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新時代黨領導文藝工作的理論創新

2024-02-15新聞
作者:劉欣(西安外國語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院副教授)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對中國社會主義民主的特質和優勢進行了全新概括,標誌著新時代中國民主政治領域的重大創獲。黨的二十大報告把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確定為體現中國式現代化本質要求的一項重要內容,強調其是「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民主」,是黨的各項工作以人民為中心、實作人民當家作主的重要制度保障。
從文藝領域來看,全過程人民民主是對黨領導文藝工作中相關制度經驗的科學總結,同時也為新時代黨領導和治理文藝、進一步建設完善社會主義文藝制度體系提供了行動指南。事實上,新時代黨的文藝制度建設就是要使人民民主貫穿文藝制度建設全過程,以規範嚴整的程式設計實作人民主體性的全覆蓋,由此落實社會主義文藝「源於人民、為了人民、屬於人民」的根本立場,充分保證廣大人民的文化權益。
人民的需要是黨領導文藝工作的出發點
文藝作品被廣大人民群眾接受,其社會效益能夠充分實作,是黨的文藝工作能夠順利開展的前提。早在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同誌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提出,文藝工作者要明確人民群眾的實際需要,文藝創作要避免「和群眾的需要不相符合,和實際鬥爭的需要不相符合的情形」;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同誌提出「人民需要藝術,藝術更需要人民」,則從藝術起源的角度高度肯定了人民的需要對藝術發生發展的驅動作用。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文藝「只有順應人民意願、反映人民關切,才能充滿活力」,「要把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為文藝和文藝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由此將人民需要看作貫穿文藝活動始終、評判黨的文藝工作成功與否的價值座標,展現出在新的歷史階段黨對文藝工作理論內涵的深化和拓展。
以人民的需要為出發點開展黨的文藝工作,要求黨對不同時期人民的文藝需求狀況有清晰認識並予以積極回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當今時代,「文藝創作生產的格局、人民群眾的審美要求發生了很大變化,文藝產品傳播方式和群眾接受欣賞習慣發生了很大變化」,黨的文藝工作必須具備歷時的、動態的眼光,透過不斷深化改革、完善政策、健全體制,滿足當今時代人民群眾多方面、多層次、多樣化的文藝需求。當然,黨領導文藝工作不僅要滿足人民新的文化需要和審美需求,更要直面現實困境,解決當下社會存在的低水平、機械化文藝生產以及文藝產品的「快餐式消費」問題。唯有充分發揮黨對文藝工作的引領作用,把滿足人民文藝需求同提高人民文藝素養結合起來,人民的文化生活質素才能得到真正提升。
人民的參與是黨領導文藝工作的根本宗旨
人民是文藝的創造者,是推進人類歷史演進和文化發展的主體與源頭活水。中國共產黨始終將人民的文化權益擺在黨的文藝工作的核心位置,黨的文藝制度是保障人民有效參與文藝活動的重要方式。回顧歷史,黨在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發展各階段,均以切合時代脈搏的制度建設為人民參與文藝活動提供了廣闊舞台,由此激發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創造力。
在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以人民為中心」的重要論述中,人民不僅是「劇中人」,還是「劇作者」,「古今中外很多文藝名家都是從社會和人民中產生的。我們要擴大工作覆蓋面,延伸聯系手臂,用全新的眼光看待他們,用全新的政策和方法團結、吸引他們,引導他們成為繁榮社會主義文藝的有生力量」。事實上,新時期以來社會主義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新媒介技術條件下文藝形態的蓬勃出新,都為廣大人民群眾參與文藝活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這決定了當前黨領導文藝工作的重心必然是建立健全人才選拔和培養機制,豐富人民參與文藝活動的形式,進而拓寬從人民群眾中產生藝術家的有效通路。具體來說,就是要在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的指引下,以易獲取、易融入為標準,依托面向人民群眾的文藝組織機構,出台有針對性的文藝扶持專案、文化產業政策,引導和激勵廣大人民群眾利用當下互聯網和自媒體新技術,不斷產出文化新產品,持續探索文藝新形態。
除此之外,黨領導文藝工作還要透過不斷完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切實維護廣大人民群眾擁有的寶貴、豐富的創造力資源。文藝創新總是直接或間接來源於人民,從立法層面保障人民對文藝成果的合法權利,更是黨領導文藝工作的題中應有之義。唯有如此,才能從根本上保障人民群眾對文藝活動的積極參與,由此促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的繁榮發展。
