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俄烏戰爭,最可怕的結局是什麽?

2022-02-27新聞

一、如何評價俄羅斯在俄烏戰爭中的表現?

縱觀本次俄烏戰爭,俄軍無論是戰術還是戰略表現並不好。盡管俄羅斯占了先手,而且在戰爭之初心理戰用得也非常好,透過宣傳俄軍已經占領烏克蘭,短暫地動搖了烏克蘭守軍的意誌。但俄軍也過於輕視了烏軍的戰鬥力,烏軍這幾年經過北約輸血,接受了大量北約武器,也接受了北約的正規訓練,戰力相比2014年明顯提升。更重要的是,經歷克里米亞危機和烏東叛亂後,西烏地區的軍民抵抗意誌已經大大提升。這些年來烏克蘭政府大力宣傳俄烏歷史仇恨,包括上個世紀30年代烏克蘭大饑荒,使烏克蘭民族整體湧現出仇俄情緒。畢竟都是斯拉夫人,烏克蘭還是有血性的。

但如果僅是這些,烏克蘭也無力抵擋俄軍,畢竟俄烏軍力不是一個量級。造成今天這種僵局的,既有俄羅斯的戰略失誤也有澤連斯基的超預期發揮因素。

俄羅斯方面,最開始普京政府對烏克蘭是存在低估的,其依舊認為烏克蘭政府軍抵抗意誌和2014年相差不大,俄軍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就殲滅烏軍。為了收復民心,降低輿論壓力,俄軍選擇了緩慢推進的策略,在城市攻堅的過程中限制重武器的使用,企圖用圍困的辦法讓基輔斷糧,以圖策反基輔內部。為了增加心理戰效果,疊加經費不足,俄軍並未透過電磁壓制的手段讓基輔斷網,以方便讓基輔軍民接受到俄羅斯宣傳攻勢。這就給了烏克蘭機會。

澤連斯基在基輔保衛戰中的表現大大超出預期:

澤連斯基雖然存在戰略短視問題,輕信美國可以讓其加入北約的諾言,貿然對東烏叛軍動手,引起俄羅斯反彈。但在基輔保衛戰中,澤連斯基在智勇雙全方面卻大大超出預期。首先他把家人安置在基輔,而且在開戰前就拒絕了英美讓其逃亡國外的建議,選擇留在基輔,與當地軍民共進退(當然一個原因可能是因為俄羅斯控制了基輔的機場,澤連斯基想逃也逃不出去)。這種勇氣大大鼓舞了基輔軍民的士氣。

另一方面,作為演員出身的澤連斯基,充分地發揮了表演天賦。最開始的時候,澤連斯基急於與普京談判,這就迷惑了普京,使其以為烏克蘭不堪一擊,出於收復民心的考慮俄軍放慢了進攻腳步。之後,澤連斯基又發表了烏克蘭已經被北約拋棄的言論,使整個烏克蘭都陷入了一種悲傷的境地,但俗話說,哀兵必勝,驕兵必敗。作為哀兵,烏軍雖然整體實力與作為驕兵的俄軍有很大差距,但烏軍卻被激發出了很強的戰鬥意願。再之後,澤連斯基又透過手機影片直播的方式,一次又一次地鼓舞烏克蘭軍民,保證自己與基輔同在,並強調這場戰爭不僅是為了保衛烏克蘭,也是為了保衛歐洲。呼籲歐洲各國公民都積極加入烏克蘭這一邊,與俄羅斯戰鬥。

歐洲多國人民遊行,要求政府支持烏克蘭。

歐洲民意失控也造成歐洲對俄羅斯經濟制裁大大升級,歐盟宣布向俄羅斯飛機關閉歐盟領空,把俄羅斯一批銀行從SWIFT系統剔除,籌備停止與俄羅斯央行之間的匯款業務,同時凍結俄央行在歐盟國家的資產。客觀來說歐盟這麽做未必符合其自身利益,因為離開了俄羅斯的油氣供應,歐盟也會受到很大損害,且歐俄對立的結果就是便宜了美國。但當下歐盟的政策已經完全被民意倒逼著走,歐俄對立有失控風險。

