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如果諸葛亮和司馬懿互換東家,三國的結局會有什麽不同嗎?

2024-01-09新聞

最近【三國演義】看得上癮,被各種戰術策略、奇兵巧技迷得七葷八素。雖然知道【三國演義】作為小說,與真實的歷史情況有一定的差距,但是我認為正是因為小說裏有一些文學手法的處理,才更能夠讓人感受到戰況沖突的跌宕起伏,人物形象的特征也更加鮮明。


司馬懿與諸葛亮都是天縱英才的政治家、軍事家。從戰爭的過程與結局來看,孔明、仲達倆人的才智謀略大體相當,可謂是棋逢對手,將遇良才。


但是如果想要真正搞懂他們互換東家之後是否可以改變結局的話,至少要從兩大方面來進行分析:


一、所屬陣營實力
我相信大多數人都跟我一樣,對於諸葛亮有一層偶像濾鏡,足智多謀神機妙算的臥龍先生可是金子中的金子,不論在哪個陣營都會閃閃發光。不過從理智的角度出發,我們都明白國與國之間的PK不僅僅依靠某個關鍵人物,三國之間,或者說蜀魏之間的較量,也不是諸葛亮和司馬懿、劉備和曹操的個人掰頭,靠的是綜合國力的競爭。
所以就算諸葛亮和司馬懿互換東家,三國的結局還是要考慮各自陣營的綜合實力。


魏:實力雄厚
經濟:上遊
人口:上遊
面積:上遊


經濟代表著兵力,人口代表著生產力,事實上魏國在三國時期綜合實力始終排在第一。但是魏國的軍事實力隨著曹真等帥才的相繼雕零,實際上是處於下坡的。我們要結合五次北伐一起看,才能看出一些端倪。
第1 次北伐上半場以及第2、3 次北代,魏軍與蜀漢接壤的西北戰區地方雜牌軍+邊軍不能禦敵」,兵力少、戰鬥力弱,不具備和諸葛亮帶領的蜀漢中央車正面對抗的能力,只能各種猥瑣發育。
第 4、5 次北伐,司馬懿成為西北戰區戰區司令,在上邽之戰中,司馬懿帶著兩萬曹魏中央軍+數千雜牌軍+五千民兵也打不過諸葛亮 5-6 萬中央軍。所以在司馬懿時期,曹魏經濟實力雄厚,但是軍事上和曹操時期相比已經處於下坡路,沒辦法對諸葛亮形成軍事優勢。


蜀:中規中矩
經濟:中遊
人口:中遊
面積:中遊


地勢上:蜀漢地勢占據優勢,屬於易守難攻;司馬懿面臨的是一個仰攻的局面;
經濟上:蜀國綜合層面上長期弱於魏國。
軍事上:諸葛亮用兵、練兵,陣法都是一把好手,無論正戰、逆戰、襲戰、陣戰,魏國都不是對手。但是因為諸葛亮是從漢中運糧,司馬懿從長安運糧。諸葛亮的糧道是司馬懿的十倍長,所以只要打持久戰,諸葛亮必敗,這就是守勢如攻,以退為進。


總結: 所屬陣營實力上 分析,諸葛亮和司馬懿互換東家的話,蜀漢可能會更早滅亡,但整體局面不會有大的改變,畢竟人力有時盡。


二、陣前交手例項復盤---上邽之戰
在真實的歷史中,兩人雖然有過不少較量,但真正能夠稱得上正面對決的,就只有發生在231年的上邽之戰。上邽之戰(也稱上邽-鹵城之戰),是諸葛亮和司馬懿唯一一次真刀真槍的正面交鋒,也能直接對比出兩個人的能力。


第四次北伐的上邽之戰,其實司馬懿也不是一開始就采取守勢的。
①戰爭初期: 諸葛亮留下一小部份兵力圍攻祁山堡。並在祁山東北方修建一座鹵城,確保糧道安全。自己親率主力前往上邽收割隴上小麥。
②戰爭中期: 魏將賈嗣和魏平固守祁山堡,趕緊向曹叡告急。為了搶時間,司馬懿安排戴陵率領四千人走渭水,搶先占領上邽。一月份到達的費曜和戴陵和郭淮合兵一處,決定率先出戰,截殺諸葛亮。結果這三人被諸葛亮打的大敗,被迫退守上邽城內。
③戰爭膠著期: 四月,司馬懿率主力駐守在上邽以東,依險要地勢,但不與之交戰。諸葛亮在看到司馬懿堅守不戰後,立即收割上邽的青麥,沒熟的麥田則一律破壞。等諸葛亮入駐鹵域後,司馬懿在鹵城以北紮營,就是不進攻。
④戰爭尾期: 諸葛亮看司馬懿不打,於是一生謹慎的他做出了此生最大膽的決定:撤回祁山堡的圍軍,全軍聚守鹵城。司馬懿在看到諸葛亮主動「落入陷阱」,自己又軍糧告罄,於是決定出擊。派張郃進攻鹵城以南「自己親率主力迎戰諸葛亮。諸葛亮率魏延、吳懿正面迎戰,最後戰果是「獲用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警三千一百張,宣王還保營」


