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雙子星」——廣州和深圳接連迎來國家賦予的新定位。
一個月內,廣州、深圳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先後獲國務院批復,粵港澳大灣區「雙核」城市定位再升級,功能更強、分量更重,備受各界關註。
縱觀全國,在四個一線城市中,北京、上海的2035版「城市總體規劃」2017年已獲國務院批復。如今,廣深成為廣東率先獲批2035版總規的兩個城市。
更為重要是的,國務院關於廣深總規的批復,開篇就明確了兩個城市的城市性質和核心功能定位(本文統稱為城市定位),廣深定位中共有「全國」「國家」「國際」等表述11處,遠高於2035版總規已獲批的二線城市,一線城市的地位更加穩固,「國際內容」被直接拉滿。
放眼未來,同為大灣區「雙子星」,廣州和深圳新一輪國土空間規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粵港澳大灣區競逐世界一流灣區的戰略雄心。
兩大核心城市唯有繼續當好核心引擎,帶動周邊城市攜手共進,方能共赴美好未來,解鎖大灣區更具想象力的明天。
戰略重構:廣州見「廣」 深圳看「深」
廣州和深圳新一輪國土空間規劃有何異同?
梳理對比可以發現,新一輪國土空間規劃中,廣州、深圳共同擁有3個頭銜——「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全國先進制造業基地」、「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重要承載地」。
廣州是千年商都,在中國東南沿海地區一直是最重要的經濟中心、最重要的綜合功能服務中心和交通樞紐,也是最重要的對外開放門戶之一。新一輪總規對廣州的重要樞紐地位給予了充分肯定。
而把「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這一定位也同樣給予深圳,則說明深圳在國家交通戰略布局中的地位實作跨越式升級,標誌著深圳將逐步成為具備匯聚全球資源要素、搭建多元交流平台能力的國際性樞紐城市之一。
在制造業和科技創新兩大方面的共同定位,則是對廣深兩大城市在經濟規模、產業形態等方面的共同認可,更包含著對廣深強化雙城聯動,在制造業與科技創新領域同步向縱深發力,為大灣區經濟發展註入強勁動力的美好願景。
相同點有不少,不同點則也很明顯。
首先,從城市定位數量上來說,廣州更加綜合,深圳則特點更加鮮明。「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這兩項相比廣州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重要承載地」、「彰顯海洋特色的現代化城市」來看,作用更突出,特點更鮮明。特別是「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這個定位,目前全國只有深圳和上海拿到。
深圳的科技創新實力舉世矚目,華為、騰訊、比亞迪、大疆等世界級科創公司就是最好的證明。因此,前述兩項是對深圳實力的再加冕。
另外,「全國性經濟中心」的定位給了深圳,廣州作為千年商都,因而定位為「國際商貿中心」;對外開放方面,深圳成為了「對外開放門戶」,廣州則是「全國綜合性門戶」;目標願景方面,深圳的未來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城市範例」,廣州的未來是「美麗宜居花城、活力全球城市」「中心型世界城市」。
梳理歷史可以發現,從上世紀90年代至今,深圳、廣州曾經歷過三輪國土空間規劃調整。其中,2010年是一個重要分水嶺。
2010年之前,廣州先後批復了【廣州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1997-2010年)】、【廣州市城市總體規劃(2001-2010)】;同期的深圳,僅一份獲批的【深圳市城市總體規劃(1996年至2010年)】。
在這一時期,廣州擁有全省文化、經濟與交通的核心角色,解決行政區劃內部的發展問題,透過撤縣設區等手段來實作中心城區發展空間的拓展。而深圳僅作為經濟特區,定位不多,城市輻射能力有待提升。
2010年之後,深圳開啟了上升通道,定位逐漸看齊甚至超越廣州。【深圳市城市總體規劃(2010-2020年)】已定位為「全國性經濟中心城市」和「國際化城市」;【廣州市城市總體規劃(2011—2020年)】僅表述為「國家中心城市之一」,但仍有「對外交往中心」「南方國際航運中心」的定位。
可以說,直至今年全新一輪規劃乃至在未來一定歷史時期,廣深兩座超大城市在城市發展上的思路已然清晰。
廣州像是一個見多識廣的「老廣」, 主攻綜合實力,規劃見「廣度」:城市規模大、功能齊全,「東進」與「南拓」作為空間戰略拓展的主要方向。
深圳像是一個專註深度的「技術宅」,專攻創新動力,規劃看「深度」:在外向型經濟、科技創新、經略海洋上重點發力,「一核多心網絡化」是發展的總體趨勢。
廣州和深圳的城市定位,或許真如城市名字的字面意思那般,即廣州見「廣」, 深圳看「深」。
雙城聯動:核心引擎 動能轟鳴
深中通道6月30日開通後,大批深港遊客湧向中山,帶火了一個新名詞「乳鴿指數」:螢幕的數碼每下降一點,就有一只乳鴿進了食客的肚子。
這個有趣的名詞背後,既意味著「深中生活圈」形成,也代表傳統的廣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個組團正在打破。隨著深中通道開通,廣州、深圳、中山快速聯通,拉近了深圳與珠中江、南沙新區的時間距離。
