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2023中國經濟印象:展韌性 顯活力 蓄動能

2023-12-18新聞

新華社北京12月18日電 【中國證券報】18日刊發文章【2023中國經濟印象:展韌性 顯活力 蓄動能】。文章稱,2023年中國經濟倍感艱辛與不易:頂住外部壓力、克服內部困難,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加大宏觀調控力度,著力擴大內需、最佳化結構、提振信心、防範化解風險,經濟執行逐步向常態化執行軌域回歸,展現出巨大韌性和潛力。

展望前程,進一步推動經濟回升向好仍需克服一些困難和挑戰,加強宏觀調控力度,增強經濟活力,防範化解風險,改善社會預期,鞏固經濟回升向好基礎,持續推動經濟實作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山長水闊不辭其遠,風摧雨折不改其誌。新時代的中國經濟將繼續沿著高質素發展航道篤定前行。

(資料圖片,新華社發)

(小標題)經濟展現較強韌性

臨近年末,溫州市雙峰制冷器材制造有限公司總經理毛方存正在盤點今年公司銷售情況。「我們的銷售額總體比較穩,一季度同比增長3.5%,二季度同比增長7.3%,三季度同比增長5%。」他說。

見微知著。「穩」成為雙峰制冷的關鍵詞,亦如今年的中國經濟:一季度經濟回升向好,實作良好開局;二季度總體延續恢復態勢;三季度主要經濟指標企穩回升……

「縱觀今年中國經濟執行情況,最大特征是‘穩’,堅持穩中求進,才能行穩致遠。」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王孝松說。

事非經過不知難。這一年,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形勢錯綜復雜,國際政治經濟環境不利因素增多,國內周期性和結構性矛盾疊加,既有風高浪急,也有暗流洶湧。

環顧海外——地緣政治風險激化增多,美歐緊縮效應持續顯現,貿易保護主義不斷升溫,全球經濟復蘇放緩,國際貿易增長乏力……

觀察國內——有效需求仍顯不足,一些企業經營困難,重點領域風險隱患較多,房地產供求關系發生重大變化,以債務拉動經濟增長的效能降低……

直面困難挑戰,緊抓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一系列促消費、穩投資政策舉措持續發力顯效,促進內需潛力加快釋放,拉動作用明顯增強。前三季度,內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提升到113%,其中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83.2%,有效對沖外需收縮壓力。進入四季度,進出口總值連續兩月實作同比增長,新設外商投資企業不斷增加,外貿外資領域積極變化逐步增多,對經濟增長拉動作用重新增強。

國家資訊中心經濟預測部產業經濟研究室主任魏琪嘉說,今年以來,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全球貿易增速下滑。這一背景下,中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經濟發展韌性更加彰顯。

韌,柔而固也。疫情防控平穩轉段後,經濟恢復開啟「波浪式發展、曲折式前進的過程」。盡管偶有波折甚至迂回,但前進方向、上升趨勢明確。形有波動、勢仍向好,這便是中國經濟的「韌」。

前三季度,中國本地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長5.2%,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位於前列。前11個月,生產需求主要指標穩中有升,全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有望圓滿實作。國家發展改革委國民經濟綜合司負責人預計,今年中國經濟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將達到三分之一,仍是全球經濟增長最大引擎。

基於中國經濟展現出的韌性和潛力,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將中國2023年GDP增長預期從5%上調至5.4%,同時上調2024年增長預期。

韌性,源自哪裏?

超過14億人口的巨大市場規模和超過4億人的中等收入群體,帶來巨大的商機和消費市場,經濟結構加快轉型升級,也不斷催生新需求、孕育新市場;堅持實施穩健的經濟政策,強化跨周期和逆周期調節,不搞「大水漫灌」式強刺激,註重創新調控方式方法,政策空間足、回旋余地大;對外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營商環境持續最佳化,競爭環境更趨公平、高效、有序,對國內外投資者的吸重力不斷增強;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實施,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持續加強,創新要素支撐更加堅實,新動能不斷培育壯大……從市場規模到創新要素,從政策空間到發展環境,一系列因素共同增強中國經濟韌性,提升中國發展底氣。

隨著一系列宏觀調控和改革開放舉措的有力實施,2024年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會更足。重要的是,經濟韌性、抗沖擊能力會更強。

綜合境內外近20家機構的預測數據,Wind統計發現,機構普遍認為2024年中國經濟將保持5%左右的較快增速。

(小標題)「流通」指標彰顯活力

35.6億人次!12月13日,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釋出數據顯示,1月至11月,全國鐵路累計發送旅客35.6億人次,同比增長126%,單日旅客發送量、售票量等客運指標創歷史新高。

