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瞭望·善治策論|嘉興市南湖區以科技創新「立區興區」

2024-01-03新聞

南湖加快構建「頭雁引領、強雁振翅、群雁齊飛」的培育機制,累計培育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25家,認定省科技型中小企業1100家、高新技術企業410家

文 | 中共浙江省嘉興市南湖區委書記 邵潘鋒

作為全國創新百強區,浙江省嘉興市南湖區始終深度融入長三角一體化和G60科創走廊建設,主動對接國家戰略科技資源,構建完善實驗室體系、技術創新中心體系和新型研發機構體系,以科研成果轉化和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強化為突破口,著力破解高質素發展「成長的煩惱」。

近年來,南湖致力於打造「塔尖重器」,先後引進落地一批高能階科創平台,並與復旦大學化學系首創「院校研發—政府牽線—地方產業平台轉化」的「啞鈴型」校地企合作新模式,創新策源力、資源吸聚力和輻射影響力不斷提升。

截至目前,南湖建立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集聚國家級孵化器2家、國家級眾創空間4家、省級新型研發機構4家,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達4.3%,連續13年位居全省前列,成為長三角區域創新活力最為充沛的地區之一。

企業創新活力在「制造」邁向「智造」中迸發

南湖始終圍繞行業共性技術、「卡脖子」問題、國產化替代等「既服務國家戰略又助力地方發展」的領域,推進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同時發力。

推進科技創新。完善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遴選分配機制,建立「潛在需求—技術套用示範—創新產品研制—套用技術研發—基礎研究」的逆向技術鏈條,綜合運用「揭榜掛帥」等多種方式開展院地協同研發攻關。

截至目前,已累計在基礎性、前沿性、顛覆性領域承擔省級以上重點科研攻關專案272項,其中南湖研究院存算一體化芯片設計、南湖實驗室有形生物鐘研究、清華柔電院新形態柔性器件研究均取得了重大原創性突破。

推進科技成果轉化。企業處於市場最前沿,是最有活力和效率的創新主體,大量科技成果最終要透過企業轉化為產品。

南湖加快構建「頭雁引領、強雁振翅、群雁齊飛」的培育機制,累計培育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25家,認定省科技型中小企業1100家、高新技術企業410家,較「十二五」末增長5倍以上,逐漸形成了既有「參天大樹」,也有「螞蟻雄兵」的科技企業梯隊。

同時,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全力支持企業從初創到成熟全周期、全鏈條的創新活動,並行揮企業高效整合利用各類科技資源的優勢,引導科技領軍企業牽頭組建技術創新共同體,積極承接科技重大專項,推進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活動、研發機構、發明專利三個全覆蓋,湧現了賽思電子時鐘芯片、衍視科技全像智能座艙等一大批「黑科技」,共獲評全國、全省首台(套)18個。

嘉興南湖革命紀念館 周明攝

現代化產業體系在「轉換」邁向「轉型」中升級

隨著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的不斷湧現,全球產業分工與競爭格局正經歷深度調整。面對新的挑戰和機遇,南湖堅持以產業創新推動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

賦能傳統產業存量。打好企業績效綜合評價、「騰籠換鳥」、數碼化改造等系列組合拳,引導和支持傳統產業加快套用先進適用技術,推動制造業朝著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截至目前全區規上工業企業數碼化改造1.0覆蓋率已達74.7%。

做優戰略性新興產業增量。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熱點方向,主動卡位長三角區域產業鏈所需和南湖所能的結合點,圍繞微電子、高端智能裝備、生物醫藥等具有特色優勢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開展強鏈補鏈延鏈,逐步實作產業發展從「鏈式分布」邁向「塊狀集群」,推動主導產業產值、營收占比均超過50%,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超過76%。

搶抓未來產業變量。依托浙江未來技術研究院、南湖交科院等新型科創載體,前瞻布局人工智能、立體交通、數據要素等未來產業,探索打造人工智能、路空一體等一批示範引領的未來科技新場景,努力把科技風口轉變為產業風口,把「先手棋」轉化為先發優勢。

科技體制機制在「改變」邁向「改革」中創優

創新要素的深度耦合不會自然發生,離不開有組織的引導和規範。南湖堅持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相結合,努力激發區域科技創新的活力動力。

完善科技創新管理制度。將區域內的各類科研院所、創新平台、新型研發機構等納入「亞太路科創帶」範疇統籌管理,加強科技政策、規劃、任務和資源等一體化配置,同時最佳化科技投入、收益分配、績效評價、知識產權保護等機制,開展創新類人才專案經費包幹制試點等探索,賦予科學家更大技術路線決定權、經費支配權和資源排程權,讓科研單位和科研人員從繁瑣冗余的體制機制束縛中解放出來。

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機制。支持科學家、企業家、創投家組建院企合作聯盟、產業科創人才聯盟等,推動1500余家企業院所建立產學研合作關系,實作前端創新供給與終端市場需求直接互動,從源頭上破解多元主體協同低效、利益爭奪、重復研究、成果難轉化等痛點難點,助推柔性芯片、高安全性鋰電池隔膜等17項國際領先技術成果完成本地轉化和產業化,逐漸形成了具有鮮明南湖特色的「研究院經濟模式」。

增值服務生態在「量變」邁向「質變」中重塑

南湖堅持擴大增值化服務供給,以創新要素的暢通流動促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為科技創新厚植內生動能。

以要素保障肥沃土壤。堅持平台為要,在做精高水平科研場地、高質素科研器材、高品質科研環境等「硬支撐」的同時,做優管理營運制度、公共服務配套、創新文化氛圍等「軟環境」,努力提升創新平台和產業園區的規模與能階,南湖高新區連續3年位列全省高新區第5名,為創新成果從實驗室走向市場提供了強有力的承接平台。

以一流服務充足陽光。南湖早在2016年就在全省率先成立行政審批局,深入開展「最多跑一次」「無差別全科受理」「三員六步七辦」等政務服務改革,為院所和企業提供店小二式的精準服務,獲評全國首個政務服務領域中國質素獎提名獎。尤其是秉持人才為本理念,強化人才智力支撐,以便利便捷、暖心貼心的服務做好人才「引育留用」文章,努力解決人才總量性、結構性、層次性短缺問題,打造院士團隊領銜、高素質復合型人才集聚的人才生態谷。

以科技金融普降甘霖。立足國家級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建設,發揮南湖基金小鎮等金融「活水」優勢,引入社會資本共建以科創基金為撬動的200億元基金集群,設立11家科技專營支行,成立全國首個科技保險機構太平科技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打造科融保科技金融服務平台,推廣「科技積分貸」和「人才創業貸」,逐步形成「政府引導—基金合作—科技擔保」的科技金融新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