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蒲傳新(陜西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西北工業大學陜西省重點輿情資訊研究中心副主任)
在2024年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各民族共同開拓了祖國的遼闊疆域,共同締造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共同書寫了輝煌的中國歷史,共同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化,共同培育了偉大的民族精神。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系列重要論述,集中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關於各民族共同創造歷史的思想,充分論證了「遼闊疆域、多民族國家、中國歷史、中華文化、民族精神」這「五個共同」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的強大支撐,深刻指明了審視中華民族歷史必須立足大歷史觀。
大歷史觀就是以宏大的歷史時空視野審視歷史,拓展了歷史唯物主義的觀照空間和理論視域,是當代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繼承和發揚了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詮釋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科學真理偉力和創新實踐效力。「五個共同」的歷史敘事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動實踐。以大歷史觀深化對「五個共同」的認識,是進一步掌握歷史主動、堅定歷史自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必然要求。「五個共同」是深度融合、相互依存的,是物質與精神的辯證統一、具象與抽象的交織融合,是共時性和歷時性的實踐統一,是大歷史觀視域下「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認知維度和歷史取向。
遼闊疆域是中華民族存在的場域支撐。馬克思主義認為,民族是一個歷史範疇,具有歷史性、社會性、地域性和文化性等特征。其中,地域具有顯性特征,為民族生存提供了場域支撐。從歷史的長鏡頭來看,中華民族遼闊的疆域是各族先民前赴後繼、接續奮鬥開拓的,每一幀畫面都記錄著各民族的足跡與烙印。從歷史的廣角觀察,中華民族遼闊的疆域是各族先民披荊斬棘、開山架橋開發的,每一寸土地都凝結著各族人民的拼搏與汗水。中國遼闊疆域的形成經歷了復雜而漫長的過程,是各民族不斷遷徙、融合、交流的過程,是農耕文明、草原文明、海洋文明在遼闊的疆域上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過程,是不斷提高疆域治理能力、提升疆域內生力的過程。古代的漢民屯邊、邊民內遷、民族大融合、區域開發等,促進了全方位的民族互嵌;聯合抵禦外來侵略、自然災害、文明沖突等挑戰,促進了疆域的鞏固和發展。遼闊且牢固的疆域為中華各民族的文明進步、深融互促提供了廣闊場域,為各族人民增強對中華民族的政治認同、文化認同和情感認同提供了深厚根基。
多民族國家是中華民族存在的實體支撐。馬克思恩格斯站在全人類解放的高度,論述了「多民族國家」的理念。在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視域下,「多民族國家」具有突出的統一性。各族人民親如一家,在攜手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偉大實踐中,共同締造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縱觀中華民族歷史,無論哪個民族平治天下,建立的都是多民族國家政權,並以強大的感召力滋養民族情感、凝聚民族人心、強化民族認同。各民族共同建構國家形態、維護國家統一、推進國家治理,形成了「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成為全體中華兒女共同維系、自覺守護的精神家園。當前,中國實行的民族區域自治的基本政治制度,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民主政治建設的獨特創舉。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基於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的重大原創性論斷,是維護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堅固思想長城,是發展好維護好各民族根本利益、加強中華兒女大團結的必然要求。
中國歷史是中華民族存在的社會支撐。歷史是馬克思主義的核心議題之一,有突出的實踐性,其發展是歷史主體與歷史客體互為因果、攜手同行的過程。大歷史觀視域下,中國歷史是多民族在遼闊的華夏大地上繁衍生息、進步發展中不斷形成的,是在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時空延續中共同書寫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考古發現的重大成就實證了中國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伴隨著歷史主體的實踐拓展,「炎黃」「華夏」成為向內凝聚的家國意識和思想認同,逐步形成了「五方之民共天下」的互嵌格局。從此,在亞歐大陸的東端,勤勞勇敢善良的炎黃子孫在這裏繁衍生息,為中國歷史奠定了永續的根基。
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存在的精神支撐。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過且以國家形態發展至今的文明形態。中華文化綿延不絕的歷史連續性,是認識中國、理解中國的基因密碼。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將「具有突出的統一性」列為中華文明「五個突出特性」之一。中華民族各民族文化融為一體,縱有曲折彎路,但始終堅守「九州共貫、多元一體」的大一統信念。大歷史觀視域下,我們不僅要以歷史長鏡頭來審視中華文化時間上的連續性和空間上的穩定性,更要從文化認同、情感認同上探究中華文化的統一性。其中,漢字作為中華文化傳承的載體,經歷了從原始社會的陶器刻畫到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等發展階段,過程清晰連貫,套用廣泛,影響深遠,滋養著中華文化延綿發展、多姿多彩。
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存在的靈魂支撐。馬克思恩格斯認為,積極、堅韌、充滿進取意識的民族精神推動了民族、國家以及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中華民族在形成「遼闊疆域、多民族國家、中國歷史、中華文化」的同時,孕育了以「偉大創造精神、偉大奮鬥精神、偉大團結精神、偉大夢想精神」為主要內容的偉大民族精神。這是符合唯物史觀的內在邏輯解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偉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在民族融合中,各民族的優秀品格共同成為中華民族精神血脈相連的一部份。偉大的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永續不斷的內在支柱,也是華夏兒女「強國有我」的精神動力。回望漫長歷史,中華民族雖歷經風雨磨難,但民族精神源遠流長,代代相傳,歷久不衰。中華民族精神是各族人民維護祖國統一、締造民族團結、創造美好生活的偉大實踐中塑造起來的中華之魂,鑄就了中華民族特有的品格和氣魄。
人民群眾是創造歷史的主體,而各民族是創造中華民族輝煌歷史的主體。各民族在共創統一多民族國家和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歷史敘事中,不斷提升歷史自覺、發揮創造偉力,促進了共同體諸要素的聚焦聚力聚合。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牢記「國之大者」,緊緊把握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主線,深刻領會大歷史觀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指導意義,進一步夯實國家觀、民族觀、歷史觀,進一步理解中華民族共同體「五個共同」的深刻內涵,增進各族人民福祉,讓中華民族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中實作新飛躍。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