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淮海中路林立的商圈之間,一座「音樂城堡」吸引了市民的註目。如今,隨著上海音樂學院圍墻拆除以及整體建築的修繕提升,學院內更多的歷史建築也展現在人們眼前,其中包括淮海中路1209號——現為「上海城市音樂會客廳」,原名「天賜大宅」。現在可以透過上海音樂學院官方微信公眾號預約參觀,元旦起免費對外開放。
淮海中路1209號,現為「上海城市音樂會客廳」,原名「天賜大宅」。攝影:吳宇翔
淮海中路1209號 攝影:吳宇翔
位於淮海中路1209號的大宅是上音校園內歷史最悠久的建築之一。大宅總建築面積達1933平方米,始建於1912年,建築為法國文藝復興風格,建成時曾有「天賜大宅」的別名。大宅曾一度由紅楓婦產醫院使用,如今,這裏被稱為「城市會客廳」。
淮海中路1209號 攝影:吳宇翔
淮海中路1209號 攝影:吳宇翔
在上音校園多座歷史建築的修繕過程中,上海章明建築設計事務所負責了淮海中路1189號、1199號與1209號的修繕。作為設計團隊的一員,建築師高韻之告訴澎湃新聞,1209號建築是三幢建築裏體量最大、歷史最悠久的一幢,他們在修繕時盡可能保持建築的原汁原味,「比如底層有一個房間保留有仿造石膏天花的紙質壓模吊頂,這次我們是原樣保留,只用塗料重新刷了一下。還有房子裏的壁爐基本上也是歷史遺存的原始構件,我們把表面油漆洗掉之後,恢復了最早的清水油漆面層的效果。」
淮海中路1209號內部 上海章明建築設計事務所供圖
為了重現建築的「原汁原味」,設計團隊依據歷史照片和圖紙資料等,並結合現場判斷再得出設計方案,比如壁爐及木護墻板,他們需要把附著在表面的油漆清洗掉,暴露出原有材質,透過判斷材料及工藝來確定其建造年代和歷史價值。此外,在過去的商業使用中,「天賜大宅」的建築裏曾經被增加過電梯,這對於老建築的作用存在一定的破壞,「在這次的修繕中,我們拆除了電梯,恢復了歷史建築的歷史風貌,」高韻之說道。
在修繕過程中,如何將現代的器材「隱藏」在老建築的歷史風貌中,成為了設計團隊需要面對的一個難點。為此,高韻之介紹,他們第一次嘗試把整個空調系統放到一層的地壟墻裏,並且在地坪上開了出風口,而不是像通常那樣吊裝在天花上。使現代的電氣器材完全融入並弱化在歷史建築中,使歷史建築的風貌得到完美的體現。
上海城市音樂會客廳的音樂室,又名「鏡廳」。
在上海城市音樂會客廳的音樂室,上海音樂學院弦樂團演出維爾瓦第【四季】。上海音樂學院供圖
與此同時,針對上音的聲樂教學需求,需要將老的建築風貌與新的使用功能和工藝要求相結合。設計團隊和同濟建築聲學顧問密切配合,對建築的聲學功能予以重點設計及現場實驗。「考慮到音樂學院對於聲學的要求,我們在木地板下面做了隔音墊,使用雙層門窗起到防噪及隔音作用,此外,我們在二層墻面護墻板上加入了吸音的構造,」高韻之說道。
淮海中路1199號,被稱為「白色小洋樓」。
淮海中路1189號 上海章明建築設計事務所供圖
根據介紹,淮海中路1189號、1199號、1209號為第四批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1189號是一棟典型的英國花園建築風格的樓房,1199號是一棟三層磚混結構的現代風格花園洋房,被稱為「白色小洋樓」。這些建築建成於不同的歷史年代,是當時花園住宅的重要代表。設計團隊在梳理建築歷史時發現,1189號和1199號最初都屬於1209號的花園綠地,後續由不同時代的不同業主建造,「每個業主對建築的風格傾向都各不相同,這些建築的一大價值可能就在於不同時代的風格的匯集,」高韻之說,對設計團隊來說,需要把每棟房子原有的風貌風格呈現出來。
如今,上音校園的歷史建築將面向市民公眾開放,讓更多的人體驗上海的歷史文化。「原先大家在路上經過這些建築,可能無法走進去參觀,開放之後,市民可以近距離地接觸這些歷史建築。」歷史建築的開放如同「打通」了城市的毛細血管,「過去,我們只能看到沿街的建築立面,現在,你可以穿插到建築的花園裏,走到建築四周,近距離感受到建築的歷史風貌。」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