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北京市政協委員盧長林:偏遠地區醫療幫扶需要新模式

2024-01-20新聞
中國醫療資源分布不均,在過去很長時間內,城市醫生進入鄉村進行幫扶,是平衡醫療資源分配、為鄉村居民提供優質醫療服務的途徑之一。但在大量的調研中,北京市民建界別政協委員、北京朝陽醫院心內科副主任盧長林發現,這種「上山下鄉」式的醫療幫扶,也存在效率不高、持續性不強等問題,而隨著技術的發展,遠端會診、網絡診療甚至遠端手術等都不再是難題,因此他建議轉變現有幫扶的低效情況,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區域化、分級、分層和網絡賦能的醫療幫扶模式和慢病長程管理體系。
北京市民建界別政協委員、北京朝陽醫院心內科副主任盧長林。 新京報記者 李木易 攝
城市醫生下鄉,必要但需改進模式
看病難是中國醫療體系長期存在的普遍問題 ,尤其是對那些相對偏遠和經濟、醫療發展水平相對滯後地區,要讓患者得到及時有效且優質的醫療診治服務,就需要創新機制。
當前,大城市醫生上山下鄉進行醫療幫扶,是平衡醫療衛生資源分布不均的重要方式,也是目前常用的方略 。盧長林發現,隨著社會的發展、技術的進步,這種方式也顯現出一些短板,「比如醫療資源浪費,往返路途上會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經濟成本,也難以保證做到高效持續的醫療服務,同時, 醫生在幫扶過程中,可能遇到非本專業的問題。再如,對慢病來說,這種幫扶難以形成持續有效的疾病管理模式,幫扶效果不顯著。還有危急重癥和復雜醫療的診療難以全面實作,某些特殊檢查和治療難以就地完成等。」他說。
類似的幫扶,在全球其他國家是如何進行的?又有哪些經驗可以借鑒?盧長林介紹,美國對醫療服務進行網絡全域內的整合,利用智能化手段,將醫生和各級醫療機構關聯在一起,再集約成系統性醫療服務網絡,以提供集約的多重醫療服務。日本擁有相對完善的偏遠地區醫療提供保障制度,透過設立偏遠診療單元和遠端診療等,對這些地區進行精準的醫療幫扶援助,以滿足多重需求。同時利用大數據和資訊化等智能化手段,打造多維度智能化的遠端醫療,大振幅降低成本,提質增效。「這些方式,我們都是可以借鑒的。」他說。
用新興技術,建立遠端幫扶模式
「我們需轉變現有幫扶的低效情景,打造區域化、分級、分層和網絡賦能的醫療幫扶模式和慢病長程管理體系,形成上下通暢、橫向聯合的整體醫療幫扶體系。」盧長林說。
當前,資訊和通訊技術不斷發展,尤其是智能化手機和通訊技術的革新,透過影片、音訊等方式,對患者進行可覆蓋式診療服務的模式已相對成熟 ,甚至遠端會診、遙控手術等也成為現實,盧長林建議,依托當地政府和醫療衛生系統,建立科學的遠端醫療服務中心,透過遠端網絡方式,定期對患者進行全方位的診療幫扶,模擬門診服務的模式,這不僅可以使患者有在上級大醫院看病的參與感和獲得感,就近得到優質且有效的醫療服務,還可節省患者和醫生往返路途中的大量時間,同時有效節約國家資源,甚至部份醫學專家可以利用碎片時間、一對一甚或一對多開展同質化診療服務,使中國現有的醫療資源得以充分利用。
而對於當地難以處理的急危重癥患者和疑難復雜病人,盧長林認為,首先可以與區域醫療機構或體系中的上級醫院醫生進行線上遠端會診 ,完成初步診療方案的制定,並可以根據患者情況定期溝通反饋協商,及時更新治療選擇、調整治療方案,「還可透過遠端會診,制定相應的分級診療和轉診服務方案,甚至可實作跨區域的雙向、多向轉診,在醫療專家診療指導下,患者也能回當地進行後續的治療和康復,如此一來可以大幅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他表示。
加強培訓宣教,提升基層醫療水平
新的醫療模式下,基層醫護人員是實施初級醫療工作的主體,針對性強、專業易懂、與時俱進、全覆蓋的醫療培訓就顯得十分必要。盧長林認為,可透過對當地醫護人員進行有效的、長程的遠端培訓,不斷提升當地醫療服務水平。當危急重癥發生時,醫護人員結合平時的培訓內容, 輔以遠端會診幫扶和指導,就可以明顯提升當地的醫療救治水平。
在具體的操作層面,盧長林建議,依托區域化的醫療體系,定期組織基層醫護人員前往上級醫院進修學習和培訓,還可開展「師帶徒」等模式,讓大醫院醫生定向培訓當地骨幹醫護人員,此外,大城市、三甲醫院的專業醫生,還可透過多媒體影片或遠端即時講解的科普宣教方式,幫扶基層醫生乃至患者。
當前,鄉村老齡化現象尤其突出,老年病、慢性病高發,建立長效幫扶機制尤為重要。盧長林認為,可透過網絡資訊和社交媒體賦能,利用微信、短訊等途徑,透過文字、電話和影片等方式,建立疾病分類、分層的醫患互助管理平台和體系,做到線上線下相結合,構建長程閉環的、有效的慢病管理模式。「如可以建立醫患互幫互助微信群,對患者提供隨訪、日常問題答疑等服務,還可透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工具,設計專業的管理軟件,建立‘虛擬醫生和虛擬醫院’,協助患者找到專業對口的醫療專家,進行慢病的日常全維度管理。」他說。
定向醫療幫扶,仍然非常必要
據健康中國戰略部署,要根據欠發達地區、偏遠地區醫療資源的特點,構建優質高效的醫療幫扶體系。而在當前,建立區域化、層次化、網格化和資訊化的遠端醫療幫扶服務新模式,可以讓當地百姓享受到高水平、同質化的醫療服務,也可使慢病得到有效的長期健康管理。
不過,一些高危復雜手術,或者基層確實難以完成的醫療工作,又該如何進行幫扶?盧長林認為,可以透過引入社會力量,借助誌願者的幫扶活動等,非週期性、定向開展目的性強、工作效率高的醫療支援工作。
「如嚴重的先天性脊柱側彎患者在高原、山區人群中更為常見,當地醫療條件有時難以滿足患者的救治需求,進而致畸致殘。在明確診斷後,可組織一定數量的患者前往大城市、大三甲醫院的骨科進行專科手術,術後平穩後,再回到當地進行康復訓練,這樣不僅提高了醫療救治效率,減少了不必要的醫療資源浪費,同時也有效幫扶了當地病患。再如復雜的心血管介入手術,往往僅需要1-2名高水平醫師就可完成,在新的幫扶模式下,可以依托較大的地方醫院,充分發揮社區等小的醫療單元,輻射整個區、縣有手術需求的心血管疾病患者,非週期性、定向組織高水平醫師前往當地進行手術,術後再透過遠端、長程、閉環的管理模式,對患者進行長期隨訪和慢病管理,這種醫療幫扶支援更有效,而且也節省時間和經濟成本。」他說。
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編輯 陳靜 校對 盧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