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韓的新動作:老年人年齡門檻上調之議
南韓政府部門 1 月 10 日透露,該國正打算將老年人最低年齡門檻從現行的 65 歲提高至 70 歲,近期還將就老年人最低年齡標準展開深入討論。
南韓社會如今面臨著嚴峻的人口老齡化挑戰,這已然是個不爭的事實。截至去年 12 月,南韓 65 歲以上的老年人數量多達 1024 萬,占總人口的比例沖破了 20% 大關,正式宣告邁入 「超老齡社會」。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南韓政府的這一決策似乎也在情理之中。一方面,隨著老年人占比日益攀升,社會養老負擔愈發沈重,養老金、醫療保健、福利設施等諸多方面都面臨著巨大壓力。提高老年人年齡門檻,或許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養老支出的快速增長,為養老金制度的可持續發展爭取更多時間與空間。現行養老金制度在南韓保健福祉部官員眼中已 「難以為繼」,若按當前模式維持下去,預計 2041 年養老金就會出現赤字,到 2050 年左右便將消耗殆盡。
老齡化 「超標」,南韓的銀發困境
若南韓真將老年人最低年齡門檻提高至 70 歲,無疑是期望達成 「一石多鳥」 之效。於社會養老體系而言,多了這五年的緩沖期,養老金儲備便多了幾分積累的可能,養老金的收支壓力能得到極大緩解,為制度的完善與可持續營運築牢根基。就拿養老金繳納來說,多五年時間,資金池便能擴充不少,讓養老金制度 「回血」。
從勞動力市場維度出發,這一舉措也有著積極意義。在南韓,不少 65 歲到 70 歲之間的老年人身體康健、經驗豐富,他們依舊懷揣著為社會、為家庭再出份力的熱忱。延遲認定年齡,能為他們名正言順地繼續活躍在職場開辟道路,讓企業得以留住這些 「寶藏」 員工,傳承經驗、延續生產力,也給年輕人更多學習成長的機會,於無形中搭建起職場代際交流的橋梁,實作人力資源的最佳化配置。像一些傳統制造業、服務業,老員工熟練的技藝和沈穩的處事態度,是企業穩定發展的有力保障。
他山之石:國外應對老齡化經驗參考
鄰國日本,老齡化程度位居世界前列,其應對策略可圈可點。一方面,日本大力推廣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自 2000 年【護理保險法】出台後,強制 40 歲以上國民參保,保費由國家、地方、個人三方共擔。老年人依據身體狀況可申請不同等級護理服務,從居家上門護理到機構全托照料,選擇多樣,極大減輕家庭與社會養老負擔,讓老年人晚年生活更有質素。另一方面,日本積極挖掘 「銀發經濟」 潛力,企業針對老年人需求,開發各類適老產品與服務,像便利店提供老年餐食配送、健康咨詢,商場售賣老年輔助器具等,既滿足老年人生活所需,又為經濟發展註入新活力。
再看德國,為應對老齡化挑戰,打出一套 「組合拳」。在勞動力市場,實施 「跨部門人口戰略」,推行職業培訓 「雙軌制」,學校與企業攜手培養技能人才,提升年輕人就業競爭力;同時,為老年人就業提供優惠,延遲退休年齡至 67 歲,鼓勵高齡勞動者繼續發光發熱,緩解勞動力短缺困境。在養老模式上,創新推出 「多代屋」 專案,集托兒所、老年活動中心等多功能於一體,促進代際交流、互助養老,讓老年人在溫馨氛圍中安享晚年,還減輕社會養老設施建設壓力。
相較之下,南韓此次提高老年人年齡門檻之舉,與日本、德國等國延遲退休、挖掘老年人力價值的思路不謀而合,都是在勞動力與養老負擔之間尋求平衡。不過,南韓在後續配套政策完善上,仍可汲取日本長期護理保險精細分級、德國養老模式多元創新的長處,結合本國國情,打造更貼合民眾需求、可持續發展的老齡化應對體系,讓老年人在社會變遷中擁有安穩幸福的晚年。