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賴清德選舉獲勝之後,外界普遍等著看中國大陸將如何反制。按國台辦的說法,這次選舉改變不了兩岸同胞走近走親、越走越親的共同願望,更阻擋不了祖國終將統一、也必然統一的大勢。
隨後,就發生了瑙魯毫無預警宣布與台灣斷交,與中國大陸復交的突發事件。由於時間點剛好是賴清德贏得選舉後不到48小時,可以說就是精心策劃的一次外交事件。賴清德勝選之後,瑙魯外交部次長、總統府秘書長第一時間發賀電,很顯然就是「煙霧彈」。
更重要的一點是:瑙魯參照聯大2758號決議與台灣斷交,還是中國大陸對台灣「開辟【聯大2758號決議】國際法新戰場開出第一槍」。
這就帶來一個問題:這次瑙魯與台灣地區斷交是中國大陸的「下馬威」還是「開胃菜」呢?可能兩者都是,這預示著兩岸未來激烈博弈的前景。
如果只是「下馬威」的話,那麽這是對賴清德釋放的嚴重警告,目的是預防賴清德不只有推動台獨的念頭,還可能做得比蔡英文更直接。先來個「下馬威」,證明中國大陸後續反制措施還有一定的靈活性,你可以理解會給台灣當局一個觀察期。
如果是「開胃菜」的話,那麽說明中國大陸壓根就不會給賴清德任何機會和面子,預示著兩岸關系未來幾年的發展趨勢已經確立。台海兩岸之間的「邦交國戰」,一向是中國大陸釋放警告訊號的方法,也是打擊「台獨」的重要方式。蔡英文在大選中獲勝時,台灣地區的所謂「邦交國」數量最初仍穩定,直到同年12月才失去聖多美普林西比。
此後一發不可收拾,在其任內共有10個所謂「邦交國」與大陸建交,現在只留了12個。台灣學者普遍認為,這次中國大陸快速出擊,顯示對賴清德不抱任何期待,也不給予觀察期。
瑙魯位於南太平洋,面積僅21.3平方公裏,人口數約1萬1000人。所以,瑙魯變天我們所花的代價應該並不會太高。如果大陸的反擊是不斷加碼的話,在外交層面的警告之後,在軍事或經濟上的反制措施也會接踵而至。
在軍事上,中國大陸隨時有可能展開針對賴清德挑釁的大規模演訓,解放軍進一步壓制台軍的戰略防禦縱深,加大在台灣東部的戰備巡航等等。而在經濟層面,終止對台讓利原本就蓄勢待發,ECFA早收清單專案會逐漸縮減,甚至全部被拿掉。
中國大陸是不是一定要全面扼殺台灣地區的「邦交」國呢?還真不是這樣,在馬英九任內,兩岸曾經就有外交休兵的一段時期。台灣當局在當時保住了面子和裏子。
但是,這不等於與台灣當局保持所謂「邦交」關系的國家,不知道與中國大陸建交才是大趨勢。而且隨著中國大陸推進「一帶一路」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台灣當局的「邦交國」流失災難原本就是順理成章的事。
另外,瑙魯與中國大陸的建交,還是對美國的一次嚴重警告,因為太平洋地區還是中美外交博弈的重要戰場。瑙魯參照聯大2758號決議與台灣斷交,這可是全世界獨一份,等於直接打了美國部份政客的臉。
總體而言,雖然我們預料兩岸還不至於在短期內發生顛覆性的危機,但是未來幾年賴清德恐怕沒好日子過。瑙魯之後,接下來更重要的博弈應該還在是經濟層面和軍事鬥爭準備工作上,「切香腸」式的反擊已經在路上,好戲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