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研究員邵宇的一番言論引發了熱議。他在「2025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年會」上發表演講時提到, 如果華為願意上市,那麽市值將達到特斯拉+蘋果+輝達,是會給投資人帶來足夠回報巨頭。
我不否認華為是科技巨頭,而且真上市的必然是一個龐然大物,市值可以排入中國上市公司的前幾位,但吹噓華為的市值是蘋果、輝達和特斯拉這三大美國科技巨頭之和顯然是胡扯得太過了。難怪有人戲稱這位金融專家演講前一定喝了不少茅台酒。
為什麽這麽說呢?我們先來看下蘋果、輝達和特斯拉的市值。
截至1月7日,蘋果公司的市值為3.7萬億美元,是全球市值最大的公司;緊隨其後的便是這兩年靠著AI賽道迅猛崛起的輝達,最新市值是3.4萬億美元;馬斯克創辦的特斯拉相比兩大巨頭雖有差距但市值也達到了1.3萬億美元,穩居全球前十。
華為要想超過這三家公司的市值總和必須達到8.4萬億美元,差不多是61萬億元人民幣, 這個數碼接近中國GDP的一半。我相信但凡對經濟和數碼有點概念的人都會覺得華為市值頂半個中國的GDP是一件很扯的事情。
那麽客觀來說,假如華為真的上市了,以目前的情況來看這家中國科技巨頭的市值能達到多少呢?我的答案可能會讓大家失望,不僅達不到蘋果、輝達和特斯拉之和, 而且連其中市值最低的特斯拉的一半都到不了。
我們來分析一下為什麽。
中國上市公司裏市值最高的是在港交所掛牌交易的騰訊控股, 企鵝的最新市值為3.5萬億港元,折合成人民幣是3.3萬億元,換算成美元是4500億美元左右。
判斷一家成熟公司的最重要指標的是凈利潤。騰訊2023年的歸屬於母公司凈利潤為1152億元,2024年前三季度大幅增長,為1427億元;華為同期的凈利潤分別是870億元和629億元。
無論是2023年全年還是2024年前三季度,華為的凈利潤與騰訊相比均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是2024年,差距相比上年不僅沒縮小反而拉得更大了。
華為的利潤高峰期出現在2021年,實作1137億元,可那年騰訊賺得更多,歸屬於母公司凈利潤同樣達到歷史高點,大賺2248億元,所以哪怕在沒有受到制裁時華為的凈利潤依然比騰訊低不少。
從這個角度來說,華為的市值無法超過騰訊, 大概是騰訊的50%至80%,也就是2300億美元至3600億美元之間,取中間數的話是3000億美元。
我們再換個角度測算華為的市值。
思科是一家專註於通訊器材的企業,其主營業務與華為的老本行相似,在最近一個會計年度思科錄得了103.2億美元的凈利潤,也就是753億元人民幣,略低於華為2023年的凈利潤,估計和華為2024年的凈利潤相差不大。
思科的最新市值是2347億美元, 華為肯定要比思科高一些但不可能高幾倍,這麽算來華為的市值同樣落在上文得出的範圍之內。
當然,對一家公司進行估值不能只看凈利潤,還要看資本市場會否為溢價買單。
考慮到華為在國人心中的地位,我相信若真上市了必然會遭到機構、遊資和散戶們的追捧,使市值擁有一定的溢價空間。因此,華為的市值有可能超過3000億美元的中位數, 達到估算的最高點,也就是3600億美元,即便遇到極端情形也就是騰訊目前的市值水平,幾乎不可能突破4500億美元大關。
還記得蘋果、輝達、特斯拉的市值總和是多少嗎?是8.4萬億美元,完全沒有可比性。
很多人可能會覺得華為只有三、四千億美元的市值,是被低估了,這顯然是不清楚三、四千億美元是有多牛。
最近,在香港上市的小米股價剛創下歷史紀錄, 市值提高至9000億港元,換算成美元才剛過1000億而已。 三千多億美元可以買下三個小米,還是股價和市值創歷史新高後的小米,還不夠牛嗎?
華為是一家偉大的公司,擁有極高的價值。然而,任何誇獎都不能脫離實際,更不能胡亂吹捧,毫無底線的吹捧不會給華為帶來任何好處,相反,我們經常聽到過一個詞,叫「捧殺」。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歡迎關註、點贊 @王五說說看 ,您的支持是對原創最好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