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周永生、王杉:布林肯「亞洲行」的三重算計

2024-07-27新聞

日前,借著東盟(10+1)外長會舉行的契機,布林肯踏上了作為美國國務卿迄今為止最長的出訪之旅,對亞洲六國(越南、老撾、日本、菲律賓、新加坡和蒙古國)開展為期10天的存取。與以往不同,本屆政府執政接近尾聲、選舉形勢不明朗的國內環境,給布林肯此次出訪蒙上了一層陰影。在這種情況下,布林肯仍要「亞洲行」的目的大致可從以下3個層面分析。

第一,在美國政府層面,布林肯的首要目的是加強與亞洲主要盟友及夥伴的關系,延續對中俄的「離岸制衡」。如美國國務院主管東亞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康達在美國企業研究所(AEI)一場研討會上所言,布林肯此行就是為了表明美國政府對「印太地區」的「全心投入」,展現對東盟合作夥伴關系的「全力支持」。自上台以來,拜登政府一直大力推動「印太戰略」,並於2022年5月在日本東京正式宣布啟動「印太經濟框架」(IPEF),試圖挽回前任總統杜林普結束「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TPP)所造成的信譽危機,並提供所謂「獨立於中國的安排」,「為印太國家提供面對關鍵問題時與中國不同的方法」。布林肯此次出訪的6個國家中,有4個是東盟國家(越南、老撾、菲律賓、新加坡),其中2個牽扯到與中國的南海問題。對此, 新美國資訊安全中心亞太安全專案高級研究員米拉·拉普-胡珀曾表示,美國政府希望讓印太地區的美日印澳四方機制、美日韓、美日菲等小型多邊集團能相互影響,共同捍衛「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換言之,布林肯的出訪也只是以構建「離岸制衡」中俄的平台為目的,試圖與其盟伴打造「集體能力」、連鎖網絡的長期策略的環節之一。

第二,在國內政治層面,夯實政府「印太戰略」成果是民主黨賦予布林肯的重要政治任務。隨著拜登宣布結束大選,相較已得到黨內提名、統一陣營意見的杜林普,民主黨急需為可能得到提名的參選人、副總統哈裏斯積累政績與政治聲望。而「印太戰略」作為杜林普執政時期看重的地緣政治競爭抓手之一,在拜登執政期間除了提出IPEF外缺少突破性成果。鑒於美國副國務卿坎貝爾此前多次不客氣地把越南比喻為印太地區的「關鍵搖擺州」,稱越南的支持是爭奪印太影響力的重要因素,為了推進「印太戰略」,確保「不站隊」的東盟對美基本態度不改變或是布林肯此訪的底線,而越南也必然會繼續成為布林肯拉攏的重點。

第三,在個人利益層面,提早為將來布局、積累政治人脈,擴大政治影響也是布林肯的一大訴求。國內政治環境的突然變化對於現任國務卿布林肯而言,意味著他的職位前景也變得撲朔迷離。作為從克林頓時期就被委以重任,輔佐過多位總統的布林肯來說,在政客的黃金年齡告別舞台中央是其難以接受的。因此,布林肯利用所剩無幾的任期頻繁出訪焦點地區,也有增加曝光,擴大政治影響力,繼續塑造【華盛頓郵報】口中「擁有世界視野的戰略家」人設的考量。

考慮到布林肯此次存取的亞洲六國與美關系不一,其結果也可初步分為三類:首先,對於日本,一方面布林肯此訪的重頭戲是7月28日召開的美日防長及外長安全保障磋商委員會(「2+2」)。該會議將重點討論「印太戰略」的今後合作,包括美國的核武器戰力參與日本防衛的「延伸威懾」等問題,還可能討論美日擴大升級對華制裁與遏制的雙邊合作具體措施。這也意味著美國對日本的定位與要求正在從「受保護」轉為「力量投射」,核力量的擴散更會給東北亞安全域勢帶來極惡劣影響。另一方面,布林肯也有意為國內政治變動的外溢影響做好「保險」,保障美日外交政策的延續性。

其次,對於「不選邊」的大多數東盟國家,布林肯的拉攏對部份成員有一定效果。越南近年來與中國的關系不斷升溫,盡管在南海問題上有逐漸強硬的趨勢,但與中國的經貿聯系依然緊密,倒向美國的可能性很小。老撾是中國堅定的友鄰。新加坡長期奉行「大國平衡政策」,將自身定位為美國的盟友,但同時十分重視與中國發展友好合作關系,不會無底線地充當美國的「馬前卒」。至於菲律賓,總統馬科斯上台後堅定跟隨美國腳步,對華強硬,布林肯此訪大概率會提升美菲軍事同盟的士氣,具體會為剛剛回歸平靜的南海局勢造成什麽樣的負面影響還有待觀察。

最後,對於蒙古國,蒙古國已提出了實作經濟多元化、減少對中俄依賴的未來25年的戰略目標,有較強烈的溝通需求。如果能幫助美國在中俄之間的地理位置楔入一顆「釘子」,將是「印太戰略」的重大成果。因此,出訪蒙古國可能是布林肯此行將重點渲染的「成績」。(作者分別是外交學院國際關系研究所教授,外交學院在讀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