人民的評價是黨領導文藝工作的標準和依據
文藝評價是檢驗文藝作品優劣的重要方式,是推動文藝創作的有力手段。在關於文藝評價標準的相關論述中,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要「把人民作為文藝審美的鑒賞家和評判者」,「把人民滿意不滿意作為檢驗藝術的最高標準」。這就是說,人民不但參與文藝創作活動,而且也是文藝評價活動的主體,廣大人民群眾認同與否是判定文藝創作成就高低、文藝作品質素優劣的重要準繩。
百余年來,黨領導文藝工作的實質就是以人民滿意為原則,以人民的評價為藝術工作的標準,關鍵要將其落實到制度保障的層面上來,透過倡導以人民為主體的民主評價,對各種文藝活動及其成果加以檢驗和校準。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毛澤東提出「戲唱得好壞,還是歸觀眾評定的」,標示出人民對文藝的最終發言權。改革開放以來,國內市場經濟的繁榮與文化娛樂產業的快速發展,刺激產生了單純以票房、收視率、點選率為導向,片面強調文藝產品商業價值的評價行為,文藝領域的人民評價原則面臨新問題、新挑戰。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一部好的作品,應該是經得起人民評價、專家評價、市場檢驗的作品」,「應該是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作品。」在這裏,「人民評價」和「社會效益」是檢驗文藝作品最根本的依據,是否能夠讓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更有獲得感,使人民群眾對文藝作品陶冶人、塑造人的良好社會效果真心滿意,是否能夠激起人民群眾思想與情感的高度認同,在人民群眾中贏得良好的口碑和強烈的社會反響,是對文藝作品進行判斷的最終標準。
習近平總書記還提出,要「運用歷史的、人民的、藝術的、美學的觀點評判和鑒賞作品」。這一論斷既是對馬克思主義批評原則的重大發展,也為新時代黨的文藝工作堅持人民評價原則提供了豐富的理論內涵。這充分表明,健康、科學的文藝評論,不僅要以人民的理性判斷為準繩,而且要不斷淬煉符合人民審美需要和審美方式的評價標準和理論話語,讓人民真正成為當代文藝評價體系的建設者與實踐者,使以人民為主體的民主評價原則在文藝領域得到充分實作。
人民共享是黨領導文藝工作的
落腳點
社會主義文藝事業的繁榮離不開人民,其發展成果更應惠及人民,以優秀文藝作品的人民共享為落腳點。歷史地看,黨領導文藝工作所進行的各項制度建設,從一開始便以增進人民大眾的共同文化福祉為目標,以促進文藝成果的人民共享為指向。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文化繁榮發展,為黨領導各項工作實作人民共享創造了堅實基礎和有利條件,「人民共享文化發展成果」得到進一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共享發展就要共享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各方面建設成果,全面保障人民在各方面的合法權益。」具體來說,文化方面建設成果的人民共享,既是當前黨領導文藝工作在文化產品最終分配環節的主要原則,同時也是中國式現代化在文化領域的獨特體現和內在要求。需要註意的是,「共享發展是人人享有、各得其所,不是少數人共享、一部份人共享」。因此,黨領導的文藝工作要實作人民共享,就需要從多方面切實維護全體人民的文化權益:透過延伸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動優秀文藝成果向基層流動;透過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改善農村和欠發達地區的「文化民生」;透過制定有針對性的文藝教育政策,在各行業領域推進文化藝術素養的全民普及。由此不斷探索人民共享文化建設成果的多種實作形式和可能路徑,擴大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成果的覆蓋面與影響力。
文藝成果的人民共享不僅關系到每個個體的文化權益,還關系到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文化賡續和精神凝聚。新時代黨的文藝工作與制度建設之所以強調人民共享,其宏遠目標是要強化文藝在社會交往中的橋梁和紐帶功能,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透過優秀文藝作品的共享得到人民的高度認同,從而振奮精神,凝聚共識,在黨領導人民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方面發揮社會主義文藝不可替代的作用。
全過程人民民主是黨領導文藝工作的靈魂,集中體現了百余年來黨領導文藝工作的創新特質。黨的二十大報告對「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當家作主」作出了全面部署,黨對新時代文藝工作的領導,尤其註重把「人民當家作主」轉化為全鏈條、全方位、全覆蓋的制度實踐,由此有力保證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的發展體現人民意誌、保障人民權益、激發人民創造活力,進而使新時代的社會主義文藝持續煥發出勃勃生機。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專案「中國共產黨文藝制度史研究」(21&ZD256)階段性成果)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