俄烏戰爭應該是流動互聯網興盛以來第一次大型戰爭,戰前大多數政治家都沒能想到影片直播和互聯網傳媒能對民意和外交政策產生那麽大影響。普京沒想到,馬克龍和朔爾茨沒想到,拜登也沒想到。如果普京提前知道會是這種結果,俄烏戰爭絕不會是這種打法。

這就使得俄羅斯相當被動,俄軍之前的策略是想圍困基輔以迫降,減少平民傷亡,不戰而屈人之兵。但由於北約武器的流入,現在俄軍報上去的戰損率非常高,大量坦克被烏克蘭反坦克武器擊毀。要知道一輛坦克得上百萬美元,一枚反坦克導彈僅十多萬美元。照這麽打下去,俄軍會吃很大虧。

烏克蘭公路路線圖:

不過在某種程度上,本次俄軍在戰略上也存在一定問題。既想限制重武器使用以避免平民傷亡、收復人心,又想快速推進、利用時間差和空間差來占領大半個烏克蘭,這樣是不現實的。值得學習的是三國時期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為了蠶食隴西三郡,諸葛亮派出了多支部隊阻擊魏軍。比如趙雲、鄧芝等人兵出箕谷,迷惑並吸引魏軍主力;再派馬謖、王平鎮守街亭,利用地形優勢堵住魏國援軍。自古以來高明的戰略一定伴隨著分兵和迂回,但在本次俄烏戰爭中,由於俄羅斯太自信能快速拿下基輔,並未大量分兵。

其中俄軍本可以有兩種策略以避免當下困局:

1、動員大部份兵力,起碼得50萬人,從北、東、南三個方向全力進攻烏克蘭,並取消對重武器的的限制,將空軍也全部派上用場,一鼓作氣將烏克蘭切割成兩部份,之後再迂回包抄東烏守軍。二戰期間德國為了入侵波蘭發動了90萬大軍,這還是有蘇聯配合的情況下,才完成了對波蘭的閃電戰。普京自信滿滿以為20萬人就能打垮烏克蘭,犯了輕敵的錯誤。這也是因為之前俄軍在敘利亞和哈薩克的行動太順了,以致於普京以為俄軍也能在烏克蘭復制之前的戰果。

2、如果非要緩慢推進,靠封鎖基輔來勸降。那就應該進行分兵,調一支5萬人的精銳部隊從烏克蘭西北方向殺入,快速機動,繞開大城市和人口密集區,沿著公路線和鐵路線南下,掐斷交通線;部署S400防空導彈系統,控制空域,鎖死歐盟援烏之路。黑海艦隊對敖德薩州主幹道進行破壞,阻止來自羅馬尼亞方向的物資流入。這樣俄軍就能封鎖住烏克蘭邊境線(摩爾多瓦不是北約國家,且跟烏克蘭有領土糾紛,應該會恪守中立,烏摩邊境不需要封鎖),歐盟想援助烏克蘭就會變得很困難。畢竟等烏克蘭積雪融化,到處都是沼澤,在公路和鐵路都被封鎖的情況下歐盟的運輸車輛只能在泥濘之中行走,物資運輸就會變得很困難。等歐盟物資交到烏克蘭軍隊手中的時候,基輔說不定已經被攻下了。

總之,當前來看俄軍有點騎虎難下的感覺,北約有很多高精尖武器,能對俄軍造成大量殺傷。舉個例子,假如美國為烏克蘭提供AIM—120空對空導彈,俄羅斯的空軍優勢就有可能被逆轉,因為對於第三代戰鬥機而言,空空導彈效能比戰鬥機本身效能更重要。

