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9時05分,西藏日喀則市定日縣發生6.8級地震,牽動著許多網友的心。但與此同時,一些網友為了流量,利用AI技術生成「災區」群眾被埋、房屋坍塌等虛假照片進行釋出,並配文日喀則地震等關鍵詞,造成網友誤解。
其中,一張「被壓廢墟下的小男孩」圖片引發廣泛關註。圖片中,一名戴帽子的小男孩被壓在倒塌的廢墟下,全身鋪滿塵埃。記者註意到,這張圖片在某短影片平台,被多個賬戶轉發,卻配文都與西藏日喀則地震關聯,有賬戶因此獲得上萬轉發和評贊。
▲「被壓廢墟下的小男孩」圖片引發廣泛關註
而實際上,這張小男孩圖片實際是由AI生成,圖中孩子的左手顯示為六根手指,且平台也在相關影片下方給出文字提示:「疑似使用AI生成技術,請謹慎甄別」。可雖有提示,不少網友仍被誤導,並在留言區關註男孩的生命安全。
▲圖中孩子的左手顯示為六根手指
這並非個例。在某影片平台上,紅星新聞記者以「日喀則地震群眾被埋」為關鍵詞進行搜尋發現,不少影片博主都釋出了AI生成的災區圖片,且都在配文中與日喀則地震關聯。盡管大部份圖片下方都有小字提示為「AI生成」,但相關內容仍讓不少網友信以為真。
【記者實測】
多數軟件生成圖片無風險提示,
影片發出前缺乏稽核流程
為測試該類圖片的生成過程,紅星新聞記者嘗試在多款AI智能生成軟件中進行相關圖片生成,多數軟件生成圖片無風險提示,如在一款名為「豆包」的AI智能APP中,記者輸入「日喀則地震嬰兒被埋」的關鍵詞,軟件在未給予任何侵權、違規、虛假資訊等幹預提示下,自動生成了多張相關圖片。
對此,北京京展律師事務所主任律師張曉玲分析認為,AI軟件在輸入有關地震等關鍵詞時,未給出任何「不傳播虛假資訊」等提示,直接生成相關圖片,存在不妥。
「AI軟件在演算法上,應當也有能力對關鍵詞進行辨識,需要具備一定的道德和法律的判斷能力,在使用者輸入關鍵詞時給予明確的警示,避免生成和傳播虛假資訊。」張曉玲說。
而在釋出環節記者也發現,上傳上述AI生成的「地震嬰兒被埋」圖片後,記者隨機配上音樂,並標註「日喀則地震孩子被埋,祈求平安」等字樣,相關影片便被順利發出。影片釋出約1小時後,相關內容下方出現「疑似使用AI生成技術」的平台小字提示資訊。測試完成後,記者也隨即刪除影片內容。
▲引熱議的「地震小孩被埋圖」被曝去年就在某平台的一條短影片中出現過,並聲明是AI生成
針對該情況,紅星新聞記者以網友身份詢問抖音客服,一名接線人員回應稱,按照先行稽核程式,AI生成的圖片及影片只有在創作者釋出後,平台才能進行辨識和稽核。若稽核發現為AI圖片,平台會在內容底部標記「疑似使用了AI生成技術,請謹慎甄別」字樣。
這名客服也表示,如果使用者發現有網友借助AI技術傳播虛假圖片甚至造謠,那麽網友可撥打抖音安全與舉報專線,或直接點選影片內容進行舉報反饋。
【律師說法】
該行為不符合公序良俗和道德,
如引發恐慌造成較大影響將被追責
網友利用AI技術生成地震災區現場關聯圖片,並引發社會關註,這樣的行為是否欠妥?就此,河南澤槿律師事務所主任付建在接受紅星新聞采訪時指出,盡管網友本身或並無惡意,只是希望借助AI生成的圖片獲取流量,或希望更多人來關註地震。但用「假圖」關聯真實事件,付建認為,其行為雖不違法,但不符合社會公序良俗和道德,讓他人產生誤解,有失妥當。
北京京展律師事務所主任律師張曉玲也同樣告訴紅星新聞,在災害面前,應傳遞真實、準確資訊,以助於救援和減少恐慌,而不該利用災害來博取眼球。
付建分析指出,利用AI生成圖片本身不會因此受到處罰,但若肆意用AI技術生成地震受災嚴重的畫面,甚至編造謠言,圖片和配文內容與事實嚴重不符,且引發社會廣泛關註甚至網友的恐慌,則屬擾亂公共秩序行為。
張曉玲也提到,若相關內容轉發評論量較大,造成了不良社會影響,那麽根據【治安管理處罰法】相關規定,釋出者編造虛假的險情、疫情、災情、警情,在資訊網絡或者其他媒體上傳播,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嚴重後果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同時,對於AI生成圖片的相關影片立刻能發出,發出約1小時後才出現「疑似AI技術生成」的提示語,在付建看來,這在某種程度上說明平台稽核存在問題,其稽核規則具有滯後性,提示方式也存在不夠明顯的漏洞。
張曉玲也認為,平台在釋出內容前應進行必要的稽核,以確保資訊的真實性和準確性。特別是在涉及災害等敏感話題時,更應加強稽核力度。且盡管有文字提示,但仍有網友誤解,這也進一步說明,平台的提示方式不夠醒目和有效。
因此,張曉玲呼籲,平台應該改進稽核機制,提高稽核效率,並采用更加直觀有效的提示方式,以避免虛假資訊的傳播。
來源:紅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