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敞明亮的社區活動室裏,數張小桌拼成幾張長桌,幾十名各族群眾團團圍坐,邊嘮家常邊亮出拿手的包餃子技法,歡笑聲中,香噴噴的餃子一鍋接一鍋端上桌,給冬日平添幾分暖意。
這是廣西南寧市良慶區良慶鎮蟠龍社區為慶祝新年開展的系列活動之一。在這個常住人口2.7萬的社區中,共居住著漢族、壯族、瑤族、仫佬族等15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約8100人,占常住人口的30%。
蟠龍社區各族居民在一起包餃子。新華社記者郭軼凡 攝 「媽媽,看我包的餃子。」3歲的瑤族小朋友張芷晨興沖沖地向媽媽陳莉莉展示自己新學著包的餃子,可愛童真的模樣引得身旁的阿姨們連連點贊。
居住在蟠龍社區的張芷晨來自一個多民族家庭,媽媽是漢族,爸爸是瑤族,外婆是壯族。今年春節,他們一家決定留在社區一起過年。「我們家過兩個年,一個是‘三月三’,一個是春節,過年的時候家人會在一起包粽子、做油團,這次帶孩子來體驗包餃子,大家都很開心。」陳莉莉說。
陳莉莉說,在社區居住幸福感很高,「社區氛圍很好,經常組織長桌宴、晚會等活動,遇事很快就能找到鄰居幫忙。」
來自哈爾濱的六旬漢族老人李鳳霞3年前入住蟠龍社區,現在已經把這裏當成了自己的第二個家。「你家送我點糍粑,我家回禮些包子,大家感情特別好。」李鳳霞告訴記者,她加入了社區歌舞團,認識了很多不同民族的朋友,「少數民族朋友們能歌善舞,活潑、開朗,對生活充滿激情。」
蟠龍社區居民歡聚一堂跟隨民歌節奏舞動。新華社記者郭軼凡 攝 75歲的何繼榮是社區歌舞團副團長,她告訴記者,社區有70多名居民加入了歌舞團,「成員從50多歲到70多歲不等,有漢族、壯族、仫佬族,大家每周都聚在一起唱歌跳舞,還經常外出表演,非常充實快樂。」
居民共聚一堂,其樂融融的場景,在蟠龍社區並不鮮見。社區活動室內,10歲的壯族小學生陸薪玉在老師黃艷的指導下,手起筆落,不一會兒,一幅國畫梅花圖就躍然紙上。這是社區舉辦的公益課堂之一,幾乎每周,居民黃艷都會義務來到活動室教社區的小朋友畫國畫、制作手工藝品等。
「我在社區住了七八年,跟大家感情很深,在社區教小朋友我很開心,對自己也是一種鍛煉。」黃艷說,之前社區還舉辦過民族畫展覽,小朋友把自己的作品帶來,互相分享自己民族的故事,感覺做這件事很有意義。
蟠龍社區居民黃艷指導社區小朋友學習國畫。新華社記者郭軼凡 攝 年過七旬的劉路明是書畫愛好者,社區不少居民家的春聯出自他手。活動室裏,他對著自己畫的一幅6個不同民族群眾手拉手的國畫開啟了話匣子:「這幅畫是我真實的感受,在南寧,我經常看到不同民族的群眾一起唱歌跳舞的歡樂畫面,感覺生活很幸福。」
「嘿嘹嘹啰,嘿嘹嘹啰,嘿幸福嘹嘹啰……」飽餐一頓後,年近七旬的居民黎廣熟練地拿起話筒,開嗓唱起了這首極具壯族特色的山歌,沒唱兩句,幾名居民就站起來和聲,唱至高潮,大家便拍起手來,和著曲調,開始了全場大合唱。
一曲唱罷,黎廣興奮得紅光滿面,他說:「我本身愛好音樂,和這些少數民族朋友在一起唱歌跳舞、讀書寫字、鍛煉身體,讓我感到很放松。不同民族的我們像是緊密聯系的一家人,彼此尊重,互相幫助。」(記者郭軼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