普京現在有點進退兩難,因為俄羅斯相當於在跟整個歐洲打,烏克蘭現在有槍有人,根本不怕跟俄羅斯持久戰,這也可以理解為什麽俄羅斯要開啟核威懾,就是想阻止北約援助烏克蘭。不過在當前的歐洲輿情面前,俄羅斯的核威懾不知道會不會適得其反。另外俄軍本身戰力也不算很高,跟解放軍比起來差了一大截。由於經費缺失,俄羅斯缺乏足夠的精準制導炸彈,面對平民聚集的大城市束手無策,俄羅斯電子戰水平也沒有想象中那麽高,至少現在已經無力再讓基輔斷網。再這麽打下去普京可能會著急,因為進攻烏克蘭的俄軍很多都是普京的嫡系部隊,特別是空降傘兵更是其戰略王牌和心頭肉,如果在烏克蘭戰場大量消耗會損傷普京的政治資本。因此之後俄羅斯可能會選擇先讓基輔疏散一部份平民,然後放開對重武器的限制,猛烈攻堅,誓把基輔或哈爾科夫攻克下來。

二、假如俄軍失利,可能會出現的場景?

烏克蘭賣給中國的「瓦良格」號航母(現為海軍「遼寧」艦):

因為前些日子發了一些關於俄烏戰爭看法和探討收復台灣視窗期的文章,最近我遭到了很多台獨分子和境外勢力的圍攻。不過說實話,就個人情感而言,我並不喜歡俄羅斯,也不崇拜普京,歷史上俄羅斯畢竟從中國手裏面掠奪了大量土地。拋開立場的話,我反而更喜歡烏克蘭,因為90年代乃至00年代的時候烏克蘭對中國軍事工業有很大幫助,烏克蘭曾頂著西方壓力,向中國出口了「瓦良格」號航母(也就是中國第一艘航母「遼寧號」)、R27空空導彈、伊爾78空中加油機、「野牛」大型氣墊登陸艇等先進武器,這可都是好家夥,從其他地方很難買到。中烏之間沒有歷史仇恨也沒有地緣沖突,很多烏克蘭科研人員後來跑到中國效力。另一方面,還是拋開立場看問題,當前烏克蘭所面臨的局勢和上個世紀30年代中國所面臨的局勢類似,在台灣丟了以後,東北又被日本蠶食,日軍步步緊逼,甚至產生了鯨吞中國的想法。因此對於烏克蘭人民的決意,我多少能感同身受。

本次俄烏戰爭,俄羅斯和北約都要承擔責任。首先是近幾十年來北約步步緊逼,持續壓縮俄羅斯戰略生存空間,威脅俄羅斯國家安全。但俄羅斯這次向烏克蘭發動進攻,又和普京的軍事冒險主義有關,這種軍事冒險主義甚至會牽連中國。因此中方才會在聯合國安理會上呼籲用和平手段解決爭端,靠對話的方式來管控分歧。

另一方面,本次俄烏戰爭爆發得太早,以致於中國在還沒完成經濟轉型和國防現代化之前就面臨牽連。現在的問題在於,在沒有外援的情況下,俄羅斯可能會陷入戰爭泥潭,俄軍傷亡就會持續增加,俄羅斯國內反戰情緒升溫。如果烏克蘭地方武裝透過遊擊戰的方式騷擾俄軍補給線,那俄軍後勤壓力就會大幅上升,俄軍士氣也會下降。從俄羅斯官方宣傳來看,普京政府的最低戰爭要求應該是拿下烏東三州並攻克基輔,扶持一個親俄的新政府,並修改憲法,保證永遠不加入北約。在這個問題上,普京很難退讓。假如俄軍在烏克蘭失利,就帶來很大的麻煩。俄羅斯反對派可能會得勢,普京有下台的可能。但這個不是最差的結果,最差的結果是俄羅斯親西方派上台,執掌俄羅斯國家大政方針,那中國就會面臨很大的地緣和外交風險。

當前局勢仍在俄軍掌控中,但在北約幹預的情況下,俄軍無論是強攻還是封鎖均會增加軍隊傷亡,動搖普京執政根基,這是普京不能接受的。俄羅斯的核威懾以及遭受的歐洲民意反彈,讓中國陷入了很大的外交被動,如果之後事態進一步升級,應該謹慎處理與俄羅斯關系,避免被其外交綁架。還是那句話,中俄是合作關系,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方,我們沒有擔負對俄羅斯的軍事義務,也不應該被其拖下水,導致中歐全面對立。

三、最壞的情況下,可能會發生什麽?

