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水,半碗沙。
黃河每年攜帶泥沙量高達16億噸,雖然12億噸被沖入海洋,但仍有4億噸堆積在下遊,目前黃河下遊的地上懸河總長度超過800公裏。
尤為嚴重的是河南開封地區,黃河河床高出地面7米,一旦爆發洪災,後果不堪設想。
為什麽會產生地上懸河?
黃河起源於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脈,冰川水十分純凈,但在流經黃土高原時,河水攜帶著大量泥沙奔騰而下,並且S形彎曲的河道會導致泥沙大量沈積,久而久之,河床逐漸被擡升,水位隨之而漲。
能否用改道的方式,解決黃河部份水域地上懸河困境?
漢代時期,古人為了治理黃河,開始采用改道計劃,那麽我們能否將黃河改道,直接讓河水排入黃海呢?
除了地上懸河外,大量泥沙也在沖入渤海,而渤海是中國內海,除了經濟價值外,還具備非凡的戰略意義,讓黃河泥沙填滿渤海,雖然得到了更多陸地,但綜合而言並不劃算。
如果將黃河入海口改到黃海,除了能解決下遊泥沙堆積,導致的地上懸河問題,入海口泥沙堆積後還能獲得更多陸地面積。
黃河改道初步一看方案可行,並且歷史上黃河也曾經歷過6次改道,但實際又不能這麽算。
目前中國城市建設布局已然成型,貿然改變黃河走向,除了對兩岸生態造成巨大沖擊外,還會對河流沿線的居民、農業、工業等產生影響,並且浩大的工程量必然遠超三峽大壩,雖然我們有改造河道的技術,但性價比不高。
最重要的一點,即便我們對黃河進行改道,根本原因還是沒能解決,黃河上遊的冰川融水可謂十分清澈,歸根結底在於黃土高原。
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如果想透過改道來一勞永逸,除非直接把黃河改成不從黃土高原經過,很顯然只治理下遊,不解決根源的方案是不可取的。
可能網友說了,咱們有亞洲最大的重型自航絞吸船「天鯤號」,每小時能挖6000立方米,先把地上懸河問題解決了再說。
天鯤號全船長140米,寬27.8米,最大挖深35米,具備港口疏浚,挖砂、壤土、淤泥功能,但無奈黃河河道太淺太小,天鯤號適用的場景是海洋。
如果全部用適合河道的小型挖泥船,出動100艘、500艘甚至更多挖泥船24小時工作,海量人造垃圾的規範化管理很困難,如果往黃河一扔,現在維持不錯的兩岸環境,立馬會被大量船舶破壞,並且黃河下遊堆積泥沙太多,可能要持續挖好幾年甚至十幾年,況且下遊剛挖走,中上遊又把黃土高原的泥沙給沖下來了。
此外,大量泥沙被挖走後如何安置,這也是一大難題,泥沙在長年累月中暗藏著大量有害細菌、病毒、真菌、放線菌、立克次體、黴漿菌、衣原體以及螺旋體等微生物,處理不當汙染其他淡水或土壤,可能會引發較大的危機。
這就好比很多人總覺得水浸過後的積水沒什麽問題,簡單設想一下,洪水沖擊豬圈後,動物糞便中的臟東西會蔓延出去,有些人的腳皮膚失真,有害細菌病毒就會滲透進人體,還有很多下水道的臟東西也會蔓延,所以穿個長筒防水鞋是有必要的。
或許有人會說,現在建築用砂的價格不斷走高,有時候還買不到貨,為什麽不去黃河挖呢?
黃河堆積的泥沙透水性強,黏性較差,不適合用來造房子,否則早就跑去黃河挖了。
其實大家不用太擔心地上懸河,一方面是我們修建了大量水壩,不僅能發電,還能起到攔截泥沙的作用,一旦泥沙量太多,可以透過人為控水的辦法,在水速提高的情況下可以沖刷掉很多泥沙,所以泥沙也沒有這麽容易沈積,古代科學技術落後,那是沒辦法,現在不一樣了。
此外,中國對於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問題高度重視,制止了以前亂砍濫伐的行為,並且積極退耕還林,努力栽種大量綠色植被,黃土高原並不是純天然的沙漠,所以只要經過努力修復,就能重新披上「綠衣」。
大量植被可以牢牢鎖住泥沙,即便當黃河水奔流而過,被卷進去的泥沙也十分有限,目前這方面已經取得了顯著效果,以陜西省為例,被沖入黃河的泥沙量從此前的8.3億噸,已經減少到了2.68億噸,據周邊居民所稱,近幾年黃河水清澈了很多。
所以我們一邊穩固下遊,一邊積極修復黃土高原,一切都在掌握之中,等哪天有了萬全之策,就會解決黃河下遊地上懸河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