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凝心聚力

2024-07-29新聞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4)
本報記者 呂紅星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透過了【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決定】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必須增強文化自信,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快適應資訊科技迅猛發展新形勢,培育形成規模宏大的優秀文化人才隊伍,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
當今世界,中國對世界的影響之深遠、世界對中國的關註之高前所未有,文化軟實力成為影響中國國際地位提升的重要因素。
文化強國建設對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研究員胡敏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文化強國建設是實作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基礎。要透過文化強國建設,不斷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養和文明素質,在一個充滿文化滋養、文化創造活力的濃厚氛圍中,增強人民的道德情操和民族自信心,不斷提升全體人民的文化塑造力和文化傳播力。
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研究員樊鵬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文化強國建設對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
第一,文化強國建設是實作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保障和引擎。作為國家強國目標的重要組成部份,文化強國是培養民族自豪感和認同感的力量源泉,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提升國家軟實力的關鍵戰略之一。
第二,文化強國建設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社會主義決定了中國式現代化必須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文化強國是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提升人民精神文明境界的必由之路。
第三,文化強國建設是彰顯中國式現代化的世界意義、釋放現代人類普遍價值的必然要求。在當前動蕩不安的國際局勢和深刻復雜的思想文化鬥爭中,中國必須不斷提升文化軟實力,塑造全球認同的國家形象,並透過領先的文化影響力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行程。
北京電影學院國家電影智庫副秘書長劉正山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文化強國建設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助力。首先,其推動了中華文化的繁榮與發展,提升了國家的文化軟實力。這種軟實力不僅體現在文化產品的輸出和文化產業的壯大上,更在於文化價值觀的傳播和文化自信的增強。其次,透過提供豐富多彩的文化產品和服務,滿足了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了社會的文化素養和道德水平。
優秀的文化產品、資訊科技為文化強國建設提供了動力
【決定】提出,要最佳化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供給機制。
在胡敏看來,最佳化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供給機制,就是要充分調動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單位的積極性創造性,對文化生產者來說,要透過深化文化供給的體制機制,特別是順應資訊科技迅猛發展的新形勢,加快數碼技術賦能文化產業,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機制,加快發展新型文化業態,構建適應全媒體生產傳播的工作機制和評價體系,推進主串流媒體系統性變革。
在劉正山看來,最佳化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供給機制,在促進文化強國建設方面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一方面,文化產品是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重要載體,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和時代精神相結合,激發人們對文化的熱愛和追求,從而推動全民族文化創新和創造活力的提升。另一方面,優秀的文化產品能夠展現國家的文化底蘊、時代精神和民族風貌,增強國家的文化認同感和自信心,為文化強國建設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文化支撐。
今天,大數據、物聯網、雲端運算、人工智能等資訊科技不斷發展並在各領域廣泛套用,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帶來了新機遇,為文化傳承發展提供了重要動力。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中國文化和旅遊產業研究院教授吳麗雲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資訊科技創新促進了文化創新,使得更多的人更深度地了解我們的文化,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同時也提高了我們的文化自信。
「【決定】提出‘加快適應資訊科技迅猛發展新形勢’,實際上是註意到了並且高度重視技術和創新相結合的巨大效應,這種結合不僅為文化傳承與傳播註入了新的活力,也提升了中華文化在全球範圍內的影響力和傳播力。」樊鵬表示。
多措並舉構建更有效力的國際傳播體系
「City不City啊?」
「好City啊!」
近期,「China Tr avel」火爆全球社交媒體,很多人將其歸功於72/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並將該政策稱為中國新的頂級名片。而這段語調起伏、十分魔性的對話,在網友們的爭相模仿中火成了網絡熱梗。
【決定】提出,構建更有效力的國際傳播體系。推進國際傳播格局重構,深化主串流媒體國際傳播機制改革創新,加快構建多渠道、立體式對外傳播格局。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
在吳麗雲看來,72/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利用外國遊客來華旅遊的「他者」視角把我們的文化、生活、城市建設等中國形象完全呈現給世界。同時,要從訂票、支付等各個環節進一步最佳化服務,繼而吸引越來越多的外國遊客來中國旅遊,使「他者」視角成為沖破西方民眾對華「資訊繭房」的一把鑰匙。
在胡敏看來,構建更有效力的國際傳播體系,要牢固樹立文化自信自強,要充分發揮主串流媒體的作用,形成有力有效的對外傳播格局。最重要的是大力構建適應各國人民文化心理的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要把「誰來講、講什麽、怎麽講、如何講好」放在突出位置。
樊鵬認為,構建更有效力的國際傳播體系要圍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
第一,關鍵要害是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要持續致力於傳播能力提升,包括創新的內容表達和多樣化的傳播平台,以新穎有效的方式展示更加真實、立體的中國,展現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根脈、社會發展和創新成就。
第二,爭奪國際話語權,要註意同中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中國綜合國力的大幅提升亟需改善國際話語環境,但文化傳播歸根結底是爭取人心,透過文化傳播充分展示中國國家制度優勢、道路優勢、文化優勢以及各領域治理成就和貢獻,目的是要確保國際社會對中國發展道路的客觀理解和充分認同,為中國改革發展穩定營造有利的外部輿論環境。
第三,要立足全人類共同價值,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積極貢獻。透過分享中國在全球挑戰應對方面的諸多成功經驗和成果,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面,反對單邊主義和強權政治,使中國能夠以更積極的姿態促進推動建設一個更加和諧與繁榮的全球社會。
「構建更有效力的國際傳播體系,從技術上,要充分利用現代資訊科技手段,加強與國際傳播機構的合作與交流,推動中華優秀文藝作品走向世界。從人才上,要註重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文藝人才,為國際傳播體系建設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從地緣上,要從東亞儒家文化圈、共建‘一帶一路’等入手,構建文化國際傳播路線圖,實作文化的國際化發展。」劉正山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