拜登上台以來大力推動「美日印澳」四國機制:

自奧巴馬時代以來,美國已將中國視為頭號競爭對手,從奧巴馬的「重返亞太」政策和拜登的「印太戰略」均可以看出這點。拜登上任以來,先是挑唆烏克蘭危機以激化歐俄矛盾,讓歐盟代替美國來制衡俄羅斯。然後透過阿富汗撤軍和重新開機伊朗核協定談判來撤出中東,讓以色列、土耳其和伊朗形成三角制衡關系。在亞太,美國一方面加大對亞太地區軍事部署,另一方面積極推動「印太戰略」,先是打造「美日印澳」四國機制,然後又試圖將東南亞、北約卷入,形成一個反華包圍圈。未來來看,美國可能會舉全力對付中國,中國外部壓力不容樂觀。

本次俄烏戰爭最大的風險在於,如果俄軍失利,甚至是戰敗,普京執政的合法性可能會受到動搖,俄羅斯反對勢力可能會擡頭,這種情況下俄羅斯未來政局存在變數。無論是普京提前下台,還是在2024年大選中失利,新政府是否會繼續執行俄羅斯原有的外交政策值得擔憂。

最壞的情況下,如果俄羅斯親西方派上台,俄外交政策可能會試圖倒向西方。由於當前美國將中國視為頭號競爭對手,美國可能會采取聯俄反華的政策,如果屆時是共和黨上台,這種概率會更高。美國就有可能將俄羅斯拉入西方陣營,以白種人和基督教為締盟基礎,共同打壓中國崛起。

屆時,中國將陷入地緣噩夢,東有美日,南有越南,西南有印度,北有俄羅斯,這些國家都跟中國存在地緣矛盾/競爭關系。事實上全球有幾大強權——美國、中國、歐盟、俄羅斯,印度和日本各算半個,如果海外強權在遏制中國崛起方面都達成一致,那中國外部環境會極度惡化。

中國東北方向和蒙古方向是兩大地緣缺口:

假如俄羅斯加入西方陣營,中國將面臨海陸受限的局面。印度和中國之間隔了青藏高原,日本和中國之間隔了東海和北韓半島,從地緣上來看當前印度和日本對中國威脅並不大。但俄羅斯不一樣,中國北方防線最大的兩個缺口,一個是東北方向,一個是蒙古方向。從中俄邊境的三江平原發動進攻,順著京哈鐵路,就可以直抵錦州,卡住中國生命線。從蒙古方向發動進攻,就有可能快速推進至張家口,威脅京師安全。如果俄羅斯加入西方陣營,中國將面臨海陸受限的局面。因為俄國遠東區域能對中國形成地緣壓制。再加上美國國力加持,或使中國面臨兩線作戰的局面。

另一方面,日本和印度與中國存在地緣沖突和歷史問題,日本外交政策被美國捆綁,印度則希望承接因為中美交惡而從中國轉移出來的生產線,因此印日也有動機加入美國主導的反華包圍圈。在失去俄羅斯威脅後,歐盟雖然不太可能全面倒向美國,但可能也會對中國使絆子,因為中歐在經貿上也存在競爭關系。

一戰的德國面臨兩線作戰的難題:

這樣一來,中國就有可能會陷入一戰前德國被四麪包圍的的局面,19世紀末德國最大的地緣噩夢就是法俄結盟。俾斯麥主政的時候對這點心知肚明,他一直推行德奧俄三國同盟,盡力去調和奧匈帝國與俄國的矛盾。但俾斯麥之後德國卻疏遠了俄國,導致俄國最終與法國走向結盟,德國的地緣災難就此爆發。

