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促進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建設

2024-02-03新聞
作者:劉艷(雲南農業大學)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真心愛才、悉心育才、傾心引才、精心用才,求賢若渴,不拘一格,把各方面優秀人才集聚到黨和人民事業中來」。習近平總書記用「求賢若渴」四個字,深刻表達了黨和國家廣聚天下英才的迫切需要和堅定決心。在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征程奮進之路上,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留學人才,創新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開辟國際化人才供給和人力資源儲備的新路徑,搶占國際競爭和創新發展的先機,為實作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新時代留學人才要時刻篤定「國之所需,吾之所向」的信念。留學生作為跨越世界各國不同文化的青年群體,是祖國未來發展的中堅力量,必須時刻篤定理想信念,以報效祖國、服務人民為己任,始終與黨同心同向同行,充分發揮自身融通中外的獨特優勢以及突破「卡脖子」關鍵技術、引領高新學科發展的比較優勢,敢於擔當重任,腳踏實地,在實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上奮勇前行,透過智慧和力量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新時代應培養具有全球治理能力的創新型留學人才。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提出一系列重要主張,發出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和全球文明倡議,為世界提供了重要國際公共產品和實踐平台,貢獻了中國智慧。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中國參與全球治理能力的提升,其中加強全球治理人才隊伍建設是關鍵之一。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參與全球治理需要一大批熟悉黨和國家方針政策、了解中國國情、具有全球視野、熟練運用外語、通曉國際規則、精通國際談判的專業人才。因此,要加強全球治理人才隊伍建設,推動留學服務高質素發展,培養具有全球治理能力的創新型留學人才。
新時代跨文化能力必將成為留學生的基本能力。對於留學生而言,初至國外,由於語言表達、文化觀念和生活習慣等方面的差異,很容易受到影響,產生負面情緒,甚至產生誤解和沖突。因此,是否具備足夠的跨文化溝通能力將直接決定學生的留學生涯能否順利進行。首先,學生要尊重不同國家的文化差異,保持積極開放的心態理性面對,控制負面情緒,在跨文化適應中不斷增進了解,消弭誤解,摒棄偏見,最終達到有效溝通。其次,接受文化差異是理解包容和兼收並蓄的過程,要保持對等交流,堅定文化自信,秉持中國文化身份認同,講好中國故事。最後,積極結交外國青年一代,良好的人際互動不僅能獲得更多的社會支持,也會增加應對跨文化適應挑戰的信心,同時積極參與當地文化交流活動,不斷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全球勝任力。
努力構建國際化人才培養新模式,拓寬國際合作交流渠道。海外留學並不是國際化人才培養的唯一方式,但留學人才發揮的價值和作出的貢獻毋庸置疑。自改革開放至當前乃至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留學都將是中國特色化國際人才培養的主渠道,同時也要積極探索其他方式,堅持「走出去」和「引進來」相結合,不斷推進高水平教育對外開放,持續提升國際化人才培養質素。
第一,探索來華留學生中國國情教育新模式。2020年5月,習近平主席在給北京科技大學全體巴基斯坦留學生回信中指出,「中國歡迎各國優秀青年來華學習深造,也希望大家多了解中國、多向世界講講你們所看到的中國」。因此,中國高校針對來華留學生開設中國國情必修課程。應積極探索更多中國國情教育新模式,比如社會實踐和文化體驗活動、走進少數民族的研學活動等,培養知華、友華的新型國際人才。
第二,探索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辦學。加強合作辦學和師生流動互學,通力打造國際教學聯合體。遵照相關政策引入海外優質教學資源,實作教學資源供給的多元化,滿足學習者在國內獲得高品質國際教育的需要。首先,需要進一步推動高等教育學歷學位互認,促進中國與海外高校資源的流轉和融合,擴大學生國際交流的規模,並引導雙向平衡流動。其次,建立完善的質素保證和認證體系,並保持制度化和規範性,提高中國與海外高等教育協作的質素。最後,加強國際合作交流,深入探討青少年國際理解教育,共同推動留學交流的發展,實作跨文化交流的新躍升。
第三,加強中外教育數碼化合作交流。數碼化轉型是世界經濟的大勢所趨,開拓全球市場、學習國際先進技術將對數碼化轉型起到有力的推動作用。例如,歐盟資訊化器材和數碼應用程式的廣泛使用,展現了歐盟在教師技能、學習者技能、內容、課程、評估和國家法律框架等方面采取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行動。中國應當深入參與中歐數碼化轉型合作,深化中歐數碼夥伴關系,推進「數碼絲綢之路」建設。教育數碼化轉型事關國家未來競爭力,必須深入探索符合中國國情、體現中國特色、適合不同地區的教育數碼化轉型措施。要強化頂層設計,統籌推進多方共同參與,提升數碼教育質素創新融合發展,建立健全政策支持體系,系統設計具體的行動路徑,加大力度提供資金和環境等支持,不斷促進中國教育高質素發展。同時,也應積極參與全球數碼治理,推動數碼領域的全球合作交流。
第四,加強高層次國際化人才培養。近年來,大數據分析、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連續湧現,帶來一系列新產業新模式的顛覆性變革,不斷超越人們的想象,這些新興技術也為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帶來了全新挑戰。高校國際化人才培養,可以采取如下策略:引進外籍教師、設立海外孔子學院,加強語言教學,打牢語言學習基礎;鼓勵高校和教育機構優先在生物、食品安全、人工智能、可再生能源等重要領域開展合作,開展高水平人才聯合培養和科學研究,帶動新興學科的領軍人才和科研團隊;引導現有校際合作交流向學科、專業、學術帶頭人合作延伸,現有中外合作辦學專案高質素發展,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素,為合作雙方科技進步和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人才和智力保障。
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