「今年以來,人員流動加速,客運需求旺盛,鐵路旅客發送量持續增長。」國鐵集團客運部負責人表示,鐵路客流持續攀升,連創歷史新高,彰顯中國經濟發展活力和消費增長潛力。

1200億件!12月4日18時26分,一件從雲南昆明寄往四川成都的快遞包裹,成為2023年第1200億件快件。

「小包裹」對映「大經濟」。快遞業一頭連著生產,一頭連著消費,是經濟發展與消費活力的「晴雨表」。快遞業務量是觀察中國經濟執行情況的重要實物量指標之一,足以折射出中國經濟的強勁活力。

國家郵政局有關負責人表示,2021年以來,中國快遞年業務量連續3年突破1000億件,直至此次創紀錄地突破1200億件大關,凸顯出中國快遞市場繁榮活躍、發展質效不斷提升,展示出中國消費市場持續向好態勢。

21.6萬億元!今年前11個月新增人民幣貸款21.6萬億元,超過去年全年水平(21.3萬億元)。

新增信貸是經濟活力積蓄釋放的直觀反映。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說,從趨勢上看,隨著金融持續為實體經濟復蘇提供有力支持,經濟逐步恢復元氣,微觀主體活躍度提升,資金融通需求增加,貨幣衍生能力增強。

從客流到物流再到資金流,一連串的數據折射2023年中國經濟活力持續恢復。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必須堅持依靠改革開放增強發展內生動力,統籌推進深層次改革和高水平開放,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激發和增強社會活力。

「應持續深化改革開放,著力增強經濟活力,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建立更高水平的供求動態平衡機制,加快形成消費引導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良性迴圈。」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原所長王微說。

強化宏觀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調節,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加強政策工具創新和協調配合;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激發有潛能的消費,擴大有效益的投資,形成消費和投資相互促進的良性迴圈;不斷完善落實「兩個毫不動搖」的體制機制,充分激發各類經營主體的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加快培育外貿新動能,鞏固外貿外資基本盤……

從最佳化調控到推動創新到擴大內需再到改革開放,一連串部署指向2024年中國經濟活力將持續迸發。

(小標題)創新發展積蓄新動能

「流動的中國」充滿活力,創新的中國欣欣向榮。

12月6日,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國家重大科技專項標誌性成果、全球首座第四代核電站——山東榮成華能石島灣高溫氣冷堆核電站商業示範工程,圓滿完成168小時連續執行考驗,正式投入商業執行,標誌著中國在第四代核電技術領域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對提升中國核電科技創新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2022年,全國共投入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突破3萬億元,達30782.9億元,比上年增加2826.6億元,增長10.1%;R&D經費投入強度為2.54%,比上年提高0.11個百分點。

【中國科技人才發展報告(2022)】顯示,中國研發人員全時當量由2012年的324.7萬人年提高到2022年的635.4萬人年,穩居世界首位。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釋出的【2023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中國擁有24個全球百強科技集群,數量首次躍居世界第一。

……

在中國,科技創新持續賦能高質素發展,新動能茁壯成長——前11月,中國高技術產業投資同比增長10.5%,快於全部投資7.6個百分點;11月,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2%,比上月加快4.4個百分點;前三季度,電動載人汽車、鋰電池和太陽能電池出口同比增長41.7%,「新三樣」正在成為中國外貿增長的新動能。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

何為「新質生產力」?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一系列部署給出生動註解:大力發展數碼經濟,加快人工智能發展;打造生物制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若幹戰略性新興產業;開辟量子、生命科學等未來產業新賽道……

「新質生產力是與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相匹配,更能體現中國未來發展張力的生產力方式,為中國創新驅動發展、高質素發展提供了科學指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著力點。」中科創星創始合夥人米磊說。

發展新質生產力,將為中國經濟註入新動能。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戰略政策室主任盛朝迅表示,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有利於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形成新產業新動能。

「預計明年產業政策將是科技引領,前瞻布局。」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院院長羅誌恒表示,要穩存量,即制造業重點產業鏈加強質素支撐和標準引領,傳統產業加速轉型;提增量,即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作用要進一步發揮;謀變量,即國家、省、市層面的未來產業發展規劃和政策或加速出台。

殘雪壓枝猶有桔,凍雷驚筍欲抽芽。毋庸置疑,以科技創新引領的中國經濟必將沿著更高質素、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之路乘風破浪,行穩致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