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看到媒體報道了幾位不停換工作的年輕人:有的第20次裸辭,帶著兩只貓,搬進了成都一個農家小院,開啟擺攤生活;有的12年幹了21份工作,依然從事向往的自由職業;有的在貿易、互聯網、媒體、醫療等各行業不停換工作後,終於在工作的第10年,下決心「深耕」現在的崗位……
看到這些人,我一下想到了P君,我的一位大學同學。幾乎每隔幾年,他都會來我生活的城市聚一次,不是出差,是他換工作了。畢業十多年,他幾乎就在北上廣深之間來回轉,隔三岔五換個工作。有時正好換到我所在的城市,就聚一下,過段時間又走了。
這個「空中飛人」一般的生活節奏,要麽是個成功人士,要麽就是個辛勤打工人,P君是後者。影視劇、新媒體、互聯網,各種工作他都幹了一圈,到現在還沒找到「擇一業終一生」的目標。
有網友說這種不停換工作的人,是因為家境優渥,沒有後顧之憂,但P君還真不是這樣。他來自南方一個不太發達的縣城,家裏也談不上富裕,大學時和我們出去旅遊,他連臥鋪票都舍不得買。
而且,他也不是和上司、同事的關系處不好。他人很和善,哪怕離職了也和前東家保持不錯的關系。我想,他只是純粹地享受這種感覺,人生到處去體驗一番,隨性自如的生活。
從我的角度看,我當然覺得他太折騰了,但我又很難底氣十足地去勸他。畢竟,他說他曾經在可可西裏拍過片,孵化過幾個影響力巨大的博主IP,參與過一部知名動畫片的制作……他確實見識了不少。每次他和我侃侃而談他的經歷,我的那些略帶「爹味」的規勸就說不出口。
你又怎麽能說他的這些經歷是沒意義的,就不如安安穩穩找個班上呢?
當然他也是要付出「代價」的,比如到現在還沒成家,在各個城市來回搬家,成本也不小。他的父母為了這些,和他吵過不知道多少次。他有時提到這些,也會略帶失意。但現實無法阻擋他那顆向往自由的心,在一個地方稍作停留之後,他又會繼續上路。
我想,每個人的心性是有區別的,有的人就是天生追求刺激與新鮮,無法忍受重復性的工作。P君就是這樣,我們也不必施加什麽道德評價。
但更重要的,是P君真的可以靠這種辦法生存下來,而且生活質素也不差。上次他就跟我說,最近幫一個劇組寫劇本,賺的錢趕上我半年收入了。
這種不穩定,其實非常「奢侈」——這意味著社會服務業必須相當繁榮,打工人總能找到角落安頓自己,而且各行各業的門檻沒有那麽壁壘森嚴。想想在古代,社會就是「士農工商」一筆帶過了,人們又怎麽可能到處跳槽?
這也讓我想到了曾經的「小賺青年」,沒有長期穩定的工作,只是四處找些零工、賺點小錢。年輕人有這種選擇,與其說是心態變了,倒不如說是社會在改變,人們可以活得更加隨性。統一的社保、不算低的服務業收入、越來越細分的社會需求,這種精致復雜的城市空間,才可以提供各種小賺的機會。
另一方面,這些年輕人換工作成癮,或許也說明,並不是所有的工作都能夠長期存在的。想想,旋起旋滅的風口有多少,一個又一個新概念、新產品、新模式又有多少,就知道這也不怪年輕人——行業變幻就是這麽快,年輕人當然得跟上節奏了。
所以,如果像P君這樣的人,可以一直這麽飄來飄去,其實也是挺好的現象。年輕人總能找到些事情來做,生活也能維持得下去,不至於只擠到考公考編這一條路上去,這展現了社會的某種活力。
我也真誠地祝福P君,希望他的生活越來越好。雖然我跟他的人生規劃並不一致,但他對於我卻像某種標記物一般的存在:無拘無束的生活,也可以過得很體面、很從容。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