基金市場,這有助於股權投資機構打造完整的業務閉環,加速‘募投管退’的正向迴圈。」甘世雄說。
熙誠致遠私募總經理許峻銘認為,【方案】提出支持設立與科創企業生命周期相銜接、與科創融資相匹配的創業投資或私募投資基金,有助於進一步打通科創類企業的融資渠道。此前,IPO是創投的主要結束渠道,但是伴隨著資本市場深化改革,創投行業亟待探索多元化的結束渠道。【方案】提出健全企業並購基金市場,有助於行業「結束難」問題的緩解。另外,科創企業的發展存在較大不確定性,【方案】提出按市場化原則深化科技保險風險補償機制試點,將助推科創領域的資金與資產實作「雙向奔赴」。
聯創資本創始合夥人、董事長韓宇澤認為,【方案】傳遞出了鼓勵金融支持科技創新的積極訊號,同時也針對創投行業面臨的「結束難」「募資難」等問題提出了解決方案,有助於激發民間資本活力,助推私募股權行業進一步為科創領域註入「活水」。
看點 4 科技保險服務質效齊升 業務創新迎來更多機會和空間
◎記者 何奎 周亮
【浦東新區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2023—2027年)】(下稱【方案】)提出,提升科技保險服務質效,依托上海保險交易所,依法合規開展保險產品、技術、模式等方面探索,按市場化原則深化科技保險風險補償機制試點。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保險系副教授、博士生導師趙明向上海證券報記者表示,【方案】將對科技保險的發展帶來兩方面影響:一方面,推動科技保險市場化專業化發展,為科技保險創新提供更多機會和空間;另一方面,降低科技企業的風險,提高其參保意願,從而為科技保險的推廣和套用提供更多客戶基礎。
近年來,全球迎來新一輪科技革命浪潮,科技創新的重要性愈發突出,為科技創新保駕護航的科技保險也迎來發展良機。趙明認為,中國科技保險市場發展潛力巨大、產品創新不斷湧現,且政策支持力度也不斷加大,但發展中存在一些不足:缺乏專業化服務團隊,科技保險服務質素參差不齊;科技保險涉及風險因素較為復雜,缺乏有效的風險評估和定價方法,保險公司在核保和定價方面存在困難;科技保險的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不夠完善,對於科技保險的發展造成制約;科技保險需要大量數據支持,包括科技企業的基本資訊、經營數據、風險狀況等,但目前缺乏有效的數據共享機制。
對於【方案】提出的「按市場化原則深化科技保險風險補償機制試點」,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數碼經濟與金融創新研究中心聯席主任、研究員盤和林表示,創業創新企業面臨市場不確定性,透過保險的風險補償機制將風險降低,能夠讓科技初創企業更好應對外來風險。「當然這種保險創新具體落地方式、具體適應哪些企業,未來還需要探索,需要根據市場對保險的需求來設計,讓保險產品更具有針對性。」盤和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