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立破結合紮實推動高質素發展

2024-01-26新聞
作者:陳詩一(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指出,要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後破」。其中,「先立後破」作為新表述、新提法,引發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註。這一提法的現實背景是什麽?如何全面深刻理解其經濟內涵?未來一年的經濟工作如何在「先立後破」中紮實推進?筆者擬就這些問題展開分析。
此次會議在強調「以進促穩」的基礎上首次提出「先立後破」,彰顯了黨中央對當前世界變亂交織形勢的準確把握,具有深刻的現實背景。2023年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新冠疫情防控轉段後經濟恢復發展的一年。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頂住外部壓力、克服內部困難,中國經濟回升向好,高質素發展紮實推進,為2024年經濟工作的「立」和「破」打下了基礎、增強了底氣、提振了信心。需要指出的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可圈可點的成績,2023年全年,本地生產總值同比增長5.2%,中國仍然是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貢獻者;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均值為5.2%,尚處於合理區間;全國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0.2%,為推動經濟回升向好奠定良好基礎。然而,中國發展面臨的形勢錯綜復雜,除外部環境復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外,經濟周期性和結構性問題疊加,有效需求不足、部份行業產能過剩、社會預期偏弱、風險隱患仍然較多,以及國內經濟大迴圈存在「堵點」等問題,對進一步推動高質素發展提出挑戰,需要增強憂患意識、未雨綢繆。
筆者認為,可重點從三個方面理解「先立後破」的經濟內涵。
首先,「立」的是什麽。此次會議指出,必須把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為最大的政治,聚焦經濟建設這一中心工作和高質素發展這一首要任務,把中國式現代化宏偉藍圖一步步變成美好現實。因此,下一步經濟工作要樹「立」和鞏固的是那些助推經濟高質素發展和現代化建設的因素。從理論層面來看,要素投入存在規模報酬遞減效應。改革開放40余年來,中國創造了經濟增長奇跡,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規模已達到要素投入邊際報酬顯著遞減的區間,再進一步考慮到「雙碳」戰略目標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硬約束」,繼續透過大規模要素投入促進經濟增長的發展方式難以為繼。然而,推進高質素發展與現代化建設需要一定的經濟增速來保障。由此,為了在不大規模增加要素投入的同時將經濟增速維持在一定的水平,需要註重以下方面。一是繼續構建和鞏固新發展格局,更好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市場,提升資源配置效率,釋放經濟活力。二是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加強基礎研究和前沿研究,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同時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提升全要素生產率。三是發展數碼經濟,加快推動人工智能發展,充分激發那些能夠實作規模報酬遞增的經濟新動能。
其次,「破」的是什麽。中國當前需要打破阻礙經濟高質素發展的「堵點」,短期內體現為社會預期偏弱。雖然2023年居民消費和企業投資回暖,但拉動經濟增長的居民大宗消費和企業固定資產投資需要進一步提振。破解社會預期偏弱問題,必須制定出台更多有利於穩預期、穩增長、穩就業的政策,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盡可能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一方面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最佳化消費環境,另一方面降低企業投資經營面臨的不確定性。從長期看,阻礙經濟高質素發展的體制機制因素仍然存在。比如,國內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需要繼續深化,城鄉勞動力要素雙向流動限制,不同經營主體的資本要素成本差異,土地要素供給機制不盡完善,以及能源價格傳導機制不暢等,都不同程度地降低了要素配置效率。
最後,為什麽是「先立後破」而非「先破後立」。作為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方法論,「先立後破」體現了我們黨對新時代做好經濟工作規律認識的深化。事實上,「先立後破」並非第一次提及。2022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談到實作「雙碳」目標時強調,「要先立後破,而不能未立先破」,並形象比喻道:「不能把手裏吃飯的家夥先扔了,結果新的吃飯家夥還沒拿到手,這不行」。從經濟學視角看,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往往對應不同的發展動能。當一國經濟發展水平較低時,經濟增長主要依靠生產要素的大規模投入,但高耗能、高汙染和高排放往往伴隨著經濟高速增長過程。當一國經濟發展達到特定水平後,經濟增長主要依靠創新驅動帶來的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由此帶來經濟增長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但經濟增長動能的轉換,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個過程。「先立後破」要求在新動能形成之前,不能急於求成、完全拋棄舊動能。過於註重「先破後立」易出現動能「空窗」,造成經濟的大起大落,不利於社會穩定,並最終影響新舊動能的順利轉換。
為紮實做好2024年經濟工作,此次會議進一步明確了九個方面的重點任務,特別是關於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持續有效防範化解重點領域風險以及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低碳發展的系統部署,充分體現了「先立後破」的發展智慧。首先,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一個重要內容,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這是「立」的方面。在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背景下,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必然加速淘汰落後低效產能,這是「破」的方面。其次,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需要培育和拓展服務貿易、數碼貿易、跨境電商出口等外貿新動能,推動中國制造不斷向產業鏈價值鏈中高端攀升。同時,一國貿易的比較優勢是相對的,不可能生產和出口所有產品,培育和拓展外貿新動能必然要求打破影響中國制造業全球價值鏈升級的障礙,盡快破解價值鏈低端釘選困局。再次,持續有效防範化解重點領域風險,並非將存在風險的領域或行業「一棍子打死」,而是要有「立」有「破」、「立」「破」結合,堅守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以房地產行業為例,「立」的方面在於,一視同仁滿足不同所有制房地產企業的合理融資需求,加快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城中村改造「三大工程」,完善相關基礎性制度,加快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破」的方面在於,逐漸破除已經不適應房地產發展現狀的「舊」模式,嚴厲打擊房地產領域非法金融活動。最後,富煤貧油少氣是中國國情,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短期內難以根本改變。對於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低碳發展,就是確保傳統能源逐步結束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的基礎上,在「先立後破」中實作安全降碳。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