作為後起之秀,德國與法國存在歷史仇恨,與英國存在利益沖突,但如果德國只是面對英法的話,尚有喘息之地,因為法國國力與德國有很大差距,英國雖然海軍很強但陸軍不太行,因此單靠英法,是搬不倒德國的。但加上俄國後,局勢就失去了平衡,德國要在海上與英國競爭,在西歐與法國展開對抗,在東歐與俄國展開較量。俗話說雙拳難敵四手,雖然德國是歐洲第一強國,但也無法同時打敗那麽多敵人。一戰爆發後,德國執行施裏芬計劃,試圖利用俄軍動員緩慢的時間差,先在西線打敗英法聯軍,然後再掉頭向東解決俄國。但最終卻因為鐵絲網、壕溝、機槍的發明而導致計劃失敗,德國陷入持久戰,最終被拖垮。

如今的中國或多或少也面臨當初德國所面臨的地緣問題。中國與日本、印度存在地緣沖突和歷史糾葛,與美國則面臨修昔底德陷阱,如果只是美日印都還好解決,如果有一天俄羅斯倒向西方,那中國就會面臨被四麪包圍的地緣災難,中國的地緣環境就有可能回到上個世紀60年代。

假如俄羅斯倒下,中亞國家可能也會改旗易幟,中國將陷入海陸包圍網:

在最悲觀的情況下,假如俄羅斯倒向西方,那東歐、中亞和中東的很多國家可能會改旗易幟,比如哈薩克、白俄羅斯等,如果美軍加大對中亞的軍事部署,屆時中國西北部也會出現防衛上的缺口,新疆地區可能會更容易被滲透。除此之外,包括伊朗、北韓、巴基斯坦等國家對華政策也可能會搖擺,不排除這些國家部份倒向美國的可能。屆時,中國所面臨的將不再是以第一島鏈和第二島鏈為主的海上包圍圈,而是一個以美國為主導,包括了日本、南韓、東南亞、印度、中亞、俄羅斯在內的海陸雙重包圍圈,歐盟也樂於在中美對抗中漁翁得利。這樣一來,中國的地緣環境就會比現在更加險峻。畢竟在中俄聯手的情況下,中國可以重海輕陸,如果俄羅斯倒向西方,中國就只能同時維持龐大的海軍和陸軍了。

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可以有兩種選擇:

1、慫恿中國周邊國家與中國進行軍備競賽,逼迫中國大力砸錢發展海軍和陸軍,用對付蘇聯那樣的辦法拖垮中國經濟。

2、復制烏克蘭模式,美國慫恿台灣加入北約,逼迫中國大陸出手,然後聯合西方共同制裁中國,使中國陷入戰爭和經濟泥潭。

不管是哪種方式,美國都可以以很小代價拖垮中國經濟,曾經美國靠軍備競賽拖垮蘇聯,現今美國靠烏克蘭危機削弱俄羅斯。假如未來俄羅斯因為扛不住而倒向西方,下一個被對付的目標就是中國。

因此俄羅斯決不能在現在這個時候倒下。 未來10年中國崛起還需要俄羅斯當擋箭牌,為中國分散西方火力。即便俄羅斯在這場戰爭中受到很大削弱,也要避免其倒向西方,否則未來中國將獨木難支。現在不應該再那麽地關註股票、樓市之類的問題,而是應該高度重視俄烏戰爭風險,雖然只是小概率事件,但一旦發生,將深刻影響到14億人的命運。

雖然當前戰爭主動權仍掌握在俄軍手中,但假如之後出現俄軍接連失利甚至是戰敗等小概率事件,中國可以及時出面調停,充當俄羅斯和西方之間的潤滑劑。談判的條件可以很靈活,比如說:1、烏克蘭不加入北約;2、雙方回到戰前狀態;3、歐盟取消對俄羅斯Swift制裁;4、繼續維持東烏自治和【明斯克協定】等,爭取都給俄烏雙方一個台階下,避免對俄羅斯政府威信造成太大沖擊,這也符合中國追求和平與對話的外交慣例。

四、流動互聯網的普及容易造成輿情失控,影響國家政策

流動互聯網的普及使資訊傳播效率大幅提升:

俄烏戰爭是流動互聯網普及以來所爆發的第一次大型戰爭,很多人都透過手機線上觀看了戰爭過程。流動互聯網的一大特點是大幅提升了資訊傳播效率,甚至有時候會使輿情越來越難以得到控制,以致於出現民意綁架政府的現象。

