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有一種說法,中國乒乓球贏球不是新聞,輸球才是新聞。久之,大賽極少輸球,但未必大賽或並非遇到強勁對手卻輸了球,甚至輸給無名之輩,就成了熱炒的大新聞。這兩天的亞洲錦標賽,中國女隊丟了團體賽冠軍,只能站在領獎台的側位,所謂的「大新聞」真的來了。
如何看待這種發生概率不高的情況,或許有以下幾個角度:
首先,關於「國球」的美譽,諸如巴西足球、美國籃球,雖然廣受大眾喜愛,也看重大賽成績,但少有「國球」的標榜。中國乒乓球大賽奪金無數,但「沒有常勝將軍」的哲言正是出自中國,沒人挑戰時寂寞得要「養狼」,有人趕超時又怨這怨那,對待比賽得失不能這樣葉公好龍,大賽小賽一概輸不得。所謂長盛不衰,是指人才培養、技術創新、大眾參與等方面保持和發揚傳統,不斷進取,即使一時一度不在世界之巔,能迅速有效調整,再攀高峰。
其次,亞洲錦標賽賽期與中國大滿貫賽無縫相連,球隊馬不停蹄地轉戰。由於中國選手在前一項比賽中包攬五項冠亞軍,兩項賽事的間隔也比對手更短,體力和精力上的困難更大。淘汰制的比賽,最終名次越高的選手經歷的場次越多,越到後面的輪次實力越接近,競爭的激烈程度和球員的能量消耗也越大。換言之,實力不同的球員比賽總過程長短不同,付出的大小也會有別。
再次,中國乒乓球多年雄踞高端,業內有說法,大賽就是「世界打中國」,中國隊則要打世界。中國隊會遇到不同打法的不同對手,而對手只管將註意力盯準中國選手,他們研究中國選手比中國乒乓球研究對手相對簡單和集中。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球員賽前要做的功課更復雜。
競技比賽,強者總是壓力更大的一方。有些壓力來自外部,木秀於林,風必摧之,中國乒乓球成為各路好手趕超的物件和目標,由此帶來了世界乒乓球運動發展的不懈動力,這是好事。也有些壓力來自自己人,苛求比賽戰無不勝,不容有失,這有悖於競技運動規律,不是好事。古人尚知「峣峣者易折」的道理,乒乓球是中國體育最拿得出手的強項,必要的寬容是在另一個層面的支持。(作者是人民日報社高級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