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殷德生 | 把握新發展格局的理論和實踐邏輯

2024-10-13新聞
編者按發展是解決中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發展必須是科學發展。正確認識中國所處的歷史方位和發展階段,是國家明確階段性中心任務、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的根本依據,也是我們黨領導革命、建設、改革不斷取得勝利的重要經驗。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如期實作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後,中國進入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發展階段。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必然要求構建新發展格局,這是歷史邏輯和現實邏輯共同作用使然。
2020年4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七次會議上首次提出構建新發展格局,闡釋了對國家中長期經濟社會發展的深入思考,此後又多次提及。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加快構建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做出重大部署。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這是把握未來發展主動權的戰略性布局和先手棋,是新發展階段要著力推動完成的重大歷史任務,也是貫徹新發展理念的重大舉措」。黨的二十大將高質素發展作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並將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作為著力推動高質素發展的基本動力,深刻回答了中國處在什麽發展階段、實作什麽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的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
如何深刻理解構建新發展格局這一重大決策提出的背景,把握其理論和實踐邏輯?如何正確認識中國構建新發展格局所具備的基礎條件和比較優勢?上海如何突出自身稟賦服務大局?圍繞這些問題,本報專訪了殷德生教授。
殷德生經濟學博士,華東師範大學二級教授、經濟與管理學院院長,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基地中國現代城市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市社會科學創新研究基地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經濟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已入選國家「萬人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中宣部全國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上海市曙光學者、重慶市巴渝學者等一系列重要人才計劃,主要研究方向為世界經濟、中國經濟轉型,在該領域曾擔任國家社會科學重大專案首席專家、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專案首席專家。
文匯報: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是黨的二十大提出的一項戰略任務。如何科學把握這項戰略任務的具體內涵和理論價值?
殷德生:形成新發展格局已納入黨的二十大報告所確定的2035年發展總體目標中。加快構建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是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域」,「根據中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作出的戰略決策,是事關全域的系統性深層次變革」。
新發展格局理論是習近平經濟思想的重要創新成果。這是把握未來發展主動權的戰略性布局和先手棋,是新發展階段要著力推動完成的戰略任務,也是貫徹新發展理念的重大舉措。一方面,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暢通國內大迴圈。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依托強大國內市場,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結構平衡。另一方面,促進國內國際雙迴圈。協同推進強大國內市場和貿易強國建設,促進內需和外需、進口和出口、引進外資和對外投資的結構協調發展。以國內大迴圈吸引全球資源要素、更好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提高在全球資源配置能力。
新發展格局的理論內涵主要包括:
(1)新發展格局是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大國經濟的特征都是內需為主導、內部可迴圈。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和制造業第一大國,構建新發展格局是國內經濟迴圈同國際經濟迴圈的關系調整的客觀需要,不是被迫之舉和權宜之計,而是把握發展主動權的先手棋。
(2)新發展格局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迴圈,不是封閉的國內單迴圈。新發展格局要求透過發揮內需潛力,使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更好聯通,以國內大迴圈吸引全球資源要素,更好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和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並不是相互矛盾的,而是相輔相成的。國內迴圈越順暢,越能形成對全球資源要素的重力場,越有利於重塑中國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3)新發展格局是以全國統一大市場為基礎,不是各地搞自我小迴圈。各地區要找準自己在國內大迴圈和國內國際雙迴圈中的位置和比較優勢,把構建新發展格局同實施區域重大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等有機銜接起來。
(4)構建新發展格局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國內大迴圈、國際迴圈要與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有機統一起來,既包括內需體系的完善、科技自立自強,還包括產業鏈供應鏈最佳化升級以及提高人民生活品質。這是暢通國內大迴圈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關鍵聯結點。
文匯報: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構建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根據中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特別是基於中國比較優勢變化,審時度勢作出的重大決策。」 如何深刻理解這一重大決策提出的背景和現階段中國具備的比較優勢?
