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個人養老金制度在全國推行,一系列改革也浮出水面。不少受訪專家表示,此次個人養老金制度的很多變化,都是在回應前期工作中發現的問題。但挑戰依然存在,改革還有空間。
——————————
作為養老保險第三支柱的重要組成部份,個人養老金制度在中國真正「立」起來了。
所謂個人養老金,就是個人自願參加、市場化營運、國家政策支持的補充養老保險制度。簡單來說,個人自願在特定賬戶存一筆錢,以每年不超過12000元的額度購買符合規定的金融產品,當年可以作為專項附加扣除來抵扣個人所得稅,退休後則多了一個養老金來源。
12月15日,在中國部份地區試行了兩年時間的個人養老金制度,開始向全國推行。根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財政部等5部門近日釋出的【關於全面實施個人養老金制度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今後,在中國境內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或者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的勞動者,均能參加個人養老金制度,相關稅收優惠政策實施範圍也同步擴大至全國。
「個人養老金制度進一步‘擴圍’,體現了國家對養老體系建設的重視,凸顯了當前解決養老問題的重要性。」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教授閻誌鵬說。
兩年試行,成效幾何
「叮!一份新的養老保障~」12月19日,魯莎莎在某社交平台釋出了一條筆記,內容是她購買的個人養老金銀行儲蓄產品,金額是1.2萬元,定期5年整存整取,年利率1.95%。「雖然沒有普通的銀行定期儲蓄產品利率高,但個人養老金可以在年底暫免征稅,也算變相提高收益。」她說。
魯莎莎告訴記者,目前她的年收入對應的個稅邊際稅率為20%,如果一年存1.2萬元個人養老金,當年就能免稅2400元。據了解,魯莎莎所在的紹興市今年才開始施行個人養老金制度,得到訊息後,她第一時間咨詢了銀行,並成了朋友圈中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實際上,個人養老金制度在中國部份地區已經試行了兩年。
2022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釋出了【關於推動個人養老金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中國構建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和規範發展第三支柱養老保險作出頂層制度設計。當年11月25日,個人養老金制度在北京、廣州、西安、成都等36個城市(地區)先行落地實施。
兩年間,各地個人養老金開戶人數實作穩步增長。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11月底,中國個人養老金開戶人數已經達到了7279萬人。「問卷調查數據顯示,97.7%的被訪者對個人養老金制度表示滿意或者是基本滿意。」中國社會保障學會副會長兼養老金分會會長金維剛說,人們正逐漸形成「除了基本養老金,個人也能為養老做金融儲備」的觀念,「這是個人養老金試點近兩年取得的重要成效」。
「36個先行城市(地區)以大中城市為主,但中小城市、廣大農村地區的養老問題同樣緊迫。」閻誌鵬指出,經過兩年探索,個人養老金已經在實踐中取得了積極成效和寶貴經驗,接下來需要向更大範圍推廣,「隨著中國老齡化行程的加速,發展個人養老金事業的重要性與緊迫性進一步凸顯」。
這次個人養老金制度實施範圍擴大至全國,正是在上述背景下展開的。在【意見】的基礎上,【通知】進一步明確了相關支持政策,包括擴大實施範圍、最佳化產品供給、完善領取條件和辦法等,為政策的未來改革指明了方向。
中國的養老保險體系有「三大支柱」。基本養老保險是第一支柱,職業養老金是第二支柱,包括企業年金、職業年金,第三支柱就是個人養老金。「中國的‘第一支柱’基本養老保險覆蓋了約10億人,除去約3億人已經在領養老金,還有7億人原則上都可以開設個人養老金賬戶。」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董克用說,個人養老金制度全面推開是養老金融界的一件大事,將有效助力中國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的建設。
深層次的「擴圍」
從更深層次看,此次政策的「擴圍」,還體現在產品種類進一步豐富、金融機構服務內容進一步擴充上。
閻誌鵬長期跟蹤研究國內外的養老金制度。在他看來,「居民個人養老金可投資範圍擴大」是此次政策的最大亮點。【通知】明確,在現有理財產品、儲蓄存款、商業養老保險、公募基金等金融產品基礎上,將國債納入個人養老金產品範圍;將特定養老儲蓄、指數基金納入個人養老金產品目錄,推動更多養老理財產品納入個人養老金產品範圍。