細觀廣深總規可以發現,二者均強調了一個關鍵詞:「區域協調」,這意味著廣深在區域協調發展中將扮演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廣深融合也將進入更深維度。與此同時,同為大灣區核心引擎之一,以自身發展牽引帶動都市圈發展成為廣深的共同使命。
廣州總規從」引領壯大廣州都市圈高效發展」等4個方面,強化廣州的」引領「作用。深圳總規也從「加快建設深圳都市圈」等4個方面,提出要強化深圳」輻射帶動「作用。
此外,兩份總規對於廣深「雙城聯動」均著墨眾多。
廣州總規提出,加強與深圳「雙城」聯動,推動與珠江口東西兩岸城市融合發展,共建100公裏「黃金內灣」。
深圳總規提出,強化深圳與廣州「雙城」聯動,協同打造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加快深圳—廣州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建設,合力提升粵港澳大灣區門戶樞紐功能。
值得關註的是,廣深此次共同獲得兩大新的定位:全國先進制造業基地、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重要承載地。
廣州作為華南制造業門類最全的城市,已擁有41個工業大類中的35個,並提出「制造業立市」的城市發展戰略,本次國家賦予廣州「全國先進制造業基地」定位,恰是制造強國戰略下廣州的新使命擔當。
深圳始終堅持工業立市、制造業當家,2022年和2023年規模以上工業和工業增加值已連續兩年位居全國城市首位,蟬聯中國「工業第一城」。
而在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方面,以處在」風口」的人工智能(AI)為例。在這一新興產業領域中,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呈「三足鼎立」之勢。其中,深圳的AI崗位數量、求職人數、相關專利申請數量,在全國數一數二,套用場景豐富,而廣州在AI人才培育方面突出,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套用場景和產業園區。換言之,如果廣深都市圈在AI領域與香港等城市攜手共進,大灣區有望成為更具全球影響力的AI高地。
廣州與深圳組團,在制造業與科技創新領域同步向縱深發力,將為灣區經濟發展註入強勁動力。
灣區築夢:同心協力 共創一流
從廣州中心城區天河區到深圳中心城區福田區,直線距離只有百余公裏。相隔如此之近,卻誕生兩座GDP超3萬億的重磅級城市,在世界範圍內都屬罕見。如今,兩座城市不約而同來到新的時代發展座標,即是新一代科技革命與技術變革交匯,城市發展的動力悄然向新質生產力轉變。
放眼全球,廣州、深圳兩座實作陸路直連的超大城市間,既有廣深和諧號、廣深港高鐵、穗莞深城際、深中通道南沙支線等基礎設施硬聯通,也有包括黨委政府間的制度性對話政策設計,更有每日超20萬人次往來的密切人流互動……這是粵港澳大灣區打造世界一流灣區獨具一格優勢。
這也意味著,相比東京灣區、紐約灣區等「單中心」灣區,粵港澳大灣區多中心有條件實作更細致的功能分工,發展動力更足,有望實作舊金山灣區的多核驅動的世界一流灣區。
根據規劃,不少世界一流灣區的核心功能,將由廣深攜手打造。「雖然廣深的核心功能定位中,都有全國先進制造業基地、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重要承載地,但二者也有明顯區別。廣州是當之無愧的科技創新中心、深圳是追趕者,當前面臨的共同困境就是歐美科技斷供和供應鏈打壓。在這種情況下,廣州主打國字頭、國際化、大國重器,面對‘芯晨大海’,網羅各路資源,激發創新活力。深圳則主打特字牌、市場化,選定‘20+8’主賽道重金投入、重拳出擊。大灣區‘科創雙中心’既自身驅動又相互聯動。」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前海分院副院長、可持續發展與海洋經濟研究所所長胡振宇表示。
從空間視角看,廣州國土面積為7434.4平方公裏,深圳國土面積1997.47平方公裏。只有對空間更合理、高效的利用,才能推動經濟密度如此之高的兩座城市繼續釋放高質素發展動能。南沙、前海、河套地區等一批重點功能區的規劃布局,正是兩座經濟體量龐大的超級城市在新定位、新語境下「對標」「對表」,目的就是讓廣深各美其美,充分釋放由兩座超大城市主導的都市圈發展活力。
回溯歷史,廣州是全世界唯一一座連續兩千多年長盛不衰的城市。展望未來,深圳肩負著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特殊使命。殊途同歸的兩座超大城市,將同心協力共建世界一流灣區。
從規劃視角審視,兩份規劃將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形成以創新為主要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各類資源要素高效便捷流動」「區域發展協調性顯著增強」「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顯著提高」等2035年發展目標形成強有力支撐,為2035年打造一個近悅遠來,宜居宜業宜遊的國際一流灣區貢獻力量。以更高的視角看,廣深的空間規劃目標指向,也是中國基本實作社會主義現代化、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區域呈現。
兄弟登高,各自努力,頂峰相見。廣州、深圳這兩個闊步向前的城市,將大灣區和灣區人帶來更多可能。
來源:南方+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趙小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