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出人意料的決定,讓人摸不著頭腦——賴清德居然挑選南韓瑜作為台灣代表,出席杜林普的總統就職典禮。要說慣例也對,以往像這樣的活動,台灣都會派一些具公眾知名度的人物出席,標榜所謂的「參與國際」。
可要說沒套路,那可不一定。這一安排背後到底想攪動什麽水?賴清德的算盤是簡單的「外交任務」,還是藏有更深的政治心機?藍營能否因此被撬動,兩岸關系會不會受到沖擊?一連串的問題鋪開,這件事的門道還真不簡單。
南韓瑜這個名字,在島內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自從他以「賣菜郎」逆襲當上高雄市長後,無論政壇還是民間,他一直是個備受矚目的角色。
以往他積極推動兩岸城市交流,為高雄帶來不少合作訂單和經濟收益,也一度被看作藍營的「準明星」。可惜的是,在經歷了一些風風雨雨後,南韓瑜的光環黯淡了不少,再加上內外因素,他在藍營內部支持者的分布也開始變得片片而散。
那賴清德為什麽挑了他?仔細咂摸,這裏面大有深意。挑一個曾經高喊「貨出去、人進來」的政治人物赴美,就像是在給兩岸關系開了個小口子。這一步棋既看似遵循慣例,又顯得別有意味。
南韓瑜的政治過往給他貼上了「親大陸」的標簽,但這次被「欽點」去美國,那些想保持「兩岸距」的藍營內部人士,恐怕要開始頓足搖頭了。賴清德的葫蘆裏賣的什麽藥?大概率是希望利用這次決定,順帶在藍營內部埋下「不和諧」的種子,讓對手窩裏煮起自己的飯。
提到藍營,目前的局勢可不好看。各派系早就不是一根繩上的螞蚱了。支持加強兩岸經濟和文化交流的一派,還在為促進中國大陸與台灣民間增進理解發聲。然而,另外一派則焦慮地保持冷眼旁觀,似乎怕沾上「親大陸」的嫌疑後,會被綠營借機攻擊。這樣的分裂,為賴清德操盤提供了寬廣的「操作台」。
賴清德很可能是想利用派南韓瑜出席典禮這件事,給藍營內部再添點「火」。在主張兩岸交流的派系看來,這似乎可以被解讀為一種微妙的「示好」訊號;可保守派會覺得,這種行為會構成「意圖削弱台灣主權」的嫌疑。藍營的上下分裂,不僅讓選民看得眼花繚亂,也讓賴清德坐收漁利。這種「外柔內剛」的操作,不得不讓人佩服他的政治手腕。
這時候,島內一些媒體的態度同樣耐人尋味。長期以來,台灣媒體一直以多元著稱,從獨派到藍營指導思想的都有,但這次台媒【中時新聞網】居然罕見喊出「兩岸一家,統一是歷史必然」這樣的標題。這在當前高度分裂的輿論場中,簡直就是一盆熱油潑向火焰。眾所周知,綠營勢力一直試圖制造「台灣與大陸是兩條平行線」的假象,而這樣的聲音直接無視了這些努力,旗幟鮮明地拋給台灣民眾另一種選項。
有趣的是,這種正面呼籲,潛移默化中也引發了一些深思。究竟台灣的未來應該靠進一步割裂,還是透過和平對話找到可能的出口?像這樣的文章和輿論幹預,無疑跟賴清德「加速兩岸摩擦」的操作背道而馳。在這樣的對比中,不少民眾開始更為理性地審視綠營的戰略意圖。
此事背後不可忽視的一大背景,是杜林普當選總統後美台關系的微妙變化。從表面上看,在杜林普的一些「大嘴式發言」下,台灣似乎有了更多的國際會話權。可別忘了,美國向來是「戰略模糊」的高手,嘴上迎合,但行動上往往三心兩意。美國對台軍售、經濟互動這些表面文章一直沒少做,可真要讓台灣成為國際舞台主角?對於中美關系中的整體利益,美國一直心裏有數,台當局只是他們手中的棋子之一。
賴清德這次打著「參加國際典禮」的名義,給南韓瑜的行程做了宣傳包裝,但說白了,不過是想在島內制造一次「親美反中」的形象行銷。這種操作,短期會用來安撫那些支持他的深綠選民,卻無助於兩岸關系更大的格局變化。一個只會抱著美國大腿喊話的台當局,既得不到美國的真心支持,也很難打破兩岸輿論的現實困局。
從更大的歷史維度來看,此次事件不過是兩岸交流的一個小小波瀾。賴清德的操作,或許能夠短時間制造議題,挑動矛盾,但無法改變歷史的長河。近年來,大陸送出的橄欖枝越來越多,比如歡迎更多台青到大陸創業,推行惠台親民政策。而台灣內部逐漸聽到更多支持和平交流的聲音,甚至像中時的文章這樣,直接拋開分裂對話方塊架。
相比之下,賴清德試圖透過「策略安排」,在國際場合攪動輿論,顯得小家子氣多了。南韓瑜去美國後能不能成為輿論焦點,未見得;但在藍營內部掀起波瀾,倒是顯而易見。而這種波瀾,最終可能還是反噬賴清德自己,他用藍營那桌的湯匙,最後也許舀不到自己的粥。
歷史的答案在那裏,它不會因為賴清德的背後小算盤變得模糊,也不會因一個南韓瑜的美國之行而偏離方向。那個答案,寫在兩岸人民用時間書寫的歷史裏,用手握手的交流裏,用一個又一個普通人的選擇裏。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於網絡,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份,聯系後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