本次俄烏戰爭,一開始普京的判斷是:由於俄德之間有深厚的能源合作,因此如果俄羅斯進攻烏克蘭,德國可能會袖手旁觀。事實上德國一開始確實是這麽做的,僅為烏克蘭提供了5000頂頭盔和野戰醫院。但在戰爭爆發後,由於手機直播的原因,歐洲民眾大多透過直播觀看了戰爭過程,再加上澤連斯基出色的表演,大大激發了歐洲的民意,歐洲民眾開始大規模遊行,要求政府對俄施壓。由於歐洲輿情失控,歐盟各國政策被民意綁架,出台了很多與俄羅斯兩敗俱傷的政策。比如將俄羅斯部份銀行踢出Swift、加大對烏克蘭致命性武器援助,德國甚至打算中斷與俄羅斯的能源合作,重新搞煤炭和核電。假如歐俄之間的能源合作破裂,那歐俄之後可能會進一步喪失合作空間。

歐俄關系破裂的最大受益者是美國,這也是為什麽美國太空軍會以馬斯克的名義為基輔提供「星鏈」技術支持,因為保持烏克蘭網絡通訊暢通能夠更好地激化歐洲輿情,使歐俄進一步對立,走向兩敗俱傷的境地,畢竟將俄羅斯剔出Swift的成本大部份由歐盟承擔。另外,現在美國也不擔憂俄烏戰爭結果了,因為無論烏克蘭是加入歐盟還是被俄羅斯侵吞,最終都會導致歐俄之間失去緩沖國。而且美國透過激化歐洲民意,使歐盟間接以軍事手段介入烏克蘭局勢,那美軍也無需再大量增兵歐洲,可以將精力拿來對付中國。

局勢發展到這種程度的話,必要的時候中國應該出面調停。因為歐俄對立現階段並不符合中國利益,事實上中俄德法如果聯手的話亞歐大陸傳檄而定,完全有可能將英美趕出亞歐大陸。之前中俄之間油氣采用歐元結算就是為了爭取歐盟,德法兩國領導人也一直反對北約東擴。歐俄對立會導致亞歐大陸東西聯動的戰略破產,一帶一路和中歐班列也會受到影響,這並不符合中國利益。因此,之後如果戰局陷入持久戰,且美國遲遲不向歐洲增兵,中國應積極充當歐俄之間的調停者。

五、如何看待美國介入尼泊爾局勢?

這些年輿論有一種傾向,喜歡盲目貶低國外。比如拜登,經常被認為是「老年癡呆」,比如印度,經常被認為落後而愚蠢。這種過分情敵的論調可能會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比如這次俄烏戰爭,俄羅斯就是失誤在低估了烏克蘭的抵抗意誌,也低估了澤連斯基作為理想主義者的堅守決心。因此我們應該引以為戒,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

其實研究拜登上台後的政策,可以發現他內政一塌糊塗,比如3萬億的「重建美好法案」泡湯、沒有控制住新冠疫情、也沒能執行反壟斷政策,但那也是因為美國國會黨爭太厲害,各方都有自己小算盤,以致於很難達成一致。但在外交政策方面,拜登顯示出了他從政50年的老辣經驗,外交水平比杜林普這種政治素人強太多。杜林普雖然對外很強硬,但務虛不務實,經常選擇魚死網破的打法,他在任期間,德國和俄羅斯眉來眼去,「北溪2號」也有序推進,如果杜林普一直在任,那今天「北溪2號」估計都投入營運了,德國和俄羅斯也可以攜手並進,帶領歐洲走向輝煌。杜林普執行期間還粗暴地撕毀了「伊核協定」,也未能及時撤出阿富汗駐軍,導致美國繼續深陷中東泥潭。而且杜林普經常對北約盟友施壓,一會索要經費,一會加關稅,導致美國盟友對其離心離德。

年輕時的拜登:

