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時評】
作者:王皓田(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員)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這是中國首個以「銀發經濟」命名的政策檔。大力發展銀發經濟,有利於不斷增進老年人福祉、提高老年人生活品質,是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的重要體現,對推動以人口高質素發展支撐中國式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
從定義上看,銀發經濟是向老年人提供產品或服務,以及為老齡階段做準備等一系列經濟活動的總和。其服務物件既包含廣大老年群體,也包括為老齡階段做準備的人群,因此具有涉及面廣、產業鏈長、業態多元、潛力巨大等特征。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體改所課題組透過問卷調查的形式對老年人生活服務需求進行調研,調查發現老年人希望打造更適宜醫養服務介入的居家養老環境,完善助餐、助潔、助浴以及其他專業上門助老服務,加強老年教育、文化體育、旅遊服務等的供給等。因此,促進銀發經濟發展,關鍵在於著眼老年群體關註的重點領域、薄弱環節,將更多著眼點放在亟須解決的「刀刃」上,始終把解決老年人生活圈、身邊事的「急難愁盼」放在首位,著力解決老年人最關心最直接的利益問題,將增進老年人福祉落到實處、做到細處。
相關數據顯示,2023年末,中國60歲及以上人口近3億人,未來一段時期,老年人口規模將繼續增加,預計到本世紀中葉將達到5億人左右。隨著老年人群年齡結構的變化及其收入和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老年需求層次和消費結構也從相對單一的基本生活需要向健康管理、科技套用、情感交流、財產安全和自我實作等多維度需求轉變。促進銀發經濟發展,需要兼顧老年階段需求和備老階段準備,加快銀發經濟規模化、標準化、集群化、品牌化發展,培育高精尖產品和高品質服務模式,集中用力、精準發力,更好滿足老年人多層次多樣化需求,不斷增強老年人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發展銀發經濟要堅持問題導向和結果導向相結合。當前,中國銀發經濟產品和服務不斷豐富,但與人民群眾需求結構相比,仍存在供給總量不足、品質不優、缺乏龍頭企業和知名品牌等問題。相關統計顯示,目前中國銀發經濟規模在7萬億元左右,占GDP比重大約為6%。到2035年,銀發經濟規模將達到30萬億元左右,可謂行業發展空間廣闊、細分領域蓄勢待發。促進銀發經濟發展,需要在企業梯度培育、產業集群發展、品牌引領推進、渠道拓寬便利等方面加強政策支撐,持續激發銀發經濟的內生動力和市場活力。透過不斷完善支持銀發經濟創新發展的政策體系,多措並舉賦能銀發經濟高質素發展。具體而言,就是要完善優質企業梯度培育體系,形成上下遊協助、大中小融通發展的產業生態,構建國企、民企共同發展的格局,促進銀發經濟相關產業要素集聚,推動產業集群示範。同時,著力推進品牌化發展,積極組織參與國際知名展會,在國內相關影響力大的會展平台設定銀發經濟專區,不斷釋放和激發市場潛力,推動整體行業發展壯大。
當前,老年人消費需求的個人化、多樣化、品質化發展趨勢,各類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湧現,為老年經濟產業發展提質增效提供了澎湃動能。一方面,加強智能化、數碼化技術的創新套用與深度賦能,推進布局一批科技創新基地,謀劃一批前瞻性、戰略性科技攻關專案,支持各類經營主體加強技術、產品研發,推動諸如老年專用可穿戴健康監測器材、智能化流動終端、家庭助老機器人等產品和服務發展;另一方面,深化互聯網適老化和無障礙升級改造,進一步解決老年人在運用智能技術方面遇到的困難,適應智能時代,享受科技帶來的便利。未來,推動銀發經濟形成環境最佳化和活力迸發的發展新格局,還應進一步最佳化市場和消費環境,更大力度破除各種隱性壁壘,激發各類主體活力,促進多元經營主體有序競爭、平等發展。不斷豐富老年人消費場景,在全社會樹立健康老齡觀,鼓勵各類經營主體打造老年產品和服務展示體驗館,為老年人營造安全、便利、誠信的消費環境,讓老年人共享發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不斷增強老年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光明日報】(2024年01月26日 02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