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她於9月1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59歲

2024-09-25新聞

澎湃新聞記者從北京糖尿病防治協會方面獲悉,中國共產黨黨員,北京糖尿病防治協會副理事長,應急總醫院內分泌科主任李洪梅教授,因病醫治無效,於2024年9月19日22:30在北京逝世,享年59歲。

李洪梅教授原籍遼寧阜新,自幼學習認真的她在1982年考入沈陽醫科大學醫療系。李洪梅教授因小時弟弟患病,家人四處輾轉求醫的艱辛,於是在高考填報誌願時,家人一致決定讓她學醫。五年的大學生涯,有辛苦也有美好。畢業後,她先在地方醫院工作了2年,又在中日友好醫院進修3年,於1994年調到應急總醫院。從大內科輪轉至固定的內分泌科,她從住院醫師一步步成長為主治醫師、副主任醫師、主任醫師,在1999年,年僅三十多歲的她接任內分泌科主任一職,成為當時醫院最年輕的科主任。

李洪梅教授不僅是醫學碩士、主任醫師,還是研究生導師,身兼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會營養學組的委員、中華醫學會北京內分泌分會委員、北京醫師學會內分泌專科分會理事等多項要職。她在醫學領域深耕多年,對內科的常見病、多發病及疑難病例有著高超的診治水平,尤其在糖尿病及其並行癥的診治方面表現卓越,如糖尿病末梢神經炎、糖尿病腎病、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等。同時,對於甲狀腺疾病、腦垂體和腎上腺疾病,她也有著豐富的經驗。此外,她還考取了三級心理咨詢師,對患者的心理疾病有著獨到的見解,連續多年獲批國家級繼續醫學教育專案及市級繼續醫學教育專案並成功舉辦,參加多項並主持(分中心負責人)國家級、部級科研立項,榮獲部級科研立項三等獎兩項,並在國內學術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

李洪梅教授以其專業素養和溫暖情懷,成為了眾多患者心中的健康守護者。對待患者,李洪梅教授始終堅持換位思考。她深知,對於絕大多數醫生來說,工作中的最大挑戰並非來自專業技術,而是如何與形形色色的患者良好溝通。「處理好和患者的關系是醫生的職責,首先要做到換位思考。」她常為患者考慮,開化驗單時能少抽一管血就少抽,能當天完成的檢查絕不拖延。為了讓患者盡快完成檢查,她甚至親自跑到檢查室去和醫生說情。在門診時,她也會盡量多和患者交流,時間一長,患者對她無比信任,甚至有的老病號一個月不見就會想念。她曾強調:「醫學不應該是冷冰冰的,醫生也不應與病人有距離感,而應該是溫暖的。」

早在2002年,李洪梅教授就意識到糖尿病發病的嚴峻形勢,帶領科室醫護人員開展糖尿病患者的教育工作,每月兩次,一次講課,一次咨詢。雖然人手緊張,但大家深知這項工作的重要性,都認真對待。在科裏住院的病人都會請營養師會診,計算所需熱量並制定飲食計劃,還會請眼科醫師會診看眼底、做肌電圖。李洪梅希望讓糖尿病患者受到長期的教育,尤其是讓年輕患者提高對糖尿病的重視。

衣著簡單,神態從容平糊,聲音輕柔好聽,這是李洪梅教授給我們留下的深刻印象。醫生職業的特殊性,讓李洪梅教授陪伴家人的時間少之又少。周六日、節假日,甚至大年三十在醫院值班都是家常便飯。不知道全中國幾百所三甲醫院裏,有多少像她這樣在瑣碎的科室日常管理和繁重的臨床工作中消耗了青春和歲月的女科室主任。和男主任們相比,她們身上似乎少了一些雄心、野心,但更多了一份女性的真善和熱情,這讓醫學顯得不那麽冰冷。

李洪梅教授經常參照葛均波院士的一段話:「醫學不是冰冷的技術主義,而應該註入良心的溫暖。醫生不僅是生命的工程師,更要努力成為患者心靈的按摩師。」她用自己的行動,詮釋著醫學的溫暖與力量。她的逝世是我協會的重大損失!(據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