此役,司馬懿場面上輸的很難看,諸葛亮以縝密的謀劃和大膽的行動完全掌握了主動,不僅將上邽之麥盡數收走,並在兵力處於劣勢的情況下重創魏軍,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展露無遺。軍事都是為政治服務的,在當時魏國強,而蜀國弱的情勢下,即使魏國多幾次上邽之戰這樣的戰敗,也無傷筋骨,但蜀漢有了一次街亭之敗,從此再也沒有了能夠北伐中原勝利的希望。所以即使諸葛亮和司馬懿互換東家,三國的結局大概率也不會有什麽不同。


從這場戰役中也可以看出,打仗過程中的後勤是非常重要的。像上邽之戰中,諸葛亮要不是開始就投入了不小的人力修建了鹵城這座險要的關隘要城,並且非常重視己方和敵方的後勤,也不會有後來的上邽大捷,像這種大型的國戰是需要一個國家提前做好大量的後勤準備和兵力鋪墊的。但後勤掌管的並不僅僅只是糧草,像是補給、物資、裝備等等,都是打響一場戰役必不可少的內容。


三、徐州之戰


三國時期除了官渡之戰、赤壁之戰這種比較著名的戰爭以外,還有一場影響了許多人後來命運的戰爭也非常值得分析,那就是徐州之戰,


徐州之戰總共有四次,前兩次徐州之戰是曹操東征陶謙報父仇,主力由曹操率領,從濟陰郡南下,目標直指徐州的彭城、下邳(運用了圍魏救趙之計,曹操的戰略是用偏師對抗陶謙的主力,自己的主力向敵人防守薄弱南邊發起突進),結果曹軍大勝;第三次徐州之戰是曹操誅滅呂布;而第四次則是曹操和劉備,這兩個司馬懿和諸葛亮未來的東家之戰。


徐州之戰前曹操只有一州,到徐州之戰後,曹操能夠和北方最大的諸侯袁紹進行官渡之戰,它直接見證了曹操的崛起;在徐州,劉備和屬下不僅鍛煉成熟了軍事技能,也完成了他此生最大的本錢積累---仁義和人望,徐州也見證了劉備在遇到諸葛亮之前「黎明前的黑夜」。


這場戰爭如果換做司馬懿和諸葛亮來打,我相信會有完全不同的結局。雖然這兩個人傑已經作古,但是我們還可以透過像【霸業】這樣的三國策略型遊戲來還原這場「別出聲面」的徐州之戰。戰爭一開始,對面的諸葛亮讓關羽鎮守徐州大本營下邳,自己引兵扼守徐州西大門小沛。我方派兵突進下邳,結果首戰落敗,徐州仍舊掌握在了諸葛亮手中。


首戰失利之後,我方及時調整了戰略,派兵率先撲殺挺進小沛,諸葛亮看到大軍壓近選擇了和我們這邊的大部隊決戰,不過因為我們提前開啟了征兵功能,可以在戰敗後及時補充兵力,使用加速行軍功能快速趕到戰場繼續作戰,所以在這場決戰的消耗戰中擊垮了諸葛亮的先遣隊,緩緩靠近包圍了小沛城墻。雖然諸葛亮又冒險派出了一只小隊去側翼佯攻我們,但是由於我們戰力和兵力上的碾壓,結果還是合圍了諸葛亮的部隊,攻下了小沛。


遊戲中可以自由的招募三國英雄進行國戰,在沙盤上進行戰役的實戰推演。比如有一場戰鬥是魏蜀吳。誰先率先點火徐州-長安-零陵這三大主元寶城,誰就能先占得搶占元寶城的先機及歸屬權。按照道理,魏國應該爭奪長安,吳國應該爭奪徐州,蜀國則應該爭奪零陵。但是戰爭剛開始,魏國就已經堵死了吳國關城廬江,不給吳國利用廬江密道直接通往徐州的機會,直接表現出要把長安和徐州都吃下的戰略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