殷德生:構建新發展格局,是適應中國發展新階段要求、塑造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必然選擇。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是中國發展格局演變的一個重要分水嶺,世界經濟增速自此以來一直處於低迷狀態,增長動能不足,全球貿易增速繼續低於經濟增速,全球經濟蛋糕已經無法滿足各國分配的需求,增長和分配、資本和勞動、效率和公平的矛盾越發突出,貧困、失業、收入差距拉大,在已開發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普遍存在對全球化的質疑和反全球化的呼聲。少數已開發國家泛起民粹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浪潮,在國際政治經濟交往中奉行單邊主義和霸權主義,動輒以經濟制裁、科技封鎖等手段對包括中國在內的各國發展施加壓力。面對嚴重的外部危機沖擊,我們把擴大內需作為戰略基點,推動經濟發展向內需主導轉變,對外貿易依存度從2006年峰值的67%下降到目前的35%左右,經濟增長的主導性貢獻源自內需。
與此同時,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優勢條件和發展基礎已具備。
第一個依據或者說優勢是超大規模內需市場。中國是全球最大且最有潛力的消費市場。擁有14億多人口,人均GDP已突破1萬美元;擁有4億中等收入人口,絕對規模世界最大,居民消費不斷最佳化升級。超大規模內需市場不僅是內部可迴圈的基礎,而且是催生新技術革命的獨特力量。超大的國內市場為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的發展提供了占領先機的機會和優勢。中國在人工智能、新一代資訊科技、大數據等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等蓬勃發展,其中的邏輯就是國內超大規模市場的支撐。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促進形成強大的國內市場,旨在釋放中國國內市場的巨大潛力。
第二個依據或者說優勢是擁有全球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工業體系。中國擁有1億多市場主體和1.7億多受過高等教育和擁有各類專業技能的人力資本。暢通國內大迴圈後,超大市場規模的優勢和完整的工業體系就成為提升產業鏈、價值鏈、創新鏈和供應鏈現代化水平的新優勢。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競爭新格局昭示著,大國要著力布局和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產業鏈、供應鏈,透過拉長長板、補齊短板,重塑新的產業鏈,力爭重要產品和供應渠道都形成必要的產業備份系統。
第三個依據或者說優勢是要素、產業和市場迴圈的腹地遼闊。新發展格局不僅要暢通產業鏈迴圈、市場供求迴圈,而且要暢通更為復雜的經濟社會迴圈和國內國際雙迴圈,需要有腹地支撐。中國幅員遼闊,僅陸地面積就有960多萬平方公裏,居世界第三位,還有廣闊的海洋國土。經濟迴圈,特別是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區域開放格局來看,離不開國土空間腹地。中國基本形成了主體功能定位清晰的國土空間格局,基本實作了人口分布、產業布局與生態環境相協調。生活空間、生產空間和生態空間結構合理、疏密得當的經濟空間格局為新發展格局的構建奠定了堅實基礎。
文匯報:聚焦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這一系統工程,增強國內大迴圈內生動力和可靠性,提升國際迴圈質素和水平,在新發展階段有哪些重要的實踐邏輯與路徑?
殷德生: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實踐邏輯包括兩個方面:增強國內大迴圈動力和可靠性、確保國民經濟迴圈暢通,提升國際迴圈的質素和水平,具體路徑包括:
(1)更好統籌擴大內需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構建新發展格局,首先就是取決於供給側的高質素發展,增強產業鏈供應鏈的競爭力和安全性。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推動技術革命性突破,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以高技術、高效能、高質素為特征的生產力;健全促進實體經濟和數碼經濟深度融合制度,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促進數碼經濟發展;打造自主可控的產業鏈供應鏈。其次要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以完整內需體系促進創新驅動和高質素供給體系,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和投資對最佳化供給結構的關鍵作用。
(2)加快科技自立自強步伐。堅持新發展格局與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更好結合,增強國民經濟高質素發展的動力。黨的二十大要求:堅持創新在中國現代化建設全域中的核心地位,健全新型舉國體制,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集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透過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最佳化配置創新資源,使中國在重要科技領域成為全球領跑者,在前沿交叉領域成為拓荒者,建成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實作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的良性迴圈。
(3)以現代化產業體系夯實新發展格局的產業基礎。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促進實體經濟和數碼經濟深度融合,建設制造強國、質素強國、網絡強國、數碼中國。在技術創新上,加強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在戰略性新興產業上,完善推動戰略性產業發展政策和治理體系,在傳統產業升級上,以國家標準提升引領傳統產業最佳化升級,堅持新發展格局與現代產業體系的更好結合,帶動中國企業在全球產業鏈、價值鏈、創新鏈的躍升。
(4)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全面推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擴充套件國內大迴圈的空間。只有實作了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國內大迴圈的空間才能更廣闊。統一大市場和城鄉區域高質素協調發展,是打通消費市場和要素市場的重要舉措,是國內大迴圈空間擴充套件的動力來源。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和促進國內國際雙迴圈同最佳化國土空間布局、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和新型城鎮化緊密結合,更好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在發揮規模經濟效益的同時必須把生態和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形成多中心、多層級、多節點的網絡型城市群結構。
(5)提升國際迴圈的質素和水平。實施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依托中國大市場優勢,促進國際合作。在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上,重點在於產權保護、產業補貼、環境標準、勞動保護、政府采購、電子商務、金融領域等實作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相通相容。在深化外貿體制、外商投資和對外投資管理體制改革上,打造貿易強國制度支撐和政策支持體系,落實全面取消制造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措施,推動電信、互聯網、教育、文化、醫療等領域有序擴大開放。在區域開放布局的最佳化上,加快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全面開放格局,實施自由貿易試驗區提升戰略。在推進高質素共建「一帶一路」上,構建立體互聯互通網絡,加強綠色發展、數碼經濟、人工智能、能源、金融等領域的多邊合作。
文匯報: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系統地確立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新發展理念,其中創新居於首位。黨的二十大報告也明確,「堅持創新在中國現代化建設全域中的核心地位」。如何理解「創新」在新發展格局中的意義?構建新發展格局過程中如何進一步提升中國創新能力?