「國債和特定養老儲蓄產品等沒有信用風險,且到期時資產價值確定,適合偏好退休期間收入來源安全性高的投資者。」閻誌鵬介紹,在養老投資中有一個「債券階梯策略」,以10萬元為例,投資者可以將10萬元等分成5份,第一個2萬元投資一年後到期的儲蓄或債券產品,第二個2萬元投資兩年後到期的產品,以此類推……
「透過上述策略安排投資,投資者可以在未來5年,每年都能獲得安全穩定的現金流,國債等金融產品就適用這個投資策略。」閻誌鵬認為,增加國債等產品有利於個人養老金保值增值,為不同風險偏好的群體提供了更多投資選擇。
指數基金的加入也值得關註。所謂指數基金,不是單一上市公司的股票,而是以某類指數的成分股為投資物件,透過購買該指數的全部或部份成分股,來追蹤標的指數。「購買指數基金,實際上是在化解風險,幫助老百姓進行決策。」董克用分析說。
此次「擴圍」前,中國個人養老金平台上架的基金產品有200只,僅包含「目標日期基金」和「目標風險基金」兩類FOF基金(基金中的基金)。「指數基金屬於被動式投資產品,其管理費比一般主動管理基金低很多。」閻誌鵬認為,豐富個人養老金可投產品種類,將進一步拓寬投資者可選的投資範圍,調動金融機構的創新積極性。
根據要求,中國證監會已經將首批85只權益類指數基金納入個人養老金投資產品目錄。其中包括跟蹤各類寬基指數的產品78只,跟蹤紅利指數的產品7只。國家社會保險公共服務平台的數據顯示,目前,中國個人養老金產品目錄已增加至945只,其中儲蓄產品466只、基金產品285只、保險產品168只、理財產品26只。
陳栗(化名)所在的上海市2022年就試點施行了個人養老金制度,但直到這次新政將指數基金納入個人養老金產品目錄,她才決定要買個人養老金。「透過個人養老金賬戶買指數基金的費率更低,還能暫免繳稅,一舉兩得。」陳栗準備先開戶存錢用來抵扣個稅,後面等指數基金的價格合適了,再用個人養老金賬戶裏的錢購買金融產品進行投資。
值得註意的是,此次政策要求金融機構開展投資咨詢服務,根據個人投資風險偏好和年齡等特點,推薦適當的個人養老金產品,並鼓勵金融機構探索開展預設投資服務,即由專業的金融機構幫助參加人作出選擇,打理賬戶資金。
「目前,中國個人養老金平台上已經有900多只金融產品,如果任由個人選擇,不提供指導,其最終結果有可能會不盡如人意。」閻誌鵬在個人養老金剛「開閘」的時候就購買了一只養老基金,雖然他研究金融多年,但在選擇投資產品時依然無從下手,最後只能綜合考慮風險、收益等因素,「拍腦袋」選了一只,「到現在大概還虧著3%」。
「像我這樣的專業人士都頭疼,更別說缺乏金融知識的普通人了。」閻誌鵬表示,個人養老金產品投資,並不是給居民的自由度越大越好,「允許金融機構開展投資咨詢、預設投資等服務,有助於消除個人和產品提供方的鴻溝,增進投資者福利和長期收益,體現了個人養老金融服務的普惠性和人民性」。
改革還有空間
增加領取情形、簡化購買流程、豐富領取渠道……隨著個人養老金制度在全國推行,一系列改革也浮出水面。不少受訪專家表示,此次個人養老金制度的很多變化,都是在回應前期工作中發現的問題。但挑戰依然存在,改革還有空間。其中一個重要的方向就是解決「開戶熱、繳存冷」的問題。
試行兩年,雖然目前個人養老金開戶人數已經超過7200萬,但據有關機構測算,截至今年三季度末,中國個人養老金投資規模僅為1790億元。同時有數據稱,目前,中國個人養老金實際繳存人數比例約為22%;相對於12000元的繳存額上限,個人實際繳存的金額比例僅為25%。
一些年輕人對個人養老金政策的反應並不積極。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北京銀安養老金融研究院理事孫玉棟在科研教學中發現,他教過的MPA(公共管理碩士)學生中有很多30多歲的青年人,但他們很少有人開個人養老金賬戶,並且這些年輕人對相關稅收優惠政策並不感興趣。「這裏有一個核心問題,就是把意願、能力以及對未來的期望多維度放在一塊匹配的時候,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孫玉棟說。
他特別提到了稅收優惠政策。個人養老金的稅收優惠體現在每年的個稅專項附加扣除中,與其他專案不同,個人養老金的稅收優惠力度取決於適用個稅邊際稅率的高低。「宣傳中常說在個人養老金賬戶存12000元,最高可以得到5400元的免稅,但這5400元優惠只有年收入超過96萬元的人才能享受。對於低收入群體,個人養老金的稅收優惠並不解渴。」在孫玉棟看來,當個人養老金成為養老資金的重要儲備安排時,一方面要讓大家熟知相關稅收政策,另一方面,稅收政策的配套力度也要加大。
中信證券預計,到2035年,中國個人養老金規模或將達到12萬億元,養老金融產品中的權益類資產比例或將從目前的20%提高至40%左右,個人養老金全面鋪開將對提振資本市場起到重要作用。
「中國的個人養老金制度才落地兩年,此次全國推廣後一定會碰到新問題和新挑戰。」閻誌鵬認為,下一步改革的重點可以放在投資額度上,尤其是針對不同類別的勞動者考慮更靈活的制度。比如可以考慮女性個人養老金稅優額度比男性高一些;針對參保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的勞動者,可以考慮引入財政補貼模式;針對超2億的靈活就業者,可以采用國家、平台和個人多方投入模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