但拜登上台之後,美國外交手段從簡單粗暴轉變為陰險毒辣。比如挑動烏克蘭危機,將盎格魯撒克遜人挑撥離間、離岸制衡的手段發揮得淋漓盡致。事實上當前來看烏克蘭危機給美國帶來的利益比拜登之前預測得還要高,不僅歐洲資本大量回流美國,歐盟甚至都間接卷入戰爭之中。所以不應再繼續貶低拜登能力,而是要深入了解拜登離岸制衡政策的精髓,研究應對之策。

尼泊爾是中印之間緩沖國,假如美國介入,中印邊境恐得太平:

這不,烏克蘭危機還沒結束,拜登就開始圖謀尼泊爾了。我們知道世界有三大緩沖國:烏克蘭、蒙古、尼泊爾,分別是歐俄、中俄、中印之間的緩沖國,烏克蘭已經被美國搞了一波;由於中俄關系比較牢固,蒙古美國拱不動;因此拜登又開始把壞心思盯向了尼泊爾。

近日,尼泊爾批準了與美國簽署的 「千年挑戰計劃」協定(MCC),該協定規定美國政府「援助」5億美元用於尼泊爾國內基礎設施建設,計劃建設315千米長的雙回路輸電路線、改善道路條件等專案。表面上看只是經濟協定,但實則不然,美國可能想以經濟援助為誘餌,將尼泊爾拉攏到「印太戰略」裏面。俗話說吃人嘴軟,冷戰期美國就是透過馬歇爾協定將西歐拉攏至自己陣營的。隨著美資進入,尼泊爾親美勢力可能會擡頭,保不準哪天美國就順勢誘惑尼泊爾加入其印太軍事同盟。

當然美國不會真心實意保護尼泊爾的,它會幹的事情就是把尼泊爾丟給印度,讓印度來協防。印度經濟和人口重心都在北面的恒河平原,早就想在青藏高原建立緩沖區。如果印度政府沒看清局勢,一貪心就把尼泊爾給「軍事化」了,那中印邊境就再無寧日。

中印邊境和中尼邊境長度相差不大:

中印邊境長度1700公裏,中尼邊境長度1400公裏,兩者相差不大。如果印軍進駐,尼泊爾也軍事化了,那中印地緣矛盾會變得非常大,如果不丹也加入進來,那意味著中印之間有三千多公裏長度的邊境線,長期軍事對峙將是很難避免的事情。

就當前來看,中印邊境主要分為西段(阿克賽欽)、中段、東段(藏南)等區域,過去雙方在此產生過軍事對峙和沖突。如果之後尼泊爾也加進來,情況會復雜得多,西藏的交通大動脈——新藏公路、西藏的重要水源——雅魯藏布江都會受到威脅,在這種情況下,為了保衛西藏安全,中國可能就得加大在西藏地區的軍力部署。我們知道青藏高原氣候惡劣、海拔非常高,對人力和裝備都有很大損耗,需要比對面印軍駐派更強的軍力才能保持地緣平衡。這樣一來,中國就必須消耗大量資金用於在國土西南面部署陸軍,用於發展海軍的軍費就會受到影響。

更糟糕的是,如果美國透過撬動尼泊爾這個地緣杠桿以破壞中印關系的陰謀得逞,印度可能就會被綁架到美國的反華戰車之中,成為美國遏制中國的先鋒。好比此次烏克蘭危機,明明歐俄都會因此受害,但雙方都別無退路。

因此,為了防止尼泊爾成為下一個烏克蘭,中印之間應該攜手合作。當今的形勢是中俄共同面對西方圍堵,因此印度的立場很重要,印度與中國有矛盾,但與俄羅斯關系較好,與美國則既有矛盾也有合作。在當前的節骨眼上,應該摒棄成見,主動推動中俄印友好協作關系。假如俄軍在烏克蘭受阻,應該爭取讓印度一同幫忙緩和烏克蘭局勢,共同成為調停的第三方。中印也應該聯手反對所謂的「千年挑戰計劃」協定,共同反對美國將尼泊爾問題政治化。畢竟在反對美國霸權方面,印度也有一定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