殷德生: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必須堅持創新在中國現代化建設全域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到2035年,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建成科技強國。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創新指數不斷攀升。隨著勞動力等生產要素低成本優勢逐漸減弱,加快自主創新成為了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增強經濟動能的關鍵途徑。經濟增長越來越依賴於技術進步、制度創新等驅動的全要素生產率,以及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驅動的新質生產力。一方面,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型舉國體制,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提高創新鏈整體效能。加強基礎研究、註重原始創新,最佳化學科布局和研釋出局,推進學科交叉融合,完善共性基礎技術供給體系。另一方面,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套用驅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支持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推動產業鏈上中下遊、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實作科技-產業-金融的良性迴圈。
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都要依賴於創新驅動。目前,中國的研發經費投入強度達到了中等已開發國家水平;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5%,若幹領域實作從「跟跑」到「並跑」「領跑」的躍升;知識產權產出居世界前列。當前,中國正大力推進數碼產業化和產業數碼化,推動數碼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在世界數碼經濟競爭格局中,中國穩居全球第二大數碼經濟大國地位,這為中國的產業鏈和供應鏈現代化奠定了堅實基礎。2013年中國提出「寬頻中國」戰略,2015年提出「互聯網+」行動,2016年提出深化制造業和互聯網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2019年提出「數碼鄉村發展綱要」,2024年實施「人工智能+」行動。人工智能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量,催生和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賦能千行百業,成為加快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引擎。新質生產力是創新尤其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素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新質生產力已經在實踐中形成並展示出對高質素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
文匯報: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考察時強調,上海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圍繞推動高質素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聚焦建設「五個中心」重要使命。主動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戰略布局,上海如何突出自身稟賦,夯實未來發展優勢?
殷德生:上海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視窗和對外依存度較高的國際大都市,既首當其沖受到外部環境深刻變化帶來的嚴峻沖擊,也面臨著全球治理體系和經貿規則變動特別是中國引領推動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新機遇。
面向未來,必須統籌「兩個大局」,全面、辯證、長遠地審視上海發展所面臨的內外部環境,在更加開放的條件下實作更高質素的發展。要堅持「四個放在」。把上海未來發展放在中央對上海發展的戰略定位上來謀劃和推動,在全球政治經濟格局深刻調整中更好地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助力國家在嚴峻的外部挑戰中突出重圍;放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來謀劃和推動,在開放潮流中堅定不移融入世界,為中國深度參與引領全球經濟治理作出應有貢獻;放在全國發展的大格局中來謀劃和推動,把握打造國內大迴圈的中心節點、國內國際雙迴圈的戰略連結的定位要求,充分發揮人才富集、科技水平高、制造業發達、產業鏈供應鏈基礎好和市場潛力大等優勢,更加主動服務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放在國家對長三角發展的總體部署中來謀劃和推動,充分發揮龍頭帶動作用,共同打造強勁活躍增長極,輻射帶動更廣大區域發展。
上海主動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要以增強全球資源配置功能、科技創新策源功能、高端產業引領功能和開放樞紐門戶功能為著力點,進一步構築未來發展的戰略優勢:
(1)推動長三角高質素一體化發展。上海要發揮龍頭帶動作用,以一體化的思路舉措為突破口,以聯動暢通長三角迴圈為切入點,積極推動國內大迴圈、促進國內國際雙迴圈;充分發揮浦東高水平改革開放的引領帶動作用、自貿試驗區及其臨港新片區的試驗田作用、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的視窗示範作用,持續放大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溢位帶動效應和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功能。
(2)以五個新城規劃建設最佳化空間新格局。新城是上海推動城市組團式發展,形成多中心、多層級、多節點的網絡型城市群結構的重要戰略空間,將位於重要區域廊道上、發展基礎較好的嘉定、青浦、松江、奉賢、南匯等5個新城,培育成在長三角城市群中具有輻射帶動作用的綜合性節點城市。(3)加快完善現代產業發展新格局。著眼於穩固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增強經濟發展韌性和動能、勇當科技和產業創新的開路先鋒,持續最佳化和推進以現代服務業為主體、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引領、先進制造業為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建設。
(4)構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局面。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和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提升供給體系質素,這成為上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發揮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主體作用,支持領軍企業組建創新聯合體。
(5)在需求側擴大內需以形成強大國內市場。在消費需求上,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形成強大國內市場。在投資需求上,切實增強投資增長後勁,形成市場主導的投資內生增長機制。緊盯戰略性新興產業,發揮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三大產業引領作用,促進電子資訊、生命健康、新能源與智能汽車、高端裝備、新材料、現代消費品六大重點產業集群發展。
(6)全面推進改革開放的系統整合。全面推進改革開放的系統整合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支撐。以要素市場體制機制改革為重點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以制度型開放推動改革和開放相互促進,由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向規則標準等制度型開放轉變,這意味著更深領域、更加全面、更加系統的改革開放。
作者:本報記者 任思蘊
文:任思蘊編輯:任思蘊責任編輯:楊逸淇
轉載此文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