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哪些知識越了解越覺得『對這個世界很絕望』?

2019-07-18新聞

叔公呢~是個情緒穩定的老頭兒,「絕望」這種情緒叔公好多年沒有體會過啦,但還是想和你們年輕人分享分享!

如果說你的思想、行為是不受自己支配的,你感到絕望嗎?

為什麽這麽說?聽叔公給你慢慢道來:

你今天吃了啥?米飯、蔬菜、魚肉?好吃嗎?

好吧,不管你的回答是啥,你對食物的選擇也許並不完全由你自己決定的。什麽?你說是媽媽決定的?也沒錯,但叔公想說的是你腸道中的微生物。

你的腸道棲息著一千到兩千種,數量多達百萬億的微生物,這些微生物和你的基因相互作用,它們不僅和你的健康息息相關,還可能影響你的大腦。

在你吃下某種食物後,腸道菌群會對此作出反應,並分泌一些物質作用到你的大腦,於是,你對這個食物產生了喜愛或是討厭的感覺(嗯,以後你想吃垃圾食品可以直接甩鍋給腸道菌群)。

對食物的選擇只是腸道菌群影響你大腦和行為一部份,科學家曾經對老鼠做過相關研究,腸道菌群的變化會導致老鼠某些行為異常,相比於正常老鼠,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分泌量高了一倍,活動也不那麽焦慮與謹慎,更願意在開放的空間裏四處走動。

進一步的,研究人員用老鼠跨越高架平台的決策時間作為結果,發現改變老鼠的腸道菌群能影響老鼠的決策時間,也就是可以控制老鼠的腸道菌群來使老鼠變得膽小或者膽大。

你可能會問老鼠和人有什麽關系?這確實很難說,但至少老鼠可以作為一個模型,來證明微生物是否會參與生物思考和行動的過程。

有研究顯示:有些細菌能透過交感神經對大腦施加影響,細菌能產生神經遞質和其他神經調節劑,不過目前人們還不清楚這些訊號是如何在腸道工作以及大腦是如何傳遞和解釋的。

還有一種理論認為,細胞因子和一些細菌細胞壁成分刺激大腦中的某些細胞,這種相互作用反過來會產生更多的細胞因子,以及一氧化氮等對神經元有毒的分子。

得出的結論是:影響情緒的神經遞質,可能影響大腦功能的其他方面。

除了人體腸道內的菌群,外來的寄生蟲也可能影響人的行為,比如剛地弓形蟲:

感染了剛地弓形蟲的人,膽子會變大,有更高概率做出一些冒險舉動,有數據顯示,感染了剛地弓形蟲的人,出車禍的概率是正常人的2.6倍。

比細菌和寄生蟲更強大的,還有反轉錄病毒:

它們在宿主體內轉變為基因後會一直參與人類基因遺傳的過程,成為人體的一部份,人類的基因中竟大約有8%是由反轉錄病毒轉變而來。也就是說反轉錄一直參與人類的繁衍和前進演化得過程。

看到這裏,你們感受到「絕望」了嗎?叔公一直覺得,知識是應該給人帶來希望而不是絕望,它讓我們對自己以及自然有更多的認知,對未來有更大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