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我的家鄉我的年|回鄉過客家年,喚醒了兒時記憶

2024-02-17新聞

大年初六,看客家民俗展演,逛非遺大集,恍然回到了兒時,尋回了鄉愁的味道,積蓄起揚帆起航的力量。

我的家鄉江西寧都,被譽為「客家祖地」。民俗專家告訴我,家鄉客家遺存豐富,是中原先民南遷的早期居住地,多元文化匯聚在這塊土地上,造就了門類多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各個鄉鎮都保存著各具特色的傳統客家民俗,燈彩戲曲、客家風情、客家美食不一而足。

非遺橋棒燈民俗表演。 曾嶸峰 圖

我所在的村莊靠近縣城,春節期間盛行一種名叫「竹馬燈舞」(又稱「跑竹馬」)的民俗:年輕力壯的村民有的挎上竹馬,有的舉牌燈,有的吹嗩吶、敲鑼,成群結隊進入村莊。有「神馬進村,平安吉慶」的寓意。

每到一戶人家,隊伍先在大廳中轉一圈,接著打頭的喝彩師開始朗誦祝詞,俗稱「喝彩」。「手端承盤撒米糧,神馬進村大吉昌;田裏五谷大豐登,生意興隆財源廣……」朗誦一段後,喝彩師向空中撒少許米谷,眾人齊聲喊「有」。喝彩完畢,在鑼鼓聲中,馬童(俗稱「洗馬師」)翻筋鬥上,表演手持馬鞭牽馬、拴馬、餵馬等。一番表演結束,隊伍又走向下一家。「竹馬燈舞」這項民俗活動,填滿了我的童年記憶,但是因為外出求學、工作等原因,我已多年未曾體驗。

非遺橋棒燈民俗表演。 曾嶸峰 圖

2月15日,大年初六,家鄉寧都非遺文化旅遊系列活動開幕。我聽到訊息,在返程上班前,帶著家人趕到縣城觀看非遺民俗展演,這是打我記事以來第一次目睹如此大規模的民俗表演。上午,30多支隊伍、數百名表演者身著客家傳統服飾,在鑼鼓嗩吶聲中進行踏街,晚上,他們又在夜色中登上舞台表演。眾多與我一樣聞訊趕來的鄉親紛紛拿出手機「打卡」紀念。

竹馬燈舞踏街民俗展示。 曾嶸峰 圖

在浩浩蕩蕩的民俗表演隊伍中,不僅有我們鎮的「竹馬燈舞」,還有其它鄉鎮的鯉魚燈、橋幫(又稱橋梆)燈、竹篙火龍、采茶戲……橋幫燈的「龍」造型在甲辰龍年顯得格外應景,後生們將橋幫燈扛起來,連成一條蜿蜒數十米的金色長龍,頭燈奮力追逐尾燈,尾燈竭力避讓躲閃,引來現場陣陣歡呼。

舞龍舞獅踏街民俗展示。 曾嶸峰 圖

讓我心生感慨的是,我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客家人,對不少民俗活動竟也感到十分陌生,對他們的由來知之甚少。民俗專家向我介紹,橋幫燈是一塊長木板上紮多盞燈,外糊紅紙,內插蠟燭,燈上貼有各種喜慶的剪紙,是專門用來慶祝增丁之喜的客家民俗活動。只要家裏添一口人就要制作一幫燈,頭燈追逐尾燈,尾燈極力躲閃,最終頭燈追上尾燈,寓意無論經過多少曲折都能迎來圓滿的結局。

在我看來,「橋幫燈」的造型不僅應景,其寓意同樣讓人治愈。新的一年,我們無論遇到怎樣的困境和仿徨,順境抑或逆境,在心中點亮一盞「橋幫燈」,便可風雨